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春節習俗:打春牛 耍龍燈
過春節,對成都人來說是一件大事。一年辛苦到頭,也總要在春節時放鬆下來,過一個喜慶的年。
有著數千年歷史的農歷新年,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可謂豐富多彩、熱鬧非凡。在歷史文化的傳承之中,成都的春節形成了大量的習俗。同全國其他地方相比,成都的春節習俗既有共性,也有很多獨特之處。
清人傅崇榘在《成都通覽》中,總結了成都人過年的15種習俗:放炮、拜年、鬧年鼓、敬財神、迎喜神、裝財神、飛名片、穿新衣、挂挂錢(壓歲錢)、耍龍燈、耍獅子、聽洋琴(揚琴)、聽相書、請春酒、走喜神方。
其實,傳統的成都春節習俗,並不止《成都通覽》中提到的15種。民俗專家劉孝昌介紹,昔日從臘月初八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前后后一個多月的時間成都人都在過年,在充滿濃郁年味的氣氛中度過。比如臘月初八吃臘八粥﹔臘月二十四祭灶,晚上送灶神老爺上天,這一天也是過小年﹔臘月二十五打揚塵、貼春聯、挂年畫,晚上接新灶神到家﹔臘月二十五開始殺年豬﹔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推湯圓,辦年貨﹔臘月三十團年,晚上先祭祖,然后吃年夜飯,發壓歲錢﹔正月初一吃湯圓,喜神所在的武侯祠游喜神方﹔正月初二開始走人戶拜年﹔正月初五又叫破五,一大早放鞭炮送窮,迎財神﹔正月初七據傳是人類始生之日,故稱人日,這一天成都人要游草堂……其中,立春時打春牛和元宵時舞獅子、龍燈,也是重要的春節習俗。
立春
打春牛
立春是一個重要節氣,表示氣溫回暖,春天就要來了。俗語說,“春打六九頭”,每到數九的六九前后就要立春了。舊時成都、華陽兩縣都流行迎春習俗,要舉行開耕儀式,鞭打春牛,以祈禱風調雨順,來年稻谷豐收。立春的時間,往往也在春節期間,比如2025年的立春就在正月初六,所以迎春也是春節習俗之一。
牛是中國農耕時代極為重要的生產資料,耕作離不開牛(北方犁田用黃牛,南方用水牛)。而成都迎春,最重要的儀式就是打春牛。所謂春牛,即用黃泥塑的牛。
舊時在立春前,官府就要早早地籌辦迎春打春牛事宜,請匠人做好春牛。劉孝昌介紹了做春牛的步驟:首先用桑木做出骨架﹔冬至前后,在骨架上敷幾層草紙,再在草紙外面用黃泥塑成牛身、牛頭和牛尾。也有的地方用彩紙扎成春牛。劉孝昌說,泥牛做法十分講究:尺寸是固定的,高4尺、長8尺、尾長1尺2寸﹔泥春牛做好之后,要涂上喜慶的顏色﹔此外,牛身上還要畫出四時八節、三百六十五天、十二個時辰。在春牛旁邊,還要另塑一個芒神,即趕牛的童子。
立春當天,舊時華陽、成都兩縣的知縣率眾出東門,到春場祭祀春牛、芒神。成都的春場設在城外東牛王廟前的空壩上。知縣率春官、下屬及鄉紳人等,先圍繞春牛一周,再由知縣或春官執春鞭,猛抽春牛,邊打邊高聲唱道:
一打春牛頭,國泰民安﹔
二打春牛腰,風調雨順﹔
三打春牛尾,五谷豐登。
唱罷,舉起春鞭打碎春牛,周圍圍觀的民眾一擁而上,去爭搶打碎的泥巴,拿回去供在神龕上,或者用紅紙包好挂在梁柱上。
打春牛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俗,起源於先秦時期。高承《事物紀原》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到了漢代,打春牛的習俗已經十分流行了。
打春牛的寓意,在於打掉懶惰,望來年勤奮努力耕作,實際上是勸導農民不誤農時,積極做好春播。
春牛圖
