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構建各民族“互嵌式”社區共建“蓉城一家親”幸福家園
中共成都市委統戰部、四川天府新區聯合提交的案例《探索構建各民族“互嵌式”社區 共建“蓉城一家親”幸福家園》,在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2023年度改革創新案例評選中脫穎而出,榮獲最佳案例。這一榮譽標志著成都市在探索超大特大城市轉型發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成都,作為連接西部民族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心,肩負著城市現代化建設國家試點示范的時代使命。近年來,成都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民族工作會議精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通過構建各民族“互嵌式”社區,打造“蓉城一家親”民族工作品牌,積極推進幸福城市建設。
為提升少數民族群眾在蓉的安居樂業條件,成都市不斷完善高品質公共服務體系。目前,全市已搭建社區民族工作服務站617個,成立了成都市祥瑞少數民族法律援助服務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民族關系協調站等多個服務機構,推動實現了包括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內的城市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時,成都市還加強了與西藏、新疆等地駐蓉辦事機構的協作,落實了一系列政策,如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農民工納入住房保障等,進一步保障了少數民族群眾的合法權益。
在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方面,成都市積極開展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區建設,探索建立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和各民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指標體系。通過積極引導少數民族黨員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都市成功營造了各民族團結互助、和諧共處的良好氛圍。
此外,成都市還全面深入持久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打造了一系列特色品牌項目,如“蓉城一家親”、民族工作親情服務團等。這些項目不僅滿足了少數民族群眾的服務需求,還促進了他們的社會融入,引領帶動了全社會形成了共促民族團結進步、共筑幸福美好家園的良好局面。
針對超大城市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挑戰,成都市主動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納入城市治理的重要內容,通過完善工作機制、出台工作標准、創新工作模式等措施,構建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全覆蓋的工作網絡。其中,天府新區安公社區的創新實踐“五六民族工作法”尤為突出,該社區通過組織各族群眾參與志願服務隊、開展多元化公益服務等方式,營造了濃厚的民族互嵌共融氛圍。
成都市在探索構建各民族“互嵌式”社區的過程中,還注重通過宣傳教育、匯聚眾力、文化浸潤等途徑,推進各民族互嵌共融。通過打造宣傳教育基地、開展“講好民族團結成都故事”等活動,成都市有效凝聚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大共識。同時,成都市還持續推進對口支援工作,匯聚各族群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磅礡力量。
在文化浸潤方面,成都市緊緊抓住文化認同這個民族團結的“根”與“魂”,通過投放“道中華”品牌宣傳海報、建成民族團結文化地標、扶持少數民族非遺項目等措施,彰顯了城市多彩文化之美。這些舉措不僅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還增強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的歷史認同與情感認同。
未來,成都市將繼續深化探索構建各民族“互嵌式”社區的實踐,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和服務體系,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努力打造更加和諧美好的幸福家園。同時,成都市還將持續推動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更多成都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