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銀發經濟,多國有新招(環球熱點)

中國推出“銀發列車”,日本開發居家智慧養老系統,丹麥培育“銀發族”數字消費習慣,新加坡發力構建“樂齡社會”……聯合國發布的《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報告顯示,到本世紀70年代末,全球65歲及以上人口的數量預計將達到22億,超過18歲以下人口的數量。面對老齡化社會的機遇與挑戰,多國近年來拿出了新的應對之道。
“科技+護理”,助力“老有所養”
聯合國數據顯示,當前全球已有半數國家的預期壽命突破75歲,其中,發展中國家的老年人口增速最快。這一趨勢顯著推高了社會保障壓力與護理需求。為應對人口結構變化,不少老齡化先行國家在構建社會服務網絡和加速技術創新應用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鼓勵企業開發和推廣適老產品和服務,推動養老服務業發展。
日本是老齡化先行國家之一,目前是全球人口老齡化率最高的國家。2000年,日本開始實施“介護保險制度”。該制度是一種政府主導的社會性保險模式,通過稅收、保險及共付的方式,整合社會力量,服務有長期護理需求的人群。服務內容包括居家護理、日間照料、住宿服務等。
在該制度基礎上,日本鼓勵企業開發護理機器人和數字技術,為智慧養老研發行業提供稅收減免,並對相關新產品、新技術提供專項補貼。近年來,日本企業加大了有關養老機器人、大數據服務、居家智慧養老系統、探測報警器等領域的研發和投入力度。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近期發表的文章稱,日本企業開發了一套高效的家庭護理在線管理系統,該服務可實現地方市政當局、醫療與護理服務機構、家庭護理醫生之間的信息聯動和統籌,方便各地政府機關與服務機構快速響應區域內老人的護理需求,提高護理服務的智能化匹配程度和供給效率。該智能在線服務在日本多地有了較廣泛應用。
美國是較早發力銀發經濟、推廣養老服務業的國家之一。在推進社區養老建設之外,美國支持醫療養老類人工智能設備研發,發展智慧康復和智慧養老等新業態。
《紐約時報》近期報道稱,過去幾年間,紐約州政府官員為當地數百名老年人免費發放了一款陪護機器人。該機器人由一個小型數字屏幕和一台單獨設備組成,設備在說話時會旋轉並亮起。與常見的應答型智能語音助手不同,該機器人可主動發起對話,分享當天的頭條新聞、提醒用戶服藥等,還可以講笑話、與用戶討論復雜的抽象話題。佛羅裡達州、密歇根州和華盛頓州等地也向部分老年居民提供了該陪護機器人。在明尼蘇達州,當地老齡化辦公室還為患有阿爾茨海默氏症的老人發放了人形機器人,用於患者護理和情況監測。此外,美國還有大學與企業開發了針對老年人的生活輔助型機器人與非人形的陪伴機器人。
豐富消費供給,實現“老有所享”
當下,老齡群體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結構正在發生轉變,文化、旅游、體育、教育等領域的“享老”服務消費新場景正不斷涌現。如何豐富消費供給、把握“銀色機遇”,成為多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新議題。
不久前,中國增開“銀發列車”受到國際輿論關注。彭博社關注到,中國商務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9單位聯合印發的《關於增開銀發旅游列車促進服務消費發展的行動計劃》,圍繞增加銀發旅游列車服務供給、強化適老化設施保障、提升銀發旅游列車服務水平、優化銀發旅游列車發展環境等方面提出了重點任務。彭博社稱,增開“銀發列車”是中國發力銀發經濟、培育服務消費新增長點的最新實踐。
“中國銀發經濟越‘玩’越興旺。”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近日報道稱,在中國老齡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60至69歲的老年群體生活相對富足且身體普遍健康。他們對社交娛樂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發強烈,“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成為生活剛需。如今,老年大學一位難求,針對中老年人的琴棋書畫、健康養生等興趣培訓班層出不窮。此外,老年玩具、唱歌、健身、理財技能等興趣學習也逐漸成為老年人的潮流消費方式,帶動了“銀發賽道”的各類商機。
在歐盟這一老齡化先行地區,丹麥憑借較高的數字化發展水平,通過系統性推進數字適老化改造,助力老年人享受數字生活。
丹麥以提升老年群體數字參與度為核心,一方面通過老年中心和圖書館等服務機構持續開展數字素養培訓,幫助老年人培養數字技能﹔另一方面積極培育銀發數字消費市場,推動醫療預約、政務服務等高頻場景線上化,激發老年人數字生活需求。統計顯示,65歲及以上的丹麥公民中絕大多數人經常使用互聯網和數字服務,老齡人口數字服務滲透率較高。丹麥移動支付應用mobilepay最年長用戶的年齡甚至達到了104歲。這一數字適老化改造策略,不僅有利於幫助老年群體跨越數字鴻溝,更激活了銀發群體的數字消費潛能。
