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自貢老街故事】貢井南華雋永 邂逅長街風情

2025年02月18日11:09 |
小字號

鳥瞰老街河街2.jpg

“江山如畫就稻禾遍田疇,站在了船頭觀錦繡,千紅萬紫滿神州。侍兒輕橈船兒慢慢走,好讓流水送行舟……”日前,陽光普照,游客李孟婷帶著父母剛來到自貢市貢井區老街河街歷史文化街區,一段川劇《人間好》的婉轉唱詞聲便從遠方的川劇座唱現場傳來,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與濃郁的熱鬧氛圍讓他們倍覺此地甚好。

農歷正月以來,“非遺版”春節的獨特魅力加上便捷的交通等因素,讓自貢文旅著實“火”起來。其中,逛古鎮、游老街成為眾多市民及游客休閑出游、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門之選。貢井老街河街借著東風,也迎來了春天裡的新氣象。

這樣的新氣象,“新”在面貌,升級后的貢井老街河街將歷史文化記憶煥新表達﹔“火”在特色,川劇座唱、特色美食、剪紙扎染等讓游客流連忘返﹔“美”在情愫,在這裡,一些飽含市井生活、煙火氣息的景象總能撥動人們的心弦。

邂逅“川南明清民居建筑藝術博物館”

retouch_2025021215331003.jpg

老房依舊在

新花處處開

2月10日,記者來到貢井區老街河街時,濃郁的年味兒仍然隨處可感。一個個大紅燈籠在街角屋檐輕輕搖曳,一副副大紅春聯和“福”字在門臉院牆上格外醒目,為古朴的老街裝點出喜慶的節日氣氛。

街道上,游人踏著青石板路悠閑散步,穿行於錯落有致的灰青瓦房間,在斑駁泛黃的白牆邊感受歲月刻畫的滄桑痕跡﹔非遺糖畫攤前,孩子們充滿期待地旋轉指針,看藝人以勺為筆、以糖為墨創作出各式精美圖案﹔南華宮裡傳出悠揚婉轉的川劇唱腔,演繹著千回百轉的往昔故事,投壺、游園猜謎、剪紙等趣味項目為游客們帶來了沉浸式的體驗……

貢井老街河街街區初始於北周武帝時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早在南北朝時期,貢井河街中段就開鑿出以“大公井”為代表的一批鹽井。隨著鹽業生產的發展,該地區人口逐漸聚集,經濟逐日繁榮,並因鹽設鎮、設縣而載入史冊。后來,川鹽兩度濟楚,貢井和自流井兩地井鹽生產進入歷史鼎盛時期,貢井老街河街街區漸成規模。

歷經悠長的歲月洗禮,這一街區基本保存了約15萬平方米、200余座風格各異的明清及民國時期建筑,街道兩側分布有貴州廟、南華宮、陳家祠堂、天主堂、五皇洞、鄒家院子、旭川書院、劉家院子、大公井遺址等眾多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及歷史遺跡,被譽為“川南明清民居建筑藝術博物館”。

“到處都是文保單位,你們慢慢逛嘛,抬頭便能見文物,轉角又是一風景,安逸得很。”當天,70歲的居民周大爺端著煙杆,微笑著為游客指引方向。游客們順著指引,果然在不少民居屋檐上看到精美的木雕。行走在老街,來來往往的居民都能說上幾句關於老街的故事:清朝時期,官府在五十梯與老街的結合處設置關卡,派人在關卡處對運出的鹽進行驗票蓋章才放行……

近年來,貢井區對上爭取到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項目資金4160萬元,實施老街河街基礎設施改造工程,使貢井老街歷史風貌得以初步恢復。同時,對街區內的南華宮、陳家祠堂等進行修繕保護,並免費向公眾開放,讓更多人能近距離感受其中沉澱的深厚歷史文化。

IMG_20250210_133829.jpg

踏入南華宮,厚重的歷史感扑面而來,屋脊泥塑、戲樓木雕等工藝精美、栩栩如生。這座建於清光緒年間的建筑由廣東鹽商集資修建,是廣東鹽商開展商務活動和祭祀祖先的場所。南華宮內的文化活動也是十分繁榮,清代著名文人趙熙曾在這裡將川劇《活捉王魁》改寫為《情探》,這也開創了文人改寫川劇劇本的先河。近年來,貢井區實施了南華宮修繕保護工程,使其逐漸重現往昔光彩。南華宮側院也多了一重“自貢抗日獻金運動陳列館”的身份,成為銘記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主院正被打造為包括非遺體驗展示基地等在內的特色文創綜合體,經常舉辦器樂演奏、詩會、畫展、雜技等文藝活動,讓人們能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的激情碰撞。

