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內江,“公園20分鐘”很治愈

“試過了,真的很治愈。”
“即使不運動,狀態也變好了。”
“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
……
面對快節奏的生活,四川內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休息時間到公園待上20分鐘。即便不做運動,也能放鬆身心、恢復能量。這種方式被稱為“公園20分鐘效應”,也被譽為當代人的“精神快充”,深受追捧。
公園裡“長”出了年輕人
隨著“公園20分鐘效應”熱度升溫,內江那些公園的草地上、長椅上“長”出了許多年輕人。公園,不再是傳統印象中老年人的“專屬活動地”,也成了年輕人的“精神快充站”。
市民在花萼濕地公園草坪晒太陽。鐘欣航攝
“晒晒太陽、聊聊天,很放鬆。”
“吸收一下大自然的養分,能讓我們緩解壓力。”
2月10日,大三學生鄧維嘉和黃思穎在內江市東興區花萼濕地公園散步后,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她們一致認為,這是一味“回血妙方”。
“公園20分鐘效應”源自《國際環境健康研究雜志》上的一篇學術文章。文章中的研究表明,每天在戶外待上一小段時間能夠讓人更加快樂,即便是不做運動,每天到公園待上20分鐘也能讓狀態更好。對此,內江市中醫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國家中級心理治療師張曉麗解釋道:“置身自然環境可以降低體內的皮質醇水平,舒緩大腦的控制中心——前額葉皮質,從而減輕壓力,更好地恢復活力。”
張曉麗認為,這一現象的持續火熱,反映了人們對身心健康和精神需求的重視,也展現了一種健康、積極的生活觀。
N種“打開方式”,盡享城市美好
“公園20分鐘效應”的興起,離不開內江積極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市民何明陽表示,“我個人認為,作為川南最大山地公園的塔山公園,最適合‘公園20分鐘’。”
設立於塔山公園的內江市中區婚姻登記處。鐘欣航攝
位於內江市中區的塔山公園被譽為“城市綠肺”,是內江人體驗戶外樂趣的絕佳去處。蜿蜒的綠道、大片的草坪、豐富的人文景觀隨處可見。市民可以在這裡爬山、騎行、搭帳篷、看日出日落……徒步愛好者陳思語說:“從山下到山頂,步行隻需二三十分鐘,但我可以收獲一整天的快樂!”
順著綠道前行,美好的體驗不斷延展。市中區婚姻登記處設立於此,並配備了文化宣傳欄、婚俗歷史文化展區、拍照打卡點等一系列設施,巧妙地將公園的生態價值轉化為城市活力。
在塔山公園,打開“公園20分鐘效應”的方式有N種﹔在內江,亦是如此。
“觸腳可及”,輕鬆實現家門口的幸福
不同於節假日逛公園的儀式感,“公園20分鐘效應”更注重抬腳就能到的鬆弛感。隨著城市更新進程的持續推進,內江充分利用閑置土地、道路節點、街頭轉角等城市“邊角料”,見縫插“綠”,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園應運而生。
西二巷口袋公園一隅。鐘欣航攝
“‘麻雀雖小’,但功能齊全,每天飯后出門散步半小時,很舒心。”72歲的馬建春在市中區玉溪街道新華路社區西二巷居住了28年,他口中的“小”公園,曾經是一片被圍擋起來的廢墟,經過改造,重生為小而美的口袋公園。這裡配備了休閑座椅、健身器材等設施,既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環境,又為城市增添了一抹綠意。
如今,在內江,無論是“網紅”景點公園,還是家門口的口袋公園,都能看到市民悠然漫步、愜意休憩的身影。“公園熱”的背后,離不開內江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城市綠色空間的不斷上新。這些大而全或小而美的綠色空間,大大提高了公園的數量和可及性。據內江市住建局城建科工作人員介紹,去年以來,內江新建“甜城綠道”30.5公裡、口袋公園10個,新增城市公共綠地約41.73萬平方米。
【手記】
“公園20分鐘效應”火了,看似偶然,實則布局已久。見縫插“綠”、拆違補“綠”、拆牆改“綠”……一項項舉措盡顯民生細節。
一座城市的活力與魅力,不僅體現在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的繁榮景象中,更體現在那些能讓市民放下煩惱、屏蔽焦慮的綠色空間裡。內江,正以實際行動,將“詩與遠方”的生活變成市民“觸腳可及”的幸福。(彭茜、鐘欣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