補齊人才短板,推動“老有所依”
隨著全球高齡人口比例的增長,對專業護理人才的需求缺口正在擴大。歐洲智庫布魯蓋爾研究所近期發表的研究顯示,許多歐盟國家已出現正規護理人員短缺的現象。歐盟委員會數據顯示,專業護理人員在2020年的歐盟勞動力短缺的職業清單中排名最高。
2022年,歐盟委員會提出歐洲護理戰略,並鼓勵成員國實施多項措施,包括增加專業長期護理(家庭護理、社區護理和寄宿護理)的服務供給,通過培訓、咨詢、心理和經濟支持,為非正式護理人員(通常是護理對象的婦女和親屬)提供支持等。
布魯蓋爾研究所的研究顯示,一些歐盟國家已採取措施,通過提高護理人員工資、開展專業培訓、降低入職門檻等吸引護理人才。其中,斯洛文尼亞利用歐盟復蘇與復原力基金的資金為人才培訓提供資金支持。德國已將護理培訓標准化,並啟動了多項培訓補貼計劃。此外,德國和丹麥還出台了多種措施吸引來自非歐盟國家的護理工作者。
在德國,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2022年至2025年期間,長期護理人員的最低工資預計將增加28.2%至33.1%。
在新加坡,老年人被稱為“樂齡人士”。當地人口老齡化進程推動了對相關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為本地市場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新加坡《2024年人口簡報》顯示,新加坡65歲及以上公民佔總人口比例預計在2030年達到24.1%。為此,新加坡政府部門計劃在培育老年護理人才隊伍等各方面作好准備。
2015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了“技能創前程計劃”,鼓勵終身學習和技能發展,包括為醫療保健和老年護理行業的人員提供培訓,為希望提升技能的工人提供課程和補貼等。
2023年11月,新加坡衛生部、國家發展部和交通部推出“樂齡SG計劃”。旨在幫助老年人在社區中健康養老。這項計劃包括設置更多“活躍樂齡中心”,推出公私結合的綜合服務模式,並支持護理人員培訓。“樂齡SG計劃”推出后,新加坡政府從“技能創前程計劃”的資金中為護理人員提供培訓補貼。2024年4月起,看護者培訓津貼也從每年200新元增至400新元,培訓名額也增加至每年4400個。
新加坡政府在2024年預算中宣布,將在未來10年為“樂齡SG計劃”的工作撥款35億美元。
專家談:
■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黃石鬆
全球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趨勢,在此背景下,銀發經濟與銀發產業正演變為重塑全球經濟格局的重要領域。能否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在人口結構銀發化的進程中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將成為各國發展的關鍵課題。
當前,全球銀發經濟發展呈現雙重特征:一方面,新一輪技術革命和數字化轉型,催生出智慧養老等新業態、新模式,銀發群體的消費升級正持續帶動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另一方面,全球銀發經濟發展也呈現出國家與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資源配置不均甚至不公等問題,同時也面臨技術應用成本高、老年人數字鴻溝、老年人隱私安全、機器人情感替代引發的倫理爭議等問題。
全球老齡產業普遍面臨人力資源短缺的共性難題。為解決養老照護人員不足,老齡化先行國家的普遍做法包括:一是通過培訓等提高老年人健康素養,提升老年人自我照護、自我管理的能力﹔二是以技術創新填補人力缺口,如日本推廣護理機器人緩解人力缺口,德國應用各類康復輔助器具提高服務品質等﹔三是建立職業激勵體系,如北歐國家提高護理人員薪資與社會地位,韓國推行“銀發就業”計劃激活老年人力資源等﹔四是移民政策,發達國家普遍通過移民政策引入外籍勞動力,形成多層次人力資源供給體系。
發展銀發經濟有多重深遠意義。在經濟層面,銀發經濟有利於催生醫療健康、智慧養老等萬億元級新產業﹔在社會層面,可有效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多樣化的需求,緩解養老保障體系的壓力,助力年齡友好型社會建設﹔在技術層面,借助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技術,重塑養老模式,提升服務效率與人性化水平。銀發經濟通過釋放老齡人口消費潛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為應對全球老齡化挑戰提供了創新性解決方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