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融天下
一束鮮花的十二時辰

游客在雲南省昆明市斗南花卉市場內游覽拍照。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攝
雨水已過,驚蟄將至。凌晨3時,月明星稀,北京市順義區楊鎮花卉種植基地,一批從田間移植、經嚴格分揀的新鮮花卉整齊地堆放在倉庫裡,配送人員正緊鑼密鼓地將鮮花裹上保溫棉、裝進泡沫箱、運上物流車。王師傅小心翼翼地將最后一筐天竺葵安置在載有2000余盆各種花卉的貨車上。據悉,該種植基地長期為北京國際鮮花港等多地供應鮮花。
同一時間、不同地點,遠隔千裡的雲南省昆明市呈貢區斗南街道的一家鮮花批發公司同樣忙碌著。曹師傅和同事們正爭分奪秒地為前一天從雲南昆明花拍中心採購的鮮切花“收拾行囊”。不久后,搭載著數以萬計鮮花的順豐“鮮花專機”將在夜色中騰空而起,跨越山川湖海、飛往千家萬戶,奔赴一場與全球消費者的美麗之約。
物流車駛向遠方,飛機穿越雲層,一束束鮮花攜著春日芬芳從泥土直達手心,一場場關乎時間與空間、充滿速度與溫度的“鮮花之旅”悄然拉開帷幕……
清晨6時,花匠:
在鮮花旁,迎接晨光……
清晨6時,晨光熹微,北京國際鮮花港總經理劉海鵬已早早到達試驗田,專注地觀察新一批次的郁金香品種。他俯下身子,細細測量花瓣的閉合幅度、記錄花苗的生長情況。“這些花就像我的孩子,它們是我的生活、理想和伙伴”,他挺直身板,開始對比不同區域郁金香的開花情況。
早上8時許,陽光洒下,花瓣上的露水晶瑩剔透。筆者走進智能溫室大棚,花農馬大姐身著朴素的工作服,穿梭在翠綠與斑斕的苗床之間。她用指尖輕撥葉片,檢查鮮花的生長情況,或用鑷子點種育苗、分株移植。
在園區,像劉海鵬、馬大姐這樣身體力行的花匠不在少數。花卉對於氣候環境的變化相當敏感,高溫生虫、高濕生病時有發生。正因如此,天氣越是惡劣,花卉工作者越需要堅守崗位。前不久,北京出現大風預警,劉海鵬帶領著一眾花農建立了兩小時巡察工作專班,24小時不間斷守護“鮮花安全”。
炎夏防晒,隆冬抗寒,“刮風下雨的時候,別人都是往屋裡跑﹔而我們都是往田間跑。”劉海鵬向筆者感慨道,花開的時候,普通人可能隻會贊嘆鮮花的美麗,但是作為花卉工作者,他們內心洋溢的是收獲的喜悅。
曾經,北京國際鮮花港的花卉幾乎全部依賴進口,一度沒有還價的余地。面對困境,港區人員迎難而上,如今的鮮花港已從“被卡脖子”到基本實現自給自足,並通過“花港碼頭”電商平台向全國市場供應。
早上10時,北京國際鮮花港園區的綠植花卉集散分撥中心人潮涌動。周圍村庄裡的花農們如約而至,准時來到自己的攤位前,售賣今年新種的鮮花。隨著鮮花產業的蓬勃發展,村庄附近的花農逐漸實現職業身份的迭代。十年前,他們還只是看天吃飯的個體種植農戶,如今已華麗轉身為訓練有素的花卉產業工人,每日與花草為伴,見証著花卉產業的日新月異。
從朝陽區開車而來的高先生在這裡購買了兩盆水仙花,他告訴筆者,“一直想買兩盆水仙花給孩子看看,這裡的花兒長得很好,價格也比較合適。”相比於市區的花卉市場,這裡因為靠近種植基地而往往具有價格實惠、品類繁多的優勢。
北京國際鮮花港成立於2007年,是為籌備第七屆中國花卉博覽會所設立的重要功能組團。目前,園區內正式投入使用的展銷大廳數量已達5個,約有2.5萬平方米的展銷區域。2025年1月分撥中心銷售額達到2370.5萬元,接待6.2萬人次,有效地彌補了京津冀地區花卉流通缺口。
在北京國際鮮花港“花融天下”的帶動下,順義區的花卉產業也欣欣向榮。劉海鵬表示,過去順義區的產業特色是“兩瓶酒、一塊肉”(指北京燕京啤酒、牛欄山二鍋頭和鵬程食品),如今已形成“兩瓶酒、一塊肉、一朵花”(“一朵花”指北京國際鮮花港)的順義新名片。短短的一句話,不僅體現了順義區特色產業的豐富與多元,也彰顯了花卉產業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束束鮮花,鋪就美麗致富路。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花卉生產國、重要的花卉貿易國和花卉消費國,花卉種植面積約為150萬公頃,花卉產業從業人員超過500萬人。集花卉種植、研發、運輸、銷售於一體,中國花卉產業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為廣大農民提供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徑,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中午13時,花商:
跨越千裡,將花送達……
中午13時,北京市豐台區草橋附近,隨著秒針跳動,坐在北京花卉交易中心東南角玻璃屋裡的商戶小吳,與千裡之外坐在雲南省昆明花拍中心的批發商曹師傅,兩人身板同時挺直、眼睛注視電子顯示屏、手指緊握電腦鼠標,開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競拍、採購鮮花。
