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四川各地的書店化身文化磁場,吸引市民、游客紛至沓來——
別樣年味在書香中升騰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新春佳節,當傳統習俗與現代生活交織,一種別樣的年味在書香中悄然升騰。大紅燈籠高懸、春聯福字點綴、中國結迎風飄揚……四川各地的書店化身文化磁場,吸引著市民、游客紛至沓來,共享書香年味。
蛇年春節假期,記者走訪成都、綿陽、德陽、自貢等地多家書店發現,書店不僅是書籍的集散地,更成為文旅融合的試驗田、文化消費的新場景,以及一代人情感共鳴的載體。
讓書店成為春節年味兒的生發地之一
農歷正月初一上午,德陽購書中心熱鬧非凡。紅色展台上,“新春游園成語接龍”的標語格外醒目。帶著孩子的家長、結伴而行的年輕人,甚至路過的游客紛紛駐足,用“龍騰虎躍”“虎踞龍盤”等成語接龍換取小禮品。誦讀聲與歡笑聲交織,讓購書中心成為街頭最熱鬧的地方。“原本只是來買書,沒想到還能參與這麼有趣的活動,孩子玩得開心,我們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來自德陽市旌陽區的年輕爸爸胡昕維贊不絕口。
這種將傳統元素融入現代書店的場景,成為今年春節假期四川各地文化供給的縮影。
在成都購書中心,非遺體驗活動“水印木版畫·福字制作”區域排起長隊。
木槌敲擊的清脆聲、宣紙揭起時觀眾的驚嘆聲此起彼伏。來自東北的朱靈聲捧著自己拓印的福字喜不自禁:“福字是春節的符號,但親手制作的過程讓傳統有了溫度。”
在綿陽書城,中庭的圓形讀書桌座無虛席,市民們或翻閱書籍,或參與古風游園會的詩詞飛花令,書香與墨香交織,構成一幅現代版“文人雅集”圖景。
書店的“年味設計”更暗藏巧思:在成都熊貓書店外,身著紅色冬裝的吉祥物“軒小樂”被游客團團圍住﹔在自貢彩燈書店,流光溢彩的燈飾與燈會呼應……這些細節背后,是書店從單純售書空間向文化體驗空間的轉型嘗試。正如新華文軒綿陽市公司總經理趙明勇所言:“我們想讓書店成為春節年味兒的生發地之一,讓傳統文化以更輕盈的方式走進生活。”
萌寵、快閃與年輕人的文化社交
如果說傳統活動吸引的是家庭客群,那麼新華文軒旗下新品牌“修狗與喵 小動物書店”的快閃店,則精准擊中了年輕人的情感需求。
正月初三上午,在成都鐵像寺水街快閃店內,逼真的貓狗毛絨玩偶、印著熊貓圖案的蓋碗咖啡、以“修狗”為主題的文創周邊產品,讓年輕人直呼“萌化了”。點一杯“熊貓拿鐵”,捧著《雲養一隻修狗》的治愈繪本,拍照打卡的年輕人在這裡找到一種“鬆弛感”的春節打開方式。
“情緒價值”成為關鍵詞。當天下午,記者在成都伊藤洋華堂雙楠店的快閃店看到,印著“開心就好”“佛系青年”等網絡熱梗的文創周邊產品熱銷。“這些產品像一種身份標簽,讓年輕人通過消費完成自我表達。”快閃店相關負責人如是說。而在自貢燈會的“夜閱讀·彩燈書店”內,來自西安的游客王沁的體驗頗具代表性:“燈會震撼,書店治愈,讓人願意停留。”
值得注意的是,年輕人對書店的需求已超越物質層面。記者在成都熊貓書店內看到,飲品區成為社交場域:三五好友圍坐,一邊翻看書籍,一邊分享咖啡與糕點,書籍成為打開話題的媒介。數據顯示,春節期間熊貓書店人流量峰值時每平方米需容納4—5人,銷售坪效躋身全國前列。熊貓書店店長蔣林宏說:“現在的年輕人不是不愛讀書,而是需要更舒適的場景和更強烈的共鳴。”
從廟會到書店的“破圈”實驗
當自貢彩燈書店的流光與千年燈會的璀璨輝映,當武侯祠成都大廟會的三國主題書店成為游客打卡點,一種以文化為紐帶、以書店為載體的文旅融合新模式逐漸清晰。正月初五,在武侯祠成都大廟會的巴適書店,三國文化書籍與“諸葛亮Q版手辦”“蜀繡書簽”等文創產品並列展陳,歷史與現代的碰撞讓游客耳目一新。“原本只是來逛廟會,但在這裡買了一套《三國志》連環畫,要帶孩子邊讀邊游武侯祠。”來自遂寧的游客羅大成開心地說。
這種文化場景疊加效應在德陽文廟廣場尤為明顯。此前記者曾在緊鄰廟會的世紀書城看到,書城將圖書展台延伸到戶外,歷史典籍、兒童繪本、暢銷小說在紅燈籠下鋪開,形成獨特的“書香廟會”。70歲老人張則海說:“逛廟會吃糖畫是童年記憶,現在帶著孫子邊逛邊買書,感覺年味更厚重了。”在雅安西康廟會,雅安書城的展位成為焦點,48歲的宋倩倩直言:“廟會喧鬧中有這樣一方安靜選書、買書、看書的角落,對我和我的孩子而言更有意義。”
文旅融合的深層邏輯,在於將文化消費嵌入旅游動線。自貢燈會吸引各地游客,彩燈書店則通過特色場景將流量轉化為消費。數據顯示,春節假期綿陽書城銷售額同比增長30%,德陽購書中心同比增長16%,熊貓書店同比增長27%。這些數字背后,是“文化目的地”屬性對實體書店的重塑。
從假日經濟透視文化消費新勢能
春節假期銷售數據的亮眼表現,不僅印証了假日經濟的活力,更揭示了文化消費的結構性變化。成都購書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春節假期銷售以教輔書為主,現在歷史社科、文學藝術類書籍佔比明顯提升,文創產品銷售額較去年翻番。這一轉變,折射出公眾從‘功利性閱讀’向‘精神消費’的升級。”
更深層的意義在於,書店的實踐為實體商業轉型提供了樣本。當線上購物成為常態,實體書店通過場景營造、活動運營、跨界融合,重新定義了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新春的書香故事,終將沉澱為城市的文化肌理。當紅燈籠從書店門口摘下,那些在木版畫上拓印福字的孩子、在熊貓咖啡杯前微笑的年輕人、在廟會書攤前駐足的家庭,或許已在心中埋下一顆文化的種子。這或許正是“書店裡的中國年”最動人的意義:讓傳統在創新中延續,讓文化在體驗中生長,更讓一座城市的春節記憶,多了幾分思想的溫度。(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姍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