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種”姜 村民說“香”

進水溫度47℃、出水溫度48℃、環境溫度12℃……種姜大戶游俊剛掏出手機,打開小程序檢查鍋爐設備,“這樣土壤溫度就能保持在二十五六度,最適宜生姜生長。”
游俊剛用手機操作鍋爐設備。謝金成攝
“地裡鋪水管,生姜睡地暖”,這在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新店鎮民富村已不是什麼稀奇事兒。作為內江特色農業的一張名片,威遠縣主產的反季節生姜,因採用鍋爐加熱循環水提升地溫栽培而得,又稱“鍋爐姜”。
當“智改數轉”的“東風”吹來,村民們淘汰了使用多年的“老物件”,用智能化的電熱鍋爐替代了純人工的燃煤鍋爐。鍋爐設備連接手機后,村民在手機上就能“種”姜。
在游俊剛的姜地裡,10余名村民忙碌有序。經過清洗、裝車,這些仔姜被送往成都、重慶等城市,端上了居民的餐桌。“從上個月月初就開始挖,以目前的行情來看,平均每天都要賣兩三萬塊錢。”游俊剛說,“這塊地僅2.7畝,產值可以達到50多萬元。我的手機可是‘大功臣’!”
插在姜地裡,用於測量溫度的測溫計。謝金成攝
“解放人力、降本增效、環保安全。”游俊剛用12個字總結了手機“種”姜的優勢。
首先是解放人力。在使用燃煤鍋爐時,每隔2個小時就需要往爐裡添一次煤炭。游俊剛說,不論刮風下雨、白天黑夜,都要有人守在地裡。現在,隻需要在手機上調好水溫,就可以安心在家睡覺了。
其次是降本增效。在節約勞動力成本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節約燃料成本。燒煤,也是燒錢。尤其是近幾年煤炭價格上漲,導致種植戶成本劇增。游俊剛算了一筆賬:同樣的姜產量,燒煤需要3萬多元,而電費僅需1萬多元。
然后是環保安全。手機“種”姜採用的電熱能,幾乎可以實現零碳排放。同時,電熱鍋爐設備連接手機后,可實現分時段控溫,還能定時開關機,保証了設備運行安全。
姜地裡一派繁忙景象。謝金成攝
事實上,作為村裡首批“吃螃蟹”的人,游俊剛也曾有過激烈的思想斗爭。“鍋爐姜”在當地被稱為“三高”產業:高成本、高投入、高收益,更換設備風險極高。一旦失敗,畝均損失將高達10多萬元。作為返鄉創業的大學生,游俊剛深知:必須帶頭干!
第一次用電熱鍋爐種出的仔姜,被村民們調侃“長相不好看”。游俊剛反復試溫和調整,終於摸索出門道。如今,他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看一看設備是否正常運轉。如果沒有故障提示,那就意味著生姜長勢良好。
游俊剛把“鍋爐姜”分揀、裝箱。謝金成攝
目前,新店鎮共有1000畝左右的姜地,每年在實現約3億元產值的同時,也要燃燒上萬噸煤炭。
“我們申請了碳中和示范村項目,要逐步淘汰燃煤鍋爐,推動產業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實現減碳不減效益。”新店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金平介紹。
村民吳慎武是當地種了20多年鍋爐姜的“老把式”。此前,每次路過游俊剛的姜地,他總會下意識地去摸摸水管,想知道溫度夠不夠、設備好不好。前幾天,鎮上開了“煤改電”設備更新動員會。從觀望到期待,吳慎武在會上舉起雙手贊成,就盼著早日用上新設備。他也想當一回用手機“種”姜的新農人。(彭茜、劉小玲、徐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