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市州

2022年以來,瀘州龍馬潭區累計恢復耕地1萬余畝,連續3年實現耕地淨增加

“走失”耕地回家記

2024年12月22日07:56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走失”耕地回家記

  ●目前已找回零星耕地6000多畝,用於零散種植蔬菜果苗﹔找回全成片耕地4000余畝,用於種植各種糧食作物和一年生經濟作物

  ●為防止耕地再度撂荒,採取“一對一”管護措施,即與街鎮、村社簽訂后期管護協議,明確責任分工,確保每一塊耕地有人管、有人種

  “這種黃金甘蔗是今年2月從廣西引進種植的,總產量預計達120萬斤,收入可達200多萬元。”12月20日,在位於瀘州市龍馬潭區石洞街道雨珠岩村的百畝黃金甘蔗地裡,種植戶崔永剛正忙著砍甘蔗。

  一上午,崔永剛的電話成了“熱線”,瀘州、宜賓、重慶等地的水果商紛紛打電話詢價訂購。當天,做水果生意的曹偉專門從瀘州城區開車來到甘蔗地裡,現場訂購了1000斤黃金甘蔗,並支付了1500元貨款。崔永剛臉上,笑開了花。

  這片百畝甘蔗林,一年前還是撂荒地,今年已成為聚寶盆。變化,得從龍馬潭區“找耕地”說起。

  “近年來,由於年輕人流失、空心村增加等原因,撂荒地面積不斷擴大。”瀘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龍馬潭區分局田長制辦公室負責人張勇杰介紹,經摸排統計,全區撂荒地面積一度達9600畝。2022年開始,龍馬潭區正式啟動耕地恢復和保護工作,讓“走失”的耕地陸續回家。通過摸排測量、推地除草、開墾種植,崔永剛成功找回100畝甘蔗地。

  然而,初期“找耕地”工作並不順利。一開始,龍馬潭區嘗試發動各鄉鎮街道自己找資源、找施工隊伍來恢復轄區撂荒耕地,但耕地恢復效果不好、村民復種意願不強。為破解這一難題,龍馬潭區一方面成立黨員服務志願宣傳隊,動員鄉賢達人、退休干部等走進學校村社,利用課堂和壩壩會等形式多方宣傳,提高群眾耕地恢復和保護意識。另一方面,龍馬潭區聯合四川省第六地質大隊,採取“內業調查+外業核查”方式,重點對全區坡度15度以下、15度至25度耕地潛力資源進行深入摸排,並組建外業核實工作組,對圖斑逐一進行現場核查,排除坡度25度以上、建設佔用、土壤層較薄等不宜恢復耕地圖斑后,建立耕地恢復后備資源庫。

  “我們還進行包裝整合,在全市率先引入國資平台公司進行統一指導和施工,穩妥有序推進‘耕地下山、林地上山’,嚴把耕地恢復源頭質量關。”張勇杰介紹,今年,該區還出台土地復墾驗收辦法,對地面坡度、有效土層厚度、地面平整度等硬性指標嚴格把控,確保耕地恢復量質並舉。

  據統計,2022年以來,龍馬潭區累計恢復耕地1萬余畝,連續3年實現耕地淨增加。其中,石洞街道岳坡山社區累計恢復耕地1300余畝,是全區“找耕地”冠軍。

  在岳坡山社區,曾經陡峭的荒山野林,如今已成為層層規整、塊狀分明的耕地,一些應季蔬菜長勢良好。“大塊地種水稻、小塊地種高粱。”岳坡山社區村級田長王鯤站在高處,望向遠方,“經過核查,社區還有700余畝潛力地,今冬明春要加把勁把這些耕地‘找’回來。”

  “政府把地整得這麼規整,明年我也不出去打工了。”社區居民劉小平走過來,向王鯤說著明年打算:聽說社區和酒廠簽了訂單,自己就在家種高粱。

  “走失”的耕地回了家,得加倍珍惜。為防止耕地再度撂荒,龍馬潭區採取“一對一”管護措施,即與街鎮、村社簽訂后期管護協議,明確責任分工,確保每一塊耕地有人管、有人種。“我們還通過各級田長及網格員定期巡查,嚴格監督土地利用情況,防止耕地被改作他用,切實做到‘良田種糧、良田惠農’。”瀘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龍馬潭區分局耕地保護監督和生態修復股負責人周小剛說。

  行走在龍馬潭區的鄉鎮、村庄、街道乃至工業園區,“堅持科學發展觀,珍惜每一寸土地”標語隨處可見。除成規模的耕地恢復外,村民的房前屋后、工業園區周邊等曾經閑置的空地裡,也種上了蔬菜。

  目前,龍馬潭區“找”回來的耕地都是一般耕地,其中零星耕地有6000多畝,可零散種植蔬菜果苗﹔全成片耕地有4000余畝,可用於種植各種糧食作物和一年生經濟作物。“我們因地制宜,既規模復耕,又見縫插針。”張勇杰說,這樣不僅使群眾復種選擇面更廣,又能確保耕地資源真正實現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

  當前,龍馬潭區嚴格按照國家政策規定,在加快推進“常態化恢復補充”和堅決遏制“新增不合理流出”兩個方面同時發力。為調動村民種糧積極性,龍馬潭區按照“誰種地、誰受益”原則,正完善補貼制度,適度提高補貼標准。

  “今年村裡找回450畝耕地,崔永剛明年還要擴大甘蔗種植規模。我們村的紅高粱種植基地建設,已提上了議程。”採訪結束前,雨珠岩村黨總支副書記晏啟佳又發來好消息。(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杜杰)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