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不舍走馬樓

游 儀
2025年02月15日08: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用文化遺產的視角打開乙巳蛇年春節,該是怎樣的一幅人間美景?我們邀請回家過年的各地作者,走基層,品文化,用心觀察、用情書寫第一個“非遺版”春節的煙火人間。賡續,傳承,激活,煥新,神州大地躍動創造的熱情,洋溢蓬勃的生機。

  “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隻要我們的傳統文化根脈在接續,隻要我們對美好生活勇追不懈,這人間的美景一定會越來越亮麗。

  ——編  者

  

  正月初六,恰逢立春。

  穿紫河畔,飛檐翹立、畫棟雕梁的走馬樓,好戲連台。戲台上,演員們身穿旗袍,手持團扇,腔從字出,婉轉悠揚。戲台下,或坐或站,觀眾圍成了一團。有人手拍膝頭打著拍子,有人舉起手機錄制,小孩子擠到跟前,趴在木欄杆上湊近了看。

  “沅澧大地多英杰,英雄輩出唱不完,勇立潮頭寫青春,中華歷史著鴻篇……”湖南常德河街鴛鴦走馬樓中,絲弦聲聲入耳,意蘊悠長。“絲弦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首《沅澧兒女多壯志》講的是常德籍革命先輩的故事。”負責鴛鴦走馬樓非遺展演的常德市歌舞劇院院長張艷娓娓道來。

  一曲唱罷,意猶未盡。主持人邀6位小朋友上了台,教唱絲弦。有的是本地人,有的從外地來,“馬馬嘟嘟騎”,充滿童趣和鄉野氣息的唱腔響起。

  緊接著,常德花鼓戲登場。描花臉,著戲裝,61歲的朱成貴一甩袖,站定亮相,引得台下陣陣喝彩。《槐蔭會》選段不長,以常德官話演繹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讓人聽得如痴如醉。

  從絲弦表演到常德花鼓戲,其間穿插互動體驗,5個節目、60分鐘的時間並不長。散場后,台下觀眾依舊戀戀不舍。

  在常德鴛鴦走馬樓,這樣的惠民非遺展演,幾乎每天都有。

  “我唱了半輩子戲,打心眼裡熱愛藝術。在這兒,一周能演兩三場,觀眾熱情,還有不少年輕人!”提起越來越多人對花鼓戲感興趣,正在卸妝的朱成貴臉上止不住笑意。朱成貴是常德花鼓戲縣級非遺傳承人,退休后,閑不住的他,志願加入走馬樓非遺演出中。

  在張艷看來,鴛鴦走馬樓是展示非遺的一個窗口。“曾經,有個婆婆拄著拐,駝著背,走了兩個多小時到這兒看演出。我下定決心,整合更多的非遺資源,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體驗非遺的魅力。”

  走馬樓外立著一塊節目演出牌,一周內演出的門類、時間和場次一目了然。除絲弦、常德花鼓戲外,還有荊河戲、常德高腔、澧水船工號子等非遺代表性項目。“我們聯合了全市的非遺相關單位呢!大家排新戲、出新招,鉚足了勁兒,光絲弦就有結合說唱、國風演繹的各種版本。”張艷算了筆賬,去年一年,走馬樓內有300多場惠民非遺展演。

  常德河街也不斷“上新”。常德木雕、麻質畫、桃源刺繡……80多項非遺豐富多樣,共同匯成了這片土地的文化特色,讓常德河街文韻悠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5日 07 版)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