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澳門科創迎新機遇

以美景美食吸引全球旅客的澳門,正因科技“出圈”。去年年底,來自10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工程師在倫敦開了場研討會,主角是內地和澳門合作研制的首顆空間科學衛星“澳科一號”。這是國際首顆低緯度地磁場與空間環境的科學探測衛星。
此前的2023年5月21日,“澳科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意味著這顆衛星一旦投入使用,將向中國乃至世界提供高精度地球磁場時空數據,為地球物理學、空間天氣預報、地質勘探等多領域的研究帶來新突破。
“研討會得出的結論是我們衛星的數據質量非常好,有很高的科學價值與應用價值。”澳門空間技術與應用研究院院長、“澳科一號”衛星首席科學家張可可近日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介紹,“澳科一號”自2023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以來,持續開展空間環境探測,目前已繞地球飛行超8000圈,產生近20TB高精度科學數據。
他還透露,研究團隊准備在兩年后發射“澳科二號”,屆時將與“澳科一號”組成星座,提供覆蓋全球地球磁場與空間天氣的高精度觀測數據。
包括“澳科一號”在內,多項科技成果成為彰顯澳門高科技實力的新名片。高新技術也是澳門“1+4”產業之一。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2023年11月1日公布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年)》顯示,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培育。在科研方面,澳門科研成果產出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中排名第四,僅次於廣州、深圳及香港,並擁有珠江西岸領先的學術科研基礎。澳門高校近10年的科研產出增速較高,由2013年的1423項上升至2022年的7745項,在中醫藥、航天、生物科技以及集成電路方面的科研成果及水平較為突出。
“衛星的科學設想、方案以及數據應用分析,主要由澳門科學家完成,但如果沒有內地科學家、工程師的大力支持,項目很難做成。”在張可可看來,“澳科一號”是“一國兩制”下澳門與內地合作、實現科技突破的成功典范。
實際上,“澳科一號”正是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參與嫦娥系列、天問系列等國家深空探測項目時與內地機構合作的產物。該實驗室也是澳門4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中最年輕的一個。成立6年來,該實驗室在協助國家推進深空探測領域發展的同時,還帶動了大灣區空間科學發展。
“澳門科技大學是國內較早一批開始進行空間和行星科學研究的機構,在與內地的交流合作中培養並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現在深空探測、行星科學在國內開始變‘熱’,內地很多機構都做出了顯著的成果。”接觸過不少內地科學家的宗秋剛是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他告訴記者,得益於2023年2月20日試點實施的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澳門與內地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更加便利,“在澳門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背景下,我們期望在行星科學領域集結更多力量,讓更多人和機構參與到研究工作中來”。
截至目前,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產學研示范基地以及澳門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分部落戶橫琴。截至今年11月,橫琴已累計培育孵化港澳青年創業項目898個,其中澳門項目815個。
“澳門回歸祖國25年來,科技部先后批准澳門成立4所國家重點實驗室。這是澳門和橫琴一體化發展科技的起點。”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介紹,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以下簡稱“合作區”)成立3年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除推出科技發展基金、企業認証等研發配套措施外,還在產業促進特別是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出台大量政策措施。與此同時,合作區持續出台系列科技創新政策及不斷完善的配套設施,逐步推進協同澳門科創產業發展。
作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行委員會主任,李偉農尤其提到橫琴的發展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創造條件,合作區持續出台系列科技創新政策及不斷完善配套設施,正逐步推進協同澳門科創產業發展。
“橫琴現在稅收、金融政策、人才規劃以及產業(規劃發展),都是以琴澳一體化為抓手,澳門未來的發展必須要跟橫琴一體規劃。”在李偉農看來,橫琴可以說是澳門自由港物理上、空間上的延伸。他還透露,圍繞合作區“四新”產業(科技研發和高端制造產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產業以及現代金融業)發展的琴澳創新產業園(一期)項目很快就會動工,這將為技術成果轉化提供條件。“而科技成果轉化才是科技發展的核心。”李偉農說。
不限於“四新”產業領域,如今至少有5家澳門企業獲得橫琴的引導基金支持。“希望通過政府的支持,能讓它們走得更遠,有更多資本支持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企業發展。”李偉農說,希望這條路跑通后,有越來越多的澳門企業、海外企業,能夠到澳門、橫琴,“在澳門研發、在橫琴轉化”。(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