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陝北說書藝人熊竹英——

堅守32年“中式搖滾”(新國潮)

本報記者 陳靜文 徐嘉偉
2025年01月08日07: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黃風嶺,八百裡,曾是關外富饒地……”2024年8月,伴隨首款國產3A游戲《黑神話:悟空》一起火出圈的,是這段蒼涼激越的陝北說書《黃風起兮》。其網絡播放量突破千萬,海內外玩家紛紛贊嘆“帶勁”“上頭”。該片段由陝北說書非遺傳承人熊竹英彈奏演唱。堅持說書32年的他,眼神清亮,嗓門透亮,為人敞亮。

  一個月前,一位西班牙音樂人來到陝北拜訪熊竹英,以七弦會三弦,將陝北說書演繹成金屬搖滾。講起這段經歷,熊竹英笑著說:“音樂沒有國界,甩板一打就是‘中式搖滾’。”

  

  一板三弦 結緣說書

  熊竹英如何與陝北說書結緣?故事要從32年前的一天說起——

  在素有“說書窩子”之稱的陝西榆林橫山,當時還是7歲孩子的熊竹英擠在人群中,隻見一名盲人表演者小腿上綁著“甩板”,一抬一抬地打節奏,手上彈奏三弦,嘴裡用陝北方言說唱相間地講述著經典傳奇故事。那懲惡揚善的情節令大家拍手稱快,那九腔十八調熔於一爐的唱法粗獷激揚。

  這門自彈自唱的民間表演藝術就是陝北說書。它起源於周代盲人散樂,吸納歷代多種民間技藝特色,從歷史和生活中汲取養分,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可能骨子裡對陝北說書有興趣,看到表演者一個人同時干好幾樣活兒,感覺真有意思,立刻著了迷。”熊竹英回憶,之后他便找來許多說書磁帶聽,尤其痴迷於藝人張俊功。

  很多媒體曾報道,1992年夏天,17歲的熊竹英斟上兩杯燒酒,向陝北說書人賀連善拜師。之后他白天干活,晚上學藝,跟著師父走村串戶趕場子,僅僅兩年便出徒。但報道中不曾講起的是,在兩年約定時限裡,他竟一連8個月幾乎不曾見到師父。

  原來在20世紀90年代初,橫山說書市場並不景氣。盡管賀連善已是當地最出色的陝北說書藝人,但仍迫於生計,幾度想轉行做油漆工,這讓徒弟們“一度感覺學不出來了”。深感無助時,師父帶著4把三弦回了家。熊竹英霎時間“喜瘋了”,父母東拼西湊來580元,為他買下琴,從此他更加珍惜學徒時光。

  他起早摸黑,和師兄弟爭搶著看師父抄滿唱詞的小本本,比拼著練習二胡、竹笛等樂器,學一段、練一段,掌握一段、再學下一段。就這樣,兩年一晃而過。離開師父時,熊竹英腦袋裡裝滿了說書詞,唱得也順順溜溜,可他心裡還是打鼓。

  初次登台表演小段,由於緊張害羞,他不敢看觀眾,“眼神全程飄在空中”。直到1994年冬天,臨時代替嗓子疲憊的師兄說了整本《花柳記》並贏得觀眾連連叫好后,熊竹英才逐漸鍛煉出膽量和自信,“上舞台成了最大的快樂”。

  打磨風格 跨界融合

  有道是,三弦能彈百種音,一人唱出萬人聲。在熊竹英看來,優秀陝北說書藝人須有極強的“代入”功底,既要善用一副嗓子包攬男女老少各種音色,更要在情緒上“真正沉浸角色,表演哈哈大笑、勃然大怒或聲淚俱下”。

  熊竹英介紹,盡管陝北說書具有浪漫達觀的英雄主義風格,少有悲劇結局,但每段蕩氣回腸的故事講到人物落魄處,總少不了調式哀婉、唱腔悲涼。“每當我把觀眾講得哭出聲、哭得坐不住,同時自己的眼淚也‘唰’地流下來,我感覺自己達到了效果,對得起觀眾。”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7年,熊竹英迎來人生轉折點,憑借扎實功底和出色表演獲評陝西省“十佳陝北說書藝人”,后續高光時刻包括2020年獲曲藝界最高榮譽中國曲藝牡丹獎,以及讓師父賀連善尤其驕傲的事——2023年師徒同時當選陝西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

  在保持陝北說書傳統特色的基礎上,熊竹英不時嘗試創新融合。2018年國務院新春團拜會上,陝北說書和蘇州評彈團隊聯袂演唱《看今朝》。“當時導演團隊問我能不能找到15位能唱上去G調的說書人,我說50個人也能找到!”

