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園,如何滿載企業?
——探尋電子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園動力”(下)
成都高新區綜合保稅區。 成都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局供圖
滿園
截至11月底,成都高新西區匯聚電子信息從業人數超20萬人,擁有經營主體約2.25萬家,其中電子信息規上企業338家,園區綜合建成率超92%
滿意
政策支持:發布集成電路產業新政15條,包含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培育龍頭企業及行業隱形冠軍等條款,共35個支持方向。最高1億元補貼,支持范圍拓展到涵蓋設計、制造、封測及設備、材料、軟件的“3+3”全產業鏈環節
要素保障:實施工業用地“標准地”改革,推行產業項目“拿地即開工”,周期可由原本150天縮減至10天﹔通過多部門聯動,幫助產業項目“招、供、建、驗、產”快速推進,實現“園區事園區辦,企業辦事不出園”
效能提升:成都高新綜保區卡口啟用“空箱識別系統”,空車進出綜保區的平均時間由3分鐘壓縮至20秒。全面推廣“數智綜保”移動端平台,手機端就可方便操作口岸數據交換、關鍵信息共享、監管工作協同等
距2024年收官不足半月,成都高新西區多個產業項目正拉滿建設“進度條”——萊普科技全國總部暨集成電路裝備研發制造基地項目內外裝進入收尾階段,預計年底完工,明年實現設備搬入和投產﹔清水河南岸片區加壓給水工程建設現場,施工人員倒排工期、挂圖作戰,確保如期為京東方第8.6代AMOLED生產線項目及周邊商住用地提供用水保障……
“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這是記者走訪時常聽到的一句話,也是成都高新西區作為全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主要承載地的滿園願景。目前,成都高新西區的園區綜合建成率超過92%,正厚植園區“沃土”,助企業“枝繁葉茂”。
企業滿園 滿,是紛至沓來,也是自主培育
10月28日,一則“英特爾增資成都”的消息,讓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沸騰起來。
自2003年啟動至今,英特爾成都封裝測試基地業務運營取得了顯著進展,已成為英特爾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裝測試中心之一。此次增資3億美元,將擴容位於成都高新西區的封裝測試基地,以提高本土供應鏈水平,加大對中國客戶的支持力度。
此外,日本石化巨頭出光興產10月16日宣布,與瑞聯新材達成合作,增資2.4億元人民幣,將成都原來單一的來料加工生產基地升級為中國總部基地。
短短半個月,兩家世界500強增資。業內人士分析,兩個基地所在的成都高新西區,將吸引更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相關配套項目。
過往經驗表明,龍頭企業有著強大的牽引作用。如英特爾在蓉投資,直接或間接帶動了戴爾、仁寶、聯想、德州儀器等大批知名企業布局成都,進而帶動上下游企業來蓉投資。又如京東方落地后,以柔性顯示為核心的產業集群逐漸形成,匯聚了出光電子、中光電、華興源創、路維光電等上下游企業50余家,打通了從玻璃基板、發光材料、光掩膜版、光學膜到面板制造,再到手機、車載顯示等終端應用的全產業鏈。
既有“老朋友”接續加碼,也有“新朋友”紛至沓來。
走進IC設計產業園展廳,中間一排展架十分醒目。“這些都是園區的代表性企業。”成都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春亮介紹,產業園投運一年多來,已引進電科星拓、長邁科技、漢威智感等企業80余家,出租率超過70%。
同為專業化“園中園”的聯東U谷·成都高新電子產業園,項目一期於去年8月投用,已入駐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高能級企業30余家,整體去化率(園區中已銷售或已租賃面積與總供應面積之間佔比)達70%。二期建筑面積為3.4萬平方米,預計明年年中投用。“目前我們按照產業規劃的總體要求落實產業招引,基本形成上下游產業鏈的配套計劃。”北京聯東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產發總監曹歡說。
近年來,圍繞區域項目競爭激烈、優質項目篩選難、財政資金有限等現狀,以產業基金為依托的資本招商正在發揮更大作用:以少量財政資金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通過“以投帶引”“引進一個,帶來一群”模式實現強鏈補鏈。
“資本對於產業的理解和研究更加深入,借助他們的‘火眼金睛’,有助於我們拓寬渠道資源、挖掘優質項目。”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說,2022年初,該區啟動3000億元產業基金組建計劃,明確將其中約40%的規模投向電子信息產業。截至目前,已組建基金總規模2655億元,通過資本引薦,累計招引英杰電氣等重點項目超110個,電子信息產業獲益匪淺,快速發展壯大。