小吳所在的地方是北京首個“銷地”花卉拍賣中心,它與遠在雲南的昆明花拍中心“同氣連枝”。花商隻需通過登錄拍賣交易系統,就能於千裡之外捕捉實時交易動態,為銷售旺季補充庫存。隨著拍賣屏幕上的數字不斷變動,一束束新鮮的玫瑰、百合、康乃馨等花卉被成功拍下,並即將在隨后的24個小時內被送往北京及周邊地區的各大花店、商場甚至小區門口。這種跨越空間的高效聯動,讓鮮花從產地到銷地的流通變得更加便捷順暢。
隨著紅色電子光標逆時針迅速移動,屏幕上鮮花拍賣價格依次遞減,曹師傅成功搶到了今天的最后一單拍品。跟隨著現場其余800多名“鮮花拍賣師”的腳步,他前往倉庫,准備將自己今天採購的鮮花打包整理,從而運往世界各地。曹師傅告訴筆者,他從事鮮花拍賣行業已經有十余年,平均每天要採購四五十萬枝鮮切花。
前不久,在2月14日情人節的加持下,全國鮮切花需求迎來高峰,單是曹師傅所在公司的鮮切花採購量就翻了五倍左右。雲南是全國規模最大的鮮切花生產基地,有著“中國花卉看雲南,雲南花卉看斗南”的美譽。面對全國乃至全球廣闊的花卉市場,如何打贏這場充滿速度與溫度的“鮮花之旅”,中國物流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據悉,雲南順豐速運有限公司已打通散航直飛航線超80條,覆蓋全國24個省市,每天搭載著數以萬計的鮮花飛往山南海北。便捷高效的現代化物流不僅將鮮花的沁人芳香傳遞給更多消費者,也為“鮮花經濟”注入新活力、為尋常生活增添新趣味。從南到北,嶺南花市、斗南花市、北京花卉交易中心等地的花卉交易市場“遍地開花”,聯結起我國花卉產業的繁榮景象﹔從傳統的線下花卉市場交易,到新興的電商花卉平台,再到鮮花實時拍賣,花卉產業在交易方式上日新月異,共同推動著中國花卉產業的方興未艾。
人民對於鮮花的向往沒有改變,變的是交易方式,是技術條件。在過去,人們需要親自飛到昆明挑選貨源,而如今動動手指就能以實惠價格買到優質鮮花﹔在過去,人們所能選購的花卉種類屈指可數,而如今各色鮮花琳琅滿目、數不勝數。冷鏈物流車與“鮮花專機”穿梭往來、花拍中心交易活躍,“中國花”在新業態下展現出勃勃生機,勾勒出一幅花卉產業繁榮發展的畫卷。
傍晚17時,花友:
漫步花市,人流如織……
傍晚17時,天色漸晚,北京花卉交易中心內依舊人流如織、花香四溢。“吉祥如意”“倒挂金鉤”“大吉大利”“一帆風順”……人們給不同花卉取了充滿風趣的別稱。在這裡,鮮花不僅僅是簡單的商品,更是一種情感寄托和生活調味。
徐女士在一排排郁金香前駐足良久,最終挑選了一束鮮嫩欲滴的粉色郁金香,打算用它裝點自家客廳。“這裡的鮮花品種多,我專門從西城區趕來,逛完了A廳、B廳,現在還想逛C廳,整個購物體驗我感覺挺好!”她向筆者展示自己剛買的鮮花,興奮地說。在她的設想中,這些嬌艷的花朵將被插進透明的玻璃花瓶中,擺放在客廳茶幾中央,為生活帶來一抹別樣的色彩。
“我也說不上具體的花名,但這些花就是好看,我想拍拍照。”不遠處的李大爺正舉著手機,對著面前如蝴蝶般翩翩起舞的紫藍色花朵拍照留念﹔剛來北京念書不久的肖同學背著雙肩包,慕名前來選購心儀的花卉,裝飾自己剛租的房間。
像這樣慕名而來的花友也許各自喜歡的花不同,但都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劉海鵬表示,近年來,市民們賞花、買花、送花的熱情持續高漲,逛花市、鬧花街、看花燈,逐漸成為一種春日新習俗、生活新氣象。
昔日買花是一種奢侈,如今買花是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對鮮花的消費需求變得更加常態化、高頻化。隨著國民消費需求的升級、消費觀念的轉變,國民消費漸漸從注重“量”的滿足轉向追求“質”的提升,鮮花也逐步由固定節日的“奢侈品”蛻變為千家萬戶的日常消費品,“鮮花經濟”悄然“綻放”。
產銷兩旺,直接帶動了花卉進出口貿易紅紅火火,“中國花”正在“全球綻放”。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花卉進出口貿易額達7.10億美元,其中,出口目的地國家和地區數量達到119個。中國正以“花”為載體,向全球各地展示生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為世界人民送去來自東方的獨特芬芳。
從國內到國外、從生產到消費、從清晨到夜晚、從田間到插瓶,鮮花交易如同一首永不停歇的樂章,在時間的流轉中奏響綿綿不息的自然之歌。無數的花匠、花商、花友因花而聚、因香而遇。短短的一天中,各地花卉工作者共同編織一場屬於鮮花的奇妙之旅,讓這趟充滿詩意與浪漫的征途一路生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