  然而,陝蘇兩個團隊首次合練就出現“完全接不上、兩張皮”的割裂感,隻好一點點想創意,一次次磨排練。終於,喊話應答的創意把兩種曲藝巧妙融合,一聲雄渾有力的“妹子們!”配以一聲吳儂軟語的“陝北哥!”,剛柔相襯、鮮活靈動。《看今朝》贏得滿堂彩,並在曲藝界各大活動中連演兩年,不是開場就是壓軸。

  該節目的成功讓熊竹英對陝北說書跨界融合更有信心,之后他又與陝北民歌、湖南常德絲弦等表演者攜手登台。

  拓展載體 守正創新

  心中有“劍”,才能游刃有余。隨著說書功力愈發深厚,熊竹英開始為這門藝術“上難度”——通過拓展載體,讓陝北說書緊跟時代步伐,從廟會與家書的傳統舞台,走進動漫、游戲和影視的電子屏。

  不論是獲獎動漫《玄門之眾生無相》、3A游戲《黑神話:悟空》中的無頭僧“靈吉菩薩”,還是去年播出的革命題材電視劇《西北歲月》裡的抓捕情節,熊竹英在為其錄制陝北說書片段時,都曾面臨有詞無曲乃至詞曲皆無的難題,“讓人一下子頭大了”。

  而今,熊竹英已然找到對策:首先向制作方了解劇情內容與畫面風格,接著打磨唱詞,最終在錄音棚裡把每句詞都唱出多個版本以供選用,又或是直接借用特定調式和唱詞來烘托氣氛。

  上述過程看似即興發揮,實為厚積薄發,並且是“在傳統老底子上的守正創新”。“一代代老藝人傳承下來的各種唱詞、曲調都‘種’在我腦子裡,我可以根據作品需要隨時‘搬’出來,融入情感元素和個人理解,原汁原味地用進去。”熊竹英認為,民間藝術的最大魅力在於“活”、隨意性強,“一些說書同行也在演唱《黃風起兮》,一個人一個風味,這就很好”。

  網友留言道:“陝西人聽到這兒很有歸屬感,這滄桑感絕了”“三弦一響,肉夾饃、洋芋擦擦和羊雜碎味兒迎面而來”——熊竹英在動漫、游戲與電視劇中的說書唱段好評如潮。他認為,守正創新應將傳統說書恰如其分地和其他新載體、新元素巧妙結合,使之更符合現代審美,而不應當盲目標新、不倫不類。

  隻聽相機快門“咔嚓”一聲,一名小伙在《黑神話:悟空》交響音樂會散場后,手握熊竹英簽名興奮起跳的瞬間,被熊竹英女兒定格下來。該系列音樂會已經舉辦19場,場場爆滿。熊竹英一場不落地參加演出,“收獲的掌聲和吶喊之多,觀眾簽名合影的熱情之高,前所未有”。

  一個月前,西班牙搖滾音樂人、吉他手UJ帶著一把七弦琴來到橫山以樂會友。他興奮地對熊竹英說:“你用‘三弦吉他’演奏的游戲插曲節奏比較快,所以它完全可以是一首重金屬搖滾樂!”

  於是,兩雙黑色眼睛對上目光,兩把樂器各被撥掃琴弦,《黃風起兮》當即被改編出異域搖滾風味。二人互贈撥片作為禮物,熊竹英說:“盡管語言不通,但我們都很投入,陝北武板跟西式和弦融在一起,我們內心感受也完全一樣——音樂沒有國界,甩板一打就是‘中式搖滾’。”

  踏實積累 薪火相傳

  陝北說書火出圈,熊竹英打心眼兒裡高興,但他知道這陣熱度遲早會褪去,“我真害怕眼睜睜地看著這門非遺藝術慢慢失傳。”

  一方面,業內能完整說整本書的藝人數量稀少,49歲的熊竹英算裡頭年輕的﹔另一方面,網絡時代,廟會與家書沒了市場,人們更樂意聽短平快的段子,年輕愛好者也缺乏下慢功夫學說書的動力和平台。

  為傳承非遺,熊竹英在橫山收了3個徒弟,加上一雙兒女,共培養著5位說書藝人。他們中有人悟性高,會唱陝北民歌﹔有人文採好,能創作新段子。對於可塑之才,熊竹英從來都是免費教學,耐心細致地一句句教唱腔、校音准、說技巧。

  除了線下教學,他還長期無償參與公益演出,並且積極利用媒體資源為陝北說書壯大藝術生命力。在他看來,隻有靠大眾共建一種文化氛圍,持續推廣,才算踏踏實實做到實處。如今,他還在社交媒體平台發布說書視頻,積累起40多萬粉絲。

  “論收藏的小段數量,誰都沒我多。”閑暇時間,熊竹英廣泛搜集整理說書詞,兼有曲藝界通用傳統小段和貼合時代的新編段子。他電腦裡還分門別類地存有許多說書錄音、視頻、照片,“如果有人提供技術支持,希望能建立一個開放的陝北說書網上資源庫”。

  “32年來,我自己一直堅持說書的理由就是喜歡、離不開。”他表示,陝北說書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傳統的,也是永不過時的。發揚光大這門藝術,離不開願意學的年輕人、願意傳的老前輩,也離不開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支持。

  熊竹英期盼,多年以后,他能夠自信地講出:能唱上去G調的陝北說書藝人,不隻有50個,而是有500個!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