此外,自主培育也是讓企業滿園的重要途徑。成都高新區推出的兩個計劃,發揮了有效作用。
以“揭榜挂帥”形式建設新型研發機構的“岷山行動”計劃,旨在引進具有重大原始創新能力的科學家團隊,攻克一批支撐產業和區域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涌現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去年啟動實施的“中試跨越行動”計劃,提出以中試為核,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5年孵化100家科技企業。在成都高新西區,總投資20億元的高投芯未IGBT中試平台已經投運,也是目前成都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功率半導體中試平台。
既招大引強,也培新育優。截至11月底,成都高新西區匯聚電子信息從業人數超20萬人,擁有經營主體約2.25萬家,其中電子信息規上企業338家,園區綜合建成率超92%。
企業滿意 滿,是既要留得住,也要發展好
前幾天,成都通量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關於支持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的申報工作。成立10年來,該公司通過相關政策,享受到了優惠補貼、技術研發等多方面支持。
“這次支持力度又加大了,比如工程批流片最高額度由去年的500萬元增加到3000萬元。”公司相關負責人還注意到,6月發布的新政策,不僅將支持范圍拓展到涵蓋設計、制造、封測及設備、材料、軟件的“3+3”全產業鏈環節,還首次突破區域限制,隻要符合相關條件,成都高新區以外的設備和材料企業也可享受政策扶持。
與政策一同升級迭代的還有體制機制。10月底,成都高新西區推出工業用地“標准地”改革實施方案,圍繞優化服務機制,推行產業項目“拿地即開工”,讓行政審批部門預審服務與土地供應同步推進。從試點情況來看,建設項目從拿地到開工的周期由原本150天縮減至10天。
此外,成都高新西區還通過統一開展區域評估工作,進一步為企業減負。截至目前成都高新西區投入近2000萬元,完成文勘、環評等5項區域評估工作,預計可為單個產業項目節約資金約40萬元,縮減了工作周期約45天。
進入產業園區存量升級時代,專業化運營是園區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滿園,不僅意味著園區內載體空間和企業數量的充實,更重要的是增強園區服務保障能力,為企業解難紓困,助推企業發展壯大、高效運營。
位於西源大道的西門子工業自動化產品(成都)有限公司,四期擴建項目已投運,是西門子在中國最大的“數字化工廠”。西門子自動化產品智造基地項目經理李尚雲記得,“我們前幾期項目辦理手續都需要高新西區、南區來回跑,現在隻需要在西區內就可以把手續辦完,方便快捷。”
據悉,成都高新西區踐行機構精簡、靈活高效的管理模式,通過規土建部門、產業部門、綜合保稅物流區、政務中心、平台公司充分聯動,幫助產業項目“招、供、建、驗、產”快速推進,實現“園區事園區辦,企業辦事不出園”。
對於“足不出園”,萊普科技集成電路裝備研發制造基地項目經理楊博深有感觸。“基地計劃2026年5月全面達產,之前北側的地上蒸汽管道對施工進度有所影響,但管道遷改下埋涉及周邊多個項目,需要協調上下游企業配合。”楊博說,在成都高新西區的及時協調下,施工方案敲定后不到1個月就完成了蒸汽管道的下埋施工。
服務效率還體現在創新。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含雙流園區)實現進出口2354.3億元,同比增長25.6%,規模繼續居全國綜合保稅區第1位。數據增長得益於優質營商環境的打造:成都高新綜保區創新優化信息系統,推動業務辦理更加高效便捷。即使在下班時間,企業報關員借助新的企業綜合物流服務平台,也能完成單一窗口申報。
服務效能還將進一步提升。日前,四川省集成授權改革第二批試點名單出爐,包括成都高新區在內共有9個區域納入。首批試點2024年度省級授權支持事項清單,主要為省直部門(單位)擬向試點區域下放或委托授權事項8項,省級支持事項共102項。授權事項包括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信息確認等具有較高含金量領域。對成都高新西區眾多電子信息企業來說,意味著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下一步,成都高新西區將持續結合“進萬企、解難題、優環境、促發展”工作,縱深推進營商環境建設,讓企業真正“甩開膀子加油干”。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瑩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