街區內的陳家祠堂則是自貢因鹽設市這一重要歷史變革的見証者。時光回溯至清雍正八年,清政府將富順和榮縣的井灶總稱為富榮鹽廠,並設立了貢井縣丞管理鹽政。陳家祠堂曾作為清朝榮縣貢井分縣第82任縣丞居所,成為中國古代首批工業生產專設行政區劃的珍貴歷史物証。

當天,記者還去參觀了位於該街區范圍內的平橋。它是貢井旭水河上最古老的、全國唯一的城市天然瀑布石橋,兼具陸路交通和水路運鹽功能,是旭水河貢井段五大橋堰中唯一一座“橋堰合一”的平孔石橋。當河風掠過橋身,日頭漸漸升高,老街的輪廓也在此時愈發清晰,形成了一幅青山相依、白牆佇立、小橋流水、悠閑人家的風俗畫。

走在老街區,如同翻開了一本城市記憶之書,歷經歲月滌蕩,刻錄生活痕跡,古老的文脈融入日常、傳承發展,在新時代獲得了更加雋永的生命力。

在這裡尋味煙火與文脈

春節大假期間,老街上頗具名氣的“徐氏百年鍋盔老店”,讓不少慕名而來打卡的游客扑了個空。老店休業,大假結束后初八才開門營業。不僅如此,熟悉這家店的老顧客都清楚,店主徐建經營比較佛系又“硬氣”:天熱不賣、天冷不賣、下午不賣,大部分時間都在休息。能吃上他家的鍋盔,對“好吃嘴”來說是一件幸運的事。

“我們在網上看到這家非遺百年老店的介紹,專門過來嘗嘗,現在這種純手工制作真的太難得了。”2月10日,從成都專門來自貢游玩的高女士在等待鍋盔出爐的間隙接受記者採訪。她表示,老街小巷是城市發展的縮影,見証著歷史的變遷,承載著生活的市井煙火,因此他們全家人都愛逛老街,領略厚重文化氣息,探尋潛藏的驚喜,貢井老街河街就給了她這樣的感覺。

毫無疑問,在這條生活氣息濃重的傳統街區,老街上的人是幸福的。在喧鬧嘈雜的城市中,老街獨守一方寧靜,它用煙火氣包容每一個游人。老街的煙火,如時間無形的大手,撥慢了行人的時間,賜予他們靜謐、安寧和綿延不絕的幸福。“春節來臨之際,我連續熬了三晚,為大家寫了上百張福字。”當天,老街一家古玩店的店主林正平向記者道出了居民們家園文化裡的幸福故事:共擺壩壩宴、共同寫書畫、共享社區治理……在文化圈轉了幾十年的林正平,最愛的還是幸福家園裡的街巷日常、鄰裡身影。老街在外人眼裡是一處充滿文化底蘊的旅游打卡地,對他而言則是生活了六十余載的家園,他和鄰居們都願意為了老街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老街子社區博物館便是他們共同的杰作。

“我平時最好創作,酷愛畫蘭。社區知道我的技藝后,便邀請我為老街子社區博物館提供作品。”林正平覺得,創作就應該沉下心來才能做好,文旅發展同樣如是,老街子社區博物館的建設便是踏踏實實搞好本土文化創作的一個縮影。

在這個120余平方米的川南民居風格展示館裡,展示有扎染、剪紙、書畫、蛋雕等100余件藝術作品,主要由老街子社區裡的工藝美術大師、民間藝術愛好者們精心創作。自2020年7月開館以來,社區博物館便迅速成為老街的人氣擔當,受到市民游客的喜愛。老街子社區黨委副書記劉文聰滿懷憧憬地說:“社區將進一步探索民間文化在老街集結的經驗,將老街打造成貢井區的文化一條街和民間工藝集散地,促進貢井區乃至自貢文旅發展。”

IMG_20250210_144215.jpg

搞好文旅發展,貢井區對老街河街歷史文化街區有精心規劃:聚焦鹽文化主題,融合文旅體驗場景、消費社交場景、潮流生活場景,差異化打造更貼近傳統川南特色風貌、主客共享的特色文旅街區。例如選址於金流井打造游客公共性體驗項目,利用旭川書院打造先進思想教育啟蒙館,將濱河民居打造為青年力量匯聚的創客社區,將建設於此的自貢市第一家郵局打造為記錄電報歷史承載當代消費的時光郵局……

時光悠悠,歲月一天天向時間的深處滲透。漫步老街,就像翻閱一本厚重的歷史書。每一塊青石板、每一扇雕花木窗、每一塊斑駁的招牌,都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老街用它特有的方式,守護著城市的記憶,也撫慰著游人的心靈。

自貢融媒記者 鄭皓勻 張翠娜 李秋玥 文/圖

來源:自貢網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