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羊區一學校入選教育部基礎教育創新案例

近日,由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指導、中國教育報刊社推出的2024年中國基礎教育創新案例名單正式發布。此次評選遴選出十大類別、共計100個基礎教育創新案例。成都市草堂小學建設“學校裡的博物館,博物館裡的學校”案例成功入選“發揮多方合力,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案例類別。
2024年中國基礎教育創新案例名單(部分)。成都市草堂小學供圖
據了解,自2024年9月中旬以來,中國教育報刊社面向全國各地和中小學校征集基礎教育創新案例,累計收到2089個案例。脫穎而出的100個案例,具備以下特點:高度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關鍵要求﹔充分展現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突出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立體展示基層活力和發展經驗。
走進成都市草堂小學,就如同走進了一座“活態博物館”。多年來,學校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和校館合作的辦學歷史,依托社區豐富的博物館資源和各類社會資源,開發特色鮮明詩意博物課程,建設“學校裡的博物館,博物館裡的學校”。
成都市草堂小學“活態博物館。成都市草堂小學供圖
2023年1月12日,由四川省文物局正式備案,成都市草堂小學博物館成為省內首家中小學博物館。草小博物館以打造“活態博物館”為核心理念,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建成三展館、三展廊、五展區、五展點,將詩歌文化與博物館文化融為一體。三展館,包括微型博物館、植物博物館與中醫藥博物館。去年10月,成都兒童郵局在草堂小學正式亮相,成都兒童郵局除了有郵政營業櫃台,還建設了社區勞動教育博物館、社區郵政文化博物館和社區家書家風博物館。
“建在校園裡的博物館,是以學校為中心的多維資源連接,是草小對未來教育的探索,希望學校的每一個場館都能成為跨界教育的育人場域。”學校有關負責人表示,學校將學科實踐課程融入博物館的真實學習情境,讓學科知識在真實情境中產生意義。學校在落實國家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的同時,構建詩意博物課程體系,以“真”“善”“美”的課程目標,在長期的實踐探索中形成多元課堂、跨界課堂,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的成長。
同學們在杜甫草堂研學。成都市草堂小學供圖
學校與杜甫草堂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等合作單位開展館校共建活動,共同開發相關課程,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與四川博物院、杜甫草堂博物館作為聯合發起單位,承辦全國首屆“家-校-館”協同育人研討會暨“家-校-館”協同育人聯盟,全國18所博物館和30所學校成為聯盟單位。在博物館型學校構建的過程中,學校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中心,與家庭、博物館、社區社會協同的育人文化,為了孩子的成長,多方攜手,彼此點亮。
未來,學校將繼續探索博物館型學校的更多可能,讓學校、博物館、社區在空間、時間、學習方式、教師共同體等方面產生深度的跨界融合。(楊雪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