跟打春牛相關的,是在立春前后賣的春牛圖。
一般說來,春牛圖上會畫一頭牛及一個牽牛的芒神。上面還有一年皇歷,標注二十四節氣、黃道吉日,以及對當年降雨、干旱等天氣情況,農作收成、牲畜疫病的預測等。
春牛圖貼在家裡,既可以美化環境,也是日歷和農事指南,所以很受農民歡迎。年前幾天,就會去場鎮上買了。
其實,更多的情況是挨家挨戶地送春牛圖。送春牛圖的人也叫春官,但與打春牛的春官不是一碼事。
送春牛圖的春官,要經過“精心”裝扮。劉孝昌介紹說,會找來廢棄的破舊紅袍、綠袍等戲服穿上,或戴上戲服裡的紗帽,或用紙做個“官帽”,還特意做兩個“耳朵”(直角幞頭)——然后看上去一甩一甩的,很有喜劇效果。而這種春官的扮演者,則往往都是無業游民或者乞丐,春官打扮好后,手上拿著一疊春牛圖,挨門串戶地送。舊時的成都送春牛圖,除了一人扮春官外,甚至還有另外一人扮春牛——用一根舊麻布口袋從頭蒙到腳,再用筍殼做成兩隻角。春官的人牽著麻布口袋的一角沿街行走,而在麻布口袋裡的人還不停地學牛叫。春官牽著“春牛”走到一家家鋪面、民宅門口,邊走邊唱:“春牛春牛到,看到主人家生意好,你這家人丁興旺財氣旺。”然后送上一張春牛圖,主人家也會給點錢作為回饋。
農家接到春牛圖也很高興,會恭恭敬敬貼在堂屋的上方。在七八十年前,春牛圖在成都農村十分流行,它不僅是農事指南,也寄托著農民對風調雨順的期盼,對豐收的憧憬。
咬春
立春這天,成都無論是城裡還是農村,都有吃春餅的習俗。吃春餅,又叫咬春。
立春這天吃的春餅,先用面粉或米粉攤成薄餅,再把蔥絲、蘿卜絲、芹菜絲等放上去,然后裹成卷,所以春餅又叫春卷。
劉孝昌回憶說,裹好的春餅放在盤子裡,澆點保寧醋、溫江醬油或紅白醬油,以及二荊條海椒熬成的熟紅油,再撒點芝麻、漢源花椒面。此時的春餅,紅白相間、香脆可口,可謂色香味俱全。
做成春餅用的菜,多為蘿卜、蔥、韭菜、蒜苗、芥菜等,這些菜多有辛辣之味,都是屬性辛甘、升發陽氣之食材,中醫認為具有行氣活血、防寒祛邪的作用。成都人愛說:“蘿卜上市,太醫關門。”
劉孝昌說,有些家境不好的人家立春這天沒條件做春餅吃,媽媽、奶奶還會買幾根蘿卜喊娃娃咬,也算作咬春了。
元宵節
元宵燈會
正月十五過大年,又叫上元節。宵即夜晚,元宵即上元之夜晚。這一天,成都人要吃湯圓,因為是在元宵節吃,所以這天湯圓也叫元宵。
元宵節,是一年中最為鬧熱的節日。過完正月十五元宵節,年才算真正過完了。
上元之夜,成都城裡處處是燈,戶戶張燈結彩,華燈萬盞,熱鬧非凡,要為春節收一個豹尾。
其實,元宵節這天的燈會,從正月十三就開始了。日本人中川忠英寫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調查中國民俗的《清俗紀聞》記載:“正月十三稱為上燈,十五稱為元宵,十八稱為落燈,此六天稱為燈夜。自十三日夜晚開始,在各家門前點起燈籠。官府富戶則不僅在門前,而且在堂上或樓上等處以紅綢結彩。綢之兩端從房柱或上檻垂下,結成花狀。並燃挂各種花樣燈籠(燈籠系用紗絹或串珠、羊角等制成),擺設酒宴。有些家庭並有吹奏絲竹等情形。”
民國時期的元宵節,成都彩燈遍布,東大街、大慈寺、昭覺寺、文殊院有佛燈,青羊宮有道燈。僅就東大街而言,從東門大橋到鹽市口。數裡長街都是燈的世界、光的海洋。市廛繁華的東大街,連彩燈都充滿了商業氣氛。
劉孝昌說,賣瓷器的大商家就用大碗、小碗、蠱、杯、盤組成一條兩三丈長的瓷彩龍和一座瓷器門樓,中間點上燈,挂起燈籠。賣布匹的富商則用紅色、黃色的布做成繡球,扎成過街樓,跟紅色的燈籠相互映襯生輝。紙活鋪就依據《八仙過海》《三英戰呂布》《桃園結義》等故事,扎出一幅幅彩塑群像擺在門前,以吸引過往觀燈者。各行各業都把自己的產品挂在燈上,既作為彩燈,也作為廣告,顯示出極強的商業意識。
