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市州

從億萬年滄海遺珠到千年鹽都的四川自貢

2025年02月27日09:54 |
小字號

一座城市,究竟有多少次令人驚嘆的翻轉?來這裡之前,人們以為井裡打出的水能解渴﹔來過以后,才知道井裡的水會讓你更渴。來這裡之前,人們以為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只是想象﹔來過以后,才知道,淺淺的河流旁邊藏著巨龍,竟是現實,這裡曾是恐龍生存的理想家園。來這裡之前,人們以為燈隻能用來照明﹔來過以后,才知道燈還能用來投射文明。

因鹽而生,因恐龍而聞名,因彩燈而走向世界。這座城市進取了1000多年,早已把迎難而上寫進了骨子裡。它用深藏地下億萬年的寶藏,打造了一座有滋有味的地上鹽都。

這就是四川自貢。

城市以井為名

說起自貢美食,怎麼可能不提富順豆花。

自貢大街小巷有數百家豆花店。自貢人愛吃豆花,和這裡自古以來產鹽有關。井鹽制作過程中會產生膽水。用膽水來點豆漿,便成為了當地最有名的豆花。

在自貢美美吃上一碗豆花的同時,還能有機會領略自貢悠久的鹽業歷史。

2億多年前,四川盆地是一片汪洋大海。億萬年的地質作用,讓四川平坦的大地慢慢褶皺隆起,海水被掩蓋,演變成一片厚度數千米的鹽礦。

自貢正是坐落在這片鹽礦最豐富的地方。擁有兩千年鹽業歷史的自貢,被稱為千年鹽都。南北朝時期,富世鹽井催生富世縣。

明清時期,同樣因井鹽資源豐富而興起的自流井和貢井地區,發展成為當時最大的兩個井鹽經濟區。

1939年,自流井和貢井兩地合並,從兩地地名中各取一字,為自貢。這就是自貢市名字的由來。

萬口鹽井

鑿穿“400多座珠穆朗瑪峰”

位於自貢大安區的燊海井,是大多數游客的首選之地。現在燊海井的井深是1346米,大概是400多層樓房的高度。燊海井是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開鑿於清朝道光年間。

自貢更深的地層裡通常埋藏著含鹽量更高的鹵水。聰明勤勞的自貢人為了獲取它,以突破性的鑽探技術不斷向更深處鑿進,創造了當時世界鑽井深度的紀錄。

在自貢的鹽業發展歷史上,自貢人前前后后一共開鑿了13000多口鹽井,按照每口井深平均300米來計算,相當於全憑人力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瑪峰的高度。

燊海井開鑿距今將近200年,今天這裡仍然採用傳統的生產技藝,24小時不停歇地生產井鹽,每天可產出井鹽約2000公斤。

四名輥工正在對天車進行維修。金流井天車已經建成100多年,雖已不再使用,但作為文物依然屹立在自貢的河邊。天車是鹽井鑿挖和汲取鹽鹵的地面設施,主要用於懸挂天輥提取井下的鹵水。

自貢歷史上最高的天車超過100米。鹽井與天車,一個地下,一個地上,在自貢人們打破鑿井最深紀錄的同時,也刷新了天車建造的最高紀錄。

“組團”布局的“川省精華之地”

清末時期,自貢已有鹽井、天然氣井707口,煎鍋5590口,年產食鹽近20萬噸,自貢井鹽業步入鼎盛時期,被譽作“富庶甲於蜀中”的“川省精華之地”。

王爺廟矗立於釜溪河彎道處,是自貢市的地標性建筑。清朝時期,人們修建王爺廟以祈禱水運平安。

王爺廟所在地水面寬、水流緩,適合裝卸,起到了鹽運碼頭的作用。釜溪河沿岸分布著眾多的鹽運碼頭,影響著城市的布局。

自貢既是鹽的生產地,也是鹽的發散地。道路網格都是當時的運鹽路徑,從鹽廠通往碼頭,因此水運碼頭與鹽路古道構成古城的一個基本網絡。

自貢的城市格局,沒有城牆的限制和明確的城市中心,而是形成了8個以鹽井為中心的鹽業生產生活片區,它們像一顆顆珍珠,串聯在釜溪河兩岸,構成自貢“組團式”的城市格局。

八方會館 頂上開花

明清時期,大量外地鹽商鹽工會集到自貢,讓這裡變成了一個移民城市,也塑造了自貢這座城市的建筑景觀。

來到自貢的外地鹽商,按照地域修建同鄉會館,廣東人建南華宮,福建人建天上宮,陝西人建西秦會館。除了同鄉會館,自貢還有很多按照行業劃分的行業會館。

桓侯宮,又叫張飛廟。張飛是屠夫出身,當地人把張飛認作屠宰行幫的祖師爺,屠宰行業工會就興建桓侯宮,祭祀張飛,也就是屠宰幫的行業會館。

從空中俯瞰桓侯宮,屋頂上有一道獨特的景致。工匠們將泥塑和灰塑技藝與鏤空圓雕手法相融合,再以五彩斑斕的瓷片點綴。

由於自貢鹽廠含有較多的腐蝕性硫化氫氣體,特別是砂岩材質,因此風化比較厲害。古建筑上的這些灰塑,還有嵌瓷,由於材質不容易受到鹵氣侵蝕,因此顯得豐富多彩,俗稱“頂上開花”。

“銀窩窩”,更是“戲窩窩”

到茶館看川劇是很多老自貢人的生活習慣。變臉、吐火,是川劇中最受歡迎的絕活兒。

自貢地區因鹽業獲得了巨大發展而富甲全川。

經濟發展促進了文化繁榮,眾多知名川劇班社順沱江而下進駐自流井。當時自貢是川劇演員向往的舞台,川劇名角都要到自貢來唱戲,在自貢唱出了名,才會在川劇圈立住腳。

逢年過節要唱戲助興,開鑿完鹽井出第一桶鹵要唱戲,大鹽商祝壽要唱戲,因此當年自貢不僅被稱為“銀窩窩”,也被稱為“戲窩窩”。

1900多年修出的活態“博物館”

在自貢市區,有一處平橋瀑布,是一道城市天然瀑布。

平橋瀑布水位垂直落差6.4米。自貢的河道上,遍布著眾多險灘,流量小落差大,使得這裡的河流無法成為優質的運輸航道。

艾葉碼頭,是旭水河上游的一處碼頭,熬鹽需要的煤、修建天車用的木材,都是從旭水河上游運來,在艾葉碼頭中轉后運往自貢的鹽場。

艾葉灘河水很淺,枯水期全是裸露的岩石河床,船隻到此處無法行駛。

河道上的船槽,是康熙年間修筑的,為便利鹽運而專門用人工鑿開的,剛好是當時的黃瓜皮船一樣的寬度。這條長約160米的船槽讓人們走出了人力轉運貨物的困境,船隻到此能夠直接過灘。

清朝光緒年間,自貢地區的河流上一共修建了7座堰閘,通過攔截河水,大大提升了水路的通航能力。

自貢人用了1900年,不斷地改造,打造了中國鹽運史上的奇跡。這些堰閘堪稱中國航運史上的活態“博物館”。

半城千年鹽都史,半城燈火闌珊處。自貢彩燈源於鹽業的興盛,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2025年,自貢成為“非遺賀新春點亮中國燈”活動的主會場。

觀一城文脈,知古今春秋。2月27日,央視綜合頻道(CCTV-1)18:20檔,跟隨《文脈春秋》打卡“因鹽而生,因恐龍而聞名,因彩燈而走向世界”的四川自貢。

來源:自貢網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