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四年我國水利建設投資創新高
一點三五萬億元,細算水利投資賬(經濟新方位)

2024年,我國水利建設投資創歷史新高,實施水利工程項目46967個,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3529億元、同比增長12.8%。
水利工程,特別是重大水利工程具有吸納投資大、產業鏈條長、創造就業機會多等特點,可以有效帶動經濟增長。
水利投資如何擴內需、拉動經濟增長?近日,記者到幾座重大水利工程採訪,細算數據背后的投資賬。
投資如何落地?
兩手發力,盡可能多地形成實物量
錢塘江源頭馬金溪,85.5米的大壩起於江中,24公裡長的輸水隧洞在群山間貫通,歷時3年建設,浙江開化水庫具備下閘蓄水驗收條件。
從開挖第一鏟土到基本完工,投資計劃有序執行,資金及時撥付,確保了工程盡可能形成更多實物量。
“工程初設總投資45.54億元,目前完成投資44.79億元,佔比超98%,其中2024年實際完成投資8.2億元,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南水北調(開化)水務有限公司副總經濟師兼商務管理部主任李玉介紹。
投資如何落地?“資金跟著項目走。”李玉介紹,年度投資計劃分解到月,項目建設動態管理,一旦發現進度滯后,採取新增工作面、調整施工組織等措施,推進投資計劃有序實施。
“在資金撥付上,我們採取信息化手段,建立實時短信提醒網絡會簽機制,信息公開透明,溝通及時有效,工程驗收合格后,資金及時撥付給施工單位。”李玉介紹。
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錢從哪來?政府之手有力。“來自政府的投資有35.4億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11.5億元,浙江省級專項資金15.9億元、國債資金8億元。”開化水庫建設中心黨組副書記、主任張偉介紹。
機制創新,撬動社會資本,市場之手發力。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牽頭社會資本方,組成聯營體,以特許經營模式參與工程建設管理。浙江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介紹,社會資本前期投建、中期運管和后期退出,既能發揮社會資本在管理和技術上的優勢,又能減輕政府負擔和降低債務風險。
優化金融服務、提供貸款利率優惠……銀行融資助一臂之力。“重大水利工程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我們通過招標比選,獲得銀行暫定6.6億元的貸款額度,貸款期限28年。”張偉說。
財政資金、金融信貸、社會資本共同發力的水利投融資新格局基本形成,推動水利投資加力。水利部規劃計劃司有關負責人介紹,2024年以來,水利部門抓好財政資金落實,全力推進增發國債水利項目實施,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同時,爭取更多金融支持,落實貸款額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股權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實現水利基礎設施投資信托基金第一單上市。深化水利投融資改革一系列舉措,持續拓寬投融資渠道。
如何帶動產業鏈循環暢通?
水利工程建設新需求催生新供給,帶動上下游協同發展
南粵大地,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進度條”不斷刷新。施工D4標管道施工現場,起重機鐵臂起落,精准“抓”起管道,緩緩移至預定位置。
作為廣東歷史上引水流量最大、輸水線路最長、建設條件最復雜、總投資最高的跨流域引調水工程,“大塊頭”動起來,有力帶動上下游產業鏈。
“工程需要傳統建筑材料水泥300萬噸、鋼材110萬噸、砂石1130萬立方米,有力帶動上游企業生產。”廣東粵海粵西供水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楊建喜介紹。
新需求催生新供給。“工程對管道的預應力鋼絲母材有特殊需求,這種鋼絲母材要嚴格控制氫、氧、氮含量。大規模應用,帶動了特種鋼材生產工藝提升。”楊建喜介紹。
穿越雲開大山,下穿鐵路、公路、河流100多處,開鑿長距離隧洞,是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特點。“工程建設帶動盾構機企業的研發投入和生產制造。”楊建喜說,針對不同地質特點,工程將採用敞開式硬岩掘進機、雙護盾硬岩掘進機、泥水平衡盾構和土壓平衡盾構等4種類型設備,設備配備智能掘進系統、超前地質預報系統、大型制冷設備等,進一步帶動了工程設計、智能信息化設計等企業發展,設備制造金額約17億元。
重大水利工程有效盤活存量,帶來增量。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全長164.8公裡,總投資約440億元。“工程建設所需的塔吊、汽車吊、混凝土罐車、自卸汽車,大多從當地租賃,數量超140台套,提高了設備利用率。”淮河水利水電開發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史紅亮介紹。
“其中,二河樞紐進洪越閘自2023年11月底開工以來,累計完成混凝土澆筑5.2萬立方米,其所需鋼筋、水泥等材料,可為上游相關產業發展帶來超5500萬元的增長點。”淮河水利委員會建設局二河樞紐建管局局長李晶介紹。
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用新供給激活新需求。水利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水利工程加快建設,不僅直接帶動水泥、鋼鐵、機械裝備、泵閥、管道、施工設計等傳統相關行業發展,隨著工程建管智能化、綠色化趨勢更加明確,還將帶動新型材料、先進制造、人工智能等新產業發展,進一步暢通經濟循環。
有效益的投資如何實現?
補短板,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有效益的投資,是指投資有質量、有效率、有回報。水利工程能有效補上社會民生、基礎設施等短板,還為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綠色低碳等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水支撐。
2024年12月30日,桂西北治旱百色水庫灌區工程正式通水,每年可向沿線地區提供農業用水約7762萬立方米,向城鄉生活工業供水1105萬立方米。
“水源穩定了,發展產業的底氣也足了。”廣西百色市田東縣林逢鎮福蘭村芒果種植戶李英華說,過去山上種芒果,澆水是難題,遇到旱天,開著小三輪車拉水,產量沒有保障。
“灌區通水后,泵站抽水,引水上山。前不久,嫁接了100畝新品種,兩年挂果,三年盛產,預計產量能提高20%以上。”李英華還有了新打算,“芒果樹下套種中藥材,一田能雙收。”
水之變,推動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百色市引進新項目,計劃發展香柚3萬畝左右,同步建設年產能100萬噸的飲料深加工項目,將形成集香柚種植到深加工於一體的全產業鏈。
今年1月3日,“兩重”建設標志性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廣西左江治旱黑水河現代化灌區工程開工,估算總投資76.97億元。“作為2025年首個開工的重大水利工程,其目標是為崇左市的農業生產和城鄉供水提供穩定水源,保障糧食生產,助力‘雙高’糖料蔗生產,推動革命老區、邊疆地區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廣西壯族自治區水利廳規劃計劃處處長傅鐵介紹。
水是重要的生產要素,水利投資能發揮較強的正外部性,為產業發展補短板、增后勁。2024年,1342處灌區現代化建設與改造加快推進,建成后將新增恢復改善灌溉面積約7000萬畝,完成2.3萬處農村供水工程建設,提升1.1億農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水利部提出,2025年將構建國家水網工程體系,開工建設四川引大濟岷、遼東半島水資源配置等省級水網骨干工程,加快新疆玉龍喀什、西藏帕孜等重點水源工程建設進度,開工建設江西井岡等大型灌區,進一步發揮水利投資穩增長、擴內需、惠民生的作用。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1日 0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