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蒼溪:山水村村民的新年願望

1月21日下午,四川省蒼溪縣浙水鄉山水村“村晚”在該村牛角半島風景區隆重舉行,大家齊聚一堂,慶賀新春佳節,展望新年願景。現場,歡聲笑語不斷,群眾自創自演的節目贏得陣陣掌聲喝彩。新年將至,山水村的老百姓有什麼新年願望?讓我們一起走進山美水更美的山水村,聽聽他們的心聲。
“歡迎更多的游客來欣賞嘉陵江美景,體驗農耕研學。”
——浙水鄉須度民宿負責人李勤的新年願景。
村晚現場。張文忠攝
李勤是浙水鄉須度民宿的負責人。須度民宿位於山水村的牛角半島風景區。近年來,蒼溪縣深入做好生態與旅游結合文章,聚力發展湖區+生態產業,牛角半島景區便在風光旖旎的亭子湖上順勢而建。亭子湖是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樞紐工程形成的內陸湖泊,是嘉陵江的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
“我們依托亭子湖良好的自然生態優勢,致力於打造研學主題民宿,共投資6500萬元,設計農產品加工間、餐廳、多功能會議廳等區域,打造27間客房,研學床位272個,8間星空房,期待春節期間游客來我們這度假,感受自然風光,享受悠閑生活。”李勤介紹。
李勤表示,當初須度民宿確定在此建設就是看中了山水村綠色生態的自然稟賦。作為臨河而興的小鄉村,浙水鄉山水村瞄准了這一優勢,以沿河灘涂、島嶼為核心,配套建成農產品加工展覽中心、防火景觀瞭望塔、垂釣中心、星空房民宿等旅游設施,打造了獨具生態康養、休閑娛樂、農文旅融合等為特色的12個鄉村旅游項目。此外,距離蒼溪縣城區僅36公裡也是浙水鄉構建旅游新格局,大力發展旅游經濟的一大區位優勢。
“現在,我們村的基礎設施改善了,房前屋后的環境越來越好,一步一景,住在這裡幸福感越來越高!”村民們紛紛感慨,如今的山水村,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460個“房前花、屋后果”的秀美微庭院漸次呈現,梨花春雪、嘉水田園等景觀從藍圖變為現實。2023 年,山水村獲評省級“水美新村”。
“我們的民宿在精心打造后正式對外營業,歡迎更多的游客來欣賞嘉陵江美景,體驗農耕研學,欣賞自然美景,享受悠閑時光。”李勤說出了自己的新年願景。
“我要把山水村的平菇賣向全國!”
——浙水鄉山水村集體經濟平菇基地負責人吳志怡的新年願景。
“我們基地現在增加了自菌車間、加工車間,從自菌出菇一直到深加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可以把小山村的平菇從大山帶出去,賣到附近的成都、重慶,以及沿海地帶,把老百姓的利益最大化。”蒼溪縣浙水鄉山水村集體經濟平菇基地負責人吳志怡指著眼前的食用菌產業基地介紹。
基地種植的平菇。蒼溪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相比鄰近的亭子鎮和陵江鎮,浙水鄉的人口數量少,村集體經濟產業結構單一,為了破解發展難題,近年來,浙水鄉立足自身資源優勢,除了持續鞏固發展蒼溪梨、獼猴桃、藤椒等特色農業產業,還通過抱團發展、產業融合、品質升級等方式,發展平菇、香菇、木耳等特色產業大棚5000平方米,年產值120萬元,帶動農戶年增收 2100元。
“我們採取‘支部+基地+農戶’模式,通過黨建引領、統一經營、入股托管和提供原料等形式,帶動84戶種植食用菌,已培育菌棒13萬棒。”吳志怡介紹,發展食用菌產業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
為此,當地積極探索“抱團式”發展模式,整合山水、紅旗、粱都等村中省扶持村集體經濟項目及返鄉人才資源,打造現代化食用菌大棚基地,新建食用菌加工車間、規模化冷鏈倉儲庫。還通過與省農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建技術攻關團隊,引進浙坪1號優良菌種,設計注冊“山水食用菌”品牌商標,不斷擴大產品影響力。
“2024年,我們主動對接進入成都、重慶等一線城市商超,與中國融通集團等企業簽訂購銷協議,實現訂單銷售150噸、銷售額90萬元。”浙水鄉黨委書記范永剛介紹。
瞄准2025年的規劃目標,吳志怡干勁十足,他希望把山水村的平菇賣到全國各地,打出響當當的名氣!
“我希望村民們的腰包鼓起來,精神富起來!”
——浙水鄉山水村黨支部書記吳從俊的新年願景。
“合村之初,人心不齊、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欠賬多,振興之路面臨艱難挑戰。”浙水鄉山水村黨支部書記吳從俊的思緒拉回從前。山水村位於省級重點水利工程亭子口水電站庫區,由原移民安置村三台村、水文村合並組成。2021年,山水村被確定為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
星空房民宿。蒼溪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山水村黨支部書記吳從俊介紹,這幾年通過省委組織部定點幫扶的支持,該地吸引優秀青年返鄉創業、招引蒼溪文旅集團合力發展、聯結群眾攜手共富等方式,持續匯聚多方力量,昔日治理困難村蝶變為“全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優秀村”,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6%,目前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已突破45萬元。
除了村民的腰包“鼓”起來,山水村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變化。
17名無職黨員主動認領公益義務崗,負責生態環境監督、公共設施管護等活兒,黨員干部“周二大走訪”定期上門問需、尋策問計,累計幫辦代辦事項 400 余件,服務走進了群眾心坎兒。村中的黃連樹也成為村民休憩的聚集處,談瑣事、嘮家常,一壺淡茶、幾張小凳,工作隊、村干部、老黨員、老鄉賢化身“政策宣傳員”“ 糾紛調解員”,資金分配、管網布局、土地綜合利用等一樁樁難事得到妥善處理,婆媳矛盾、鄰裡糾紛等一個個心結在黃連木花的清香中慢慢消散。
黨員代表入戶了解村情民意。趙洪文攝
“我們村黨支部還組織修訂《山水公約》,將文明鄉風、淳朴民風量化為積分,兌現生產生活物品,讓村民的每一分努力都可見可感。”如今的山水村,推責的少了,擔當的多了,旁觀的少了,幫忙的多了,“山水相依,人樂村美”的鄉村治理新圖景令人艷羨。
“新的一年,希望我們村發展得越來越好,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吳從俊在朋友圈寫下自己的新年願望。(徐競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