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溫江高山村:科技綠動田野,和美鄉村繪新篇
在成都市溫江區高山村,科技的力量正改變著這裡的發展軌跡。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高山村以行業黨建為指引,以現代農業科技為引擎,構建 “農高院所+集體經濟組織+龍頭企業+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全力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的同時,走出了一條“黨建為農、科技興農、聯農帶農”的新路子。
從傳統田野到科技農業高地
近年來,高山村積極探索“校院地企”行業黨建協同模式,與四川農業大學、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溫江區農業農村行業黨委等單位深度聯動,共同打造了“川農牛”科創農庄。這不僅是一個農業科創平台,更是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過去種地就是看天吃飯,年年辛苦,賺得卻不多。但現在不一樣啦,‘川農牛’就像是我們農民的‘科技合伙人’,從品種研發、技術指導到產品銷售,幫我們解決了種什麼、怎麼種、賣給誰這些難題。”村民劉大哥笑著說,“我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后,不但不用操心,還能分紅,收入翻了好幾番!”
溫江區打造“天府糧倉”的核心區域。張志強供圖
川農牛匯聚了科研成果轉化、農技培訓和市場對接功能,為農民提供全鏈條的農業科技服務。通過“川農牛”模式,高山村農業生產效率顯著提升,村民們逐漸從農業生產者向農業經營者轉變。目前,“川農牛”模式已推廣至天府新區、崇州等地,為更多農村地區提供了可復制的農業轉型路徑。
“我們村稻田裡種的都是改良過的新品種,比如‘象牙香’和‘紅香糯’,這些品種不但抗病能力強,而且產量高,賣價也好。”村民阿姨介紹道,“關鍵是,這些新技術我們一聽就懂,一學就會。”
這一切的背后,得益於高山村建設的6個科技服務站點,包括四川農業大學科技服務站、成都農林科學院科技服務站等。近年來,科技服務站共吸引川渝地區1483名農業領軍人才來此特訓,定期為村民提供技術培訓,手把手教授新品種選育、病虫害防治等實用技術,賦能318家家庭農場和合作社。
品牌化發展,共繪鄉村振興新藍圖
高山村依托川農大知識經濟圈優勢,將產業鏈建設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在“稻蒜輪作”特色農業基礎上,高山村大力發展優質稻米、大蒜、油菜等優勢產業,創辦了成都見山新型農業發展公司,以“1+N”融合發展模式推動產業升級。
“1”指村集體經濟組織,“N”則涵蓋了農產品研發、生產、品牌打造等多條產業鏈。在融合發展模式下,高山村持續推出一系列高附加值農產品,如“稻·見”大米、“紅香糯米酒”等,廣受市場歡迎。推出了“米仔日記”“紅領巾雙碳學院”等服務品牌,不僅為農產品增值,也打響了“姓溫有據”的農業IP。
作為溫江區打造“天府糧倉”的核心區域,高山村在種業振興上展現出強勁實力。張志強供圖
作為溫江區打造“天府糧倉”的核心區域,高山村在種業振興上展現出強勁實力。通過“化零為整”的規模化流轉,高山村建成了670畝集中連片的科技示范基地,聯合中國農科院等機構,研發出了“象牙香”“紅香糯”等優質稻米品種。得益於選種育種技術的攻關,高山村水稻畝均產值提升了5%-15%,讓稻田真正成為村民增收的“聚寶盆”。
村集體負責人表示:“現在有了品牌,我們的蔬菜、大米能賣出好價錢,村集體資產也逐年增加。”
“鮮食玉米”、“稻·見”大米、“三品一標”認証農產品……高山村生產的優質農產品不僅口碑良好,還具備強勁的市場競爭力,“溫江大蒜”更是獲評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成功走進了盒馬鮮生、永輝超市等大型連鎖平台,遠銷雲南、山東、重慶等地。
抱團發展,共創“和美鄉村”未來
高山村不僅在自身發展上取得突破,更主動攜手周邊區域,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溫江區聯合毗鄰3鎮8村,成立了成都市溫江區現代農業科創片區綜合黨委,形成“六聯六共”的協同發展機制,推動區域內資源整合、產業互補。通過成立成都魚鳧聯創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高山村進一步完善了新品種研發、標准化生產、現代物流倉儲等產業鏈條,讓“一村富變村村富”的故事不斷上演。
“我們和其他村子抱團發展,共同搭建了產業鏈條,大家一起努力,做大了規模,收益也更高了。”村集體負責人說道,“這樣的發展模式,不只是我們村富了,周邊的村子也都嘗到了甜頭。”
與此同時,高山村積極推進“希望的種子”計劃,與簡陽市連山村、碑埡村等結對合作,共建水稻產業聯盟,為更多鄉村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高山村的故事,是“和美鄉村”建設的生動縮影。未來,高山村還將積極推進農旅融合,推進都市農業科創片區打造項目,推廣“象牙香”“紅香糯”等新品種,深化鄉村振興人才實訓基地打造,繼續深入探索片區行業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新模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