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局長面對面:問得熱切,答得扎實
民生關切“現場辦” 政策落地“直通車”

“委員·局長面對面”現場咨詢交流活動現場氣氛融洽熱烈。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胡大田 攝
“我們不是來‘找茬’,而是來解決問題。”2月24日下午,走進市政協十六屆三次會議的“委員·局長面對面”活動現場,不少委員攥著標記得密密麻麻的提案來回穿梭,“現場辦公”的氛圍貫穿整個會場。委員們從一線帶著“冒熱氣”的建議而來,局長們揣著“干貨滿滿”的方案接招,雙方在碰撞中尋找“最大公約數”,共謀成都發展新圖景。
“委員們的問題越來越專業,必須用數據和案例支撐。”金牛賓館川匯樓內,22張咨詢台依次排開,市生態環境局的《成都生態優園惠企服務手冊》、市民政局的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項目指南、市水務局的《成都市水資源和供水管理基本情況》介紹……各部門的“政策工具箱”早早在桌面鋪開。在這場接近3個小時的交流中,289人(次)市政協委員當面咨詢,其中436個問題在現場找到了解題答案。
委員出招,有備而來:
帶著民意上會 帶著方案對話
成都市體育局咨詢點前,市政協委員、省青聯副主席彭肖肖有備而來:“不久之后,我們成都就要舉行世界運動會了,我想了解我們志願者工作做得怎麼樣了?有沒有哪些難點?”隨著問題細節不斷深入,彭肖肖與市體育局多個處室負責人逐一交流,留下聯系方式。
“今天的回答我很滿意!”咨詢結束后,彭肖肖向記者表示,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她曾作為媒體志願者參與這一體育盛會,此次准備的問題,正是基於自己的賽會實踐。通過和體育局相關負責人的對談,她覺得收獲很大。
面對面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也讓委員感受到了部門的誠意。“我注意到,今天的溝通中,每一次都是處室負責人主動添加我的聯系方式。”彭肖肖坦言,雖然只是交流中的小細節,但足以看出各部門對委員意見的重視和負責。“接下來我們也會做好工作,多和體育局對接,為成都世運會貢獻力量!”她說。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成都實際利用外資量和頭部地區差距較大,成都目前物流成本如何?我們該如何彌補和發達地區的差距?”成都市交通運輸局咨詢點上,市政協委員、成都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袁昕拿著一疊調研資料正在提問。
從局長到總工程師,再到處室負責人,一輪輪答疑解惑,讓袁昕很受鼓舞:“聽了局長的解答,我了解到了成都在物流方面獨有的優勢,覺得很振奮。”他表示,今年,他計劃加強協會與相關部門間的信息交流,向外商傳遞成都優勢,增強投資信心。
局長接招,干貨滿滿:
政策本裡找答案 現場辦公定方案
城市建設處處落腳民生、件件關乎百姓。活動伊始,成都市住建局的“攤位”前便聚集了眾多政協委員,市住建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黃婉認真仔細回答了委員們提出的問題。“今天的活動中,委員們主要關注房地產市場、物業管理、軌道交通建設、城市更新4個方面。”黃婉表示,以城市更新為例,有委員關注老舊小區改造的范圍和政策,下一步,市住建局將統籌好相關工作,組織各區(市)縣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加大宣傳力度,拓寬宣傳渠道,全面提升老舊小區改造惠民政策的群眾知曉率,真正讓“民生實事”落到實處。
在成都市口岸物流辦的點位前,一位來自人工智能企業的委員提出了機器人產品應用拓展需求,市口岸物流辦黨組書記、主任曾虎依次從機場、鐵路口岸、物流園區3個應用場景進行解答,隨后,相關業務處室負責人都站到前排,與委員互留聯系方式進行接洽。
“委員提出的訴求集中在農產品出川出海、新技術應用場景拓展和物流設施建設等方面。”曾虎表示,接下來,將推動建設‘一帶一路’供應鏈服務站”,集成海外信息收集、貿易促進、物流分撥功能等,服務企業“走出去”。對於推動新技術場景化應用,將進行專題研究,針對人形機器人等智能設備,制定機場、鐵路港等場景的試點方案,探索降本增效模式。同時,通過常態化政企溝通機制,確保政策精准匹配企業痛點。
現場,有委員向成都市教育局局長熊宗輝提問: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成都有哪些措施?“教師是知識工作者,更需要尊重與情感支持。”熊宗輝表示,成都已推出“減負十條”,為學生、家長、教師三方減負,並設立二維碼舉報通道,嚴查違規增負行為。針對教師心理健康,他提出“師生同用資源”,將學生心理咨詢機制覆蓋教師群體,並推動跨區域心理互助聯盟。“對於教師隊伍建設,成都將以制度規范人、事業成長人、待遇留住人、情感凝聚人。”他說。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陳秋妤 陳煦陽 楊升濤 李艷玲 吳茜
委員·局長面對面特寫
三組對話裡的“解題”加速度
2月24日,市政協十六屆三次會議的“委員·局長面對面”活動場內氣氛熱烈,22個市級部門負責人列席會場,與政協委員展開“零距離”對話。
如何借勢國漫機遇吸引人才?
“《哪吒》熱效應后,發改委是否有相關產業布局?成都如何借勢國漫機遇吸引全球影視人才?”剛坐下,政協委員彭肖肖開門見山。成都市政府副市長,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王鋒君回應,成都正依托游戲、軟件產業優勢,聯動文旅產業鏈專班謀劃布局。“《哪吒》的文創衍生品供不應求,但部分生產環節還未落地成都。我們不僅要關注現象,更要深挖其背后的經濟價值,推動本土產業鏈完善。”王鋒君表示,目前已由成都市委宣傳部牽頭研究。
高校科技成果如何成功轉化?
成都市政協委員、成都奔騰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何曉靜問道。“作為民營企業,我們在發展過程中有很多創新需求,如何才能打通校企合作間的‘最后一公裡’,讓高校成果在市場環境下成功轉化?”
“我們正在設計制定新一輪校地合作的相關支持政策,要讓高校科技成果願意轉、轉得好的同時,還要打通企業和高校間關於創新轉化方面的信息差。”聽到何曉靜的問題,成都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丁小斌立馬回答並擺出一組數據,去年,成都推動域外高校院所孵化成果轉化公司近400家﹔實施“科創天府·智匯蓉城”科技成果對接轉化行動,組織開展系列活動超130場等。
行業組織發展難題咋解?
在成都市民政局咨詢點位,市政協委員唐嵐與市民政局局長王宏斌面對面相坐,一場針對行業組織發展的務實對話就此展開。唐嵐率先打開話匣子:“在支持民營經濟發展背景下,行業組織作用重大。像我們成都市國際時尚聯合會,在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困難,希望民政局能對這類聚集時尚年輕力的行業組織多些支持。”
王宏斌當即表示,“一直以來,市民政局鼓勵行業組織創新,設立發展基金並定期發布項目。還會定期開展培訓考察,助力行業組織發展。在社會組織評級方面,我們會進一步優化創新評審制度,目前具體方案還在研討中。”(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陳秋妤 楊升濤 黃雪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