昔日在東大街的元宵節燈會上,曾出現過《三國演義》主要人物的全套彩燈,200多個人物,全部栩栩如生地繪在彩燈上,挂在街口,十分震撼。
元宵節的歷史極為悠久。西漢的元宵節,設高台、燃燭火、祭祀道教神仙,祈求昌盛平安。到了東漢佛教傳入,正月十五加入了燃燈敬佛的儀式。到了唐朝,正月十五成為全國性的法定節日,稱為上元節。元宵節成為全民歡樂的節日,燈會也自此進入極盛時期,這種文化傳統深入人心,並一直延續到今日。
舞獅子
在前后長達一個月的春節氛圍中,另一重要的習俗是耍龍燈、舞獅子。臘月初八以后,伴隨著鬧年鼓聲,成都大街小巷就開始耍龍燈、舞獅子,一直要舞到元宵。
耍獅子,又叫舞獅子或獅舞,其實是一種模仿獅子的民俗舞蹈。獅子是中國人心中的瑞獸,舞獅則有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寓意。每逢元宵節,成都人都以獅舞來助興。
成都的獅舞多半是沿著街道,邊走邊舞,往往引得沿街居民追隨觀看,那些小娃娃往往跟著跑七八條街,都不覺得累。
獅舞需要三個人,一舞獅頭,一舞獅尾,還有一個扮演笑臉和尚。扮笑臉和尚者,頭上戴著一個面露笑容的大頭面具,手裡搖著一把大蒲扇,或者拿空心的彩球逗獅子,形態滑稽可笑。有時,還會多一個人扮演小獅子,而扮演者也可能是小孩子。小獅子隨著鑼鼓聲起舞,搖頭擺尾,翻滾跳躍,十分可愛。
劉孝昌說,昔日成都舞獅子,分為文獅、武獅兩種。文獅動作細膩詼諧,用搔痒、舔毛、打滾、戲球等動作,展現出獅子的嬉戲狀態。武獅,則是使用武術的動作,跳躍、翻滾,還有翻高台、走梅花樁等高難度動作。
所謂翻高台,是指幾張方桌摞在一起,越摞越高形成一個高台,最多可摞至9張。舞獅者翻上高台,在上面做出一些非常驚險刺激的動作,也常引來圍觀者的陣陣喝彩或驚呼。
耍龍燈
耍龍燈,又叫舞龍,已有2000多年歷史,早在漢代就十分普遍了,舊時多用舞龍來祈禱龍的保佑,以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劉孝昌介紹說,在成都龍燈的舞法有兩種:一為單龍戲珠,一為雙龍戲珠,即舞單隻龍和舞雙隻龍。
成都龍燈因制作材料與表演形式不同,分為彩龍、火龍、板凳龍和草龍等。
龍燈的結構,分龍頭、龍身、龍尾,龍身上還有燈,故稱龍燈。扎好龍只是第一步,要讓龍動起來,還需要舞龍。
舞龍者的選取,非常有講究。劉孝昌介紹,舞龍頭的人必須德高望重,要有名望。舞龍身的,則是十余個壯年男子一人舞動一截。龍燈就靠這十余人的步調一致、協同連貫,展現出龍的騰挪閃轉。
走在最前面的領頭者,雙手舞動著一根頂端上扎有繡球的竹竿,又叫舞元寶,而這個繡球是能翻滾的。領頭者舞著手上的繡球,做出各種動作來逗引后面的巨龍。轉圈、穿插,在舞元寶者的帶領下,大龍上下翻滾,就好像真的飛了起來。
除了單龍巡游,舞龍者還可以表演二龍戲珠,即雙條龍爭搶元寶。同舞單龍相比,舞雙龍對舞龍者的要求更高,也更能吸引圍觀民眾的喝彩聲。
舞火龍,一般都是在元宵夜進行。耍龍者穿一條短褲,光著膀子上陣,邊舞邊喊:“嘿嚯!嘿嚯!”圍觀者也跟著齊聲喝喊,還不停地扔擲鞭炮,不時把煙花對著舞龍者噴射。現場鑼鼓喧天、火光四射,煙霧彌漫中,隻見龍在狂舞,人在狂歡。
元宵過后,春節就算結束了,成都人要在河邊送龍歸天。正月十六這天,舞過的彩龍堆放在錦江邊的空壩上。先設香案祭祀龍后,再鳴放鞭炮,然后點一把火把堆放好的龍燈燒掉,最后還要很恭敬地將灰鏟起來倒在河裡——寓意龍要歸天、龍要入海,生活也回到正軌,再盼望來年春節。(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何大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