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彭山區觀音街道:
“一核一格三治五環” 建設“自成生態”小區
眉山市彭山區觀音街道山水福都小區建於2013年,屬於大型商業小區,入住居民約1.1萬人,其中一半為農村轉城市居民。自建成以來,小區逐漸暴露出商住+安置、城鄉居民觀念難以融合、物業收費管理難等問題。在街道、社區支持下,小區以問題為導向,探索出“一核一格三治五環”治理模式,取得一定成效。
“一核”黨建引領。為破解小區治理領頭羊缺失的問題,社區指導小區建立黨支部,組織黨員“雙報到”共同參與治理,黨支部帶領黨員,挖掘能人,牽頭成立小區議事會、小區管委會、小區監委會、文體隊伍等組織,積極參與小區事務。
“一格”微網管理。社區堅持相臨、相近、相融原則和30-50戶劃定標准,將小區劃分為44個微網實格。黨支部通過宣傳、挖掘、推薦等方式,選拔小區黨組織成員、黨員志願者、小區居民骨干等擔任微網格員,開展社情民意收集、宣傳政策、動員文明創建、上報突發事件、組織微格自治和防災自救等活動﹔社區每年對微格員進行綜合考評,推動微格員動態調整、能上能下、輪值擔任。
“三治”協同融合。小區將德治、法治、自治融合,夯實小區治基礎。法治,小區黨員周碧會,作為社區退休兩委干部,扎根自己的“主場”發揮余熱,形成了“周大哥和事佬”個人調解品牌,面對小事大情、家長裡短,採取“一聽二看三判斷四調解五回訪”共情辦法,切實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小區矛盾從2019年的158件下降到2024年的5件,矛盾糾紛率下降97%,調解成功率達95%。小區成為眉山市法治建設示范點,承接全國法學現場會議。德治,成立小區老齡協會,挖掘“低齡”老人,組建31人“樂齡互助”志願服務隊,為高齡老人提供換燈泡、買菜等志願服務,協調醫療等資源,2024年為老人群體提供23次義診、義剪等幫扶﹔重陽節為高齡老人舉辦“銀齡歡歌話重陽”集體生日儀式,形成互相幫扶一起養老的睦鄰氛圍。加強攜幼托幼,開展“社區青春行動”,“萌動未來”、“四點半學校”等30余次兒童課外活動,豐富小區兒童趣味知識,助力兒童健康發展。自治,小區管委會召開陽光下午茶議事協商會,議定並落實車位管理、門禁安防系統等30余項居民關注事項,並建立小區居民公約等制度,共同處理小區事務。積極提升便民服務能力,在全區率先安裝多媒體自助終端機,保障群眾可自助辦理養老保險、准生証等服務事項,針對不會操作的群眾,提供紅色代辦,一對一服務。
“五環”多元治理。針對小區安置居民多,小區內利益訴求復雜、矛盾糾紛多元的問題,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實施服務項目微詢環、匹配環、聚能環、評估環、同心環的“五環機制”,形成小區黨支部、社會組織、小區物業、小區居民多元參與合作治理的新模式。一是微詢環,通過入戶隨訪、院壩座談、調查問卷等3輪實地調研,線上廣泛征集,集中梳理,制定關心關愛、文體活動等居民需求清單,根據公益性、可行性、參與性等評估票決出5大類25項需求項目。二是匹配環,由小區黨支部牽頭、專業社會組織協助,對服務項目公開擇優、精准接洽,推動服務資源和群眾需要無縫對接。三是聚能環,小區黨支部積極引導小區黨員、居民、趣緣組織參與項目實施,整合黨員服務隊、“樂齡互助”志願服務隊等力量,助推服務項目落地落實,截至目前開展義倉義集、培訓關愛、鄰裡融合、文體公益等活動40余次,直接服務覆蓋居民人數達6000余人次。四是評估環,小區居民對項目落實情況、服務效果等全程參與監督、評估、驗收,居民滿意率達98%。五是同心環,通過四個環,環環相扣,同向發力,形成了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小區治理同心環,構建小區治理新格局,實現小區治理“顏值”和“氣質”雙向提升。(張忱、黃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