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學生共同走進基層一線
在實景大思政課感悟青春擔當

“您剛提到一個詞——堅守,我更想知道何以堅守?”近日,在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長客”),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院2023級博士生張偉琦將這個問題拋給了“大國工匠”李萬君。
李萬君以中國高鐵發展為例向張偉琦解釋了堅守的意義:“中國高鐵發展總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但我們都挺過來了。你要把困難當階梯,才能走出精彩人生。”從中車長客回來多日,張偉琦的腦海中時常會浮現當時與李萬君溝通的場景,“他是在告訴我們,要做難的事情,這樣才有意義”。
與張偉琦等大學生一同到中車長客參觀的不僅有學校專業課、思政課教師,還有一些中小學生。這是哈工大最新一期大中小一體化實景大思政課。從中國工程院院士馬軍等人與青年教師面對面交流,到教師帶領大中小學生共同走進田間地頭,從衛星發射場到“地面空間站”再到中車長客,哈工大已陸續推出近百期實景大思政課,讓學生在行走中、在親身體驗中感悟青春使命與擔當。
在實景課堂中感悟使命擔當
2020年夏天,哈工大聚焦航天特色,推出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曹喜濱擔任班主任的“小衛星班”,面向全國招生。經過選拔,李安康成為“小衛星班”的首期學生。
次年6月,李安康前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現場觀看神舟十二號發射。“那時,投身航天事業的種子已在心中萌芽。”他說。
今年11月5日,哈工大牽頭研制的“阿斯圖友誼號”微衛星發射,李安康也在現場。現在,他已是航天學院2024級博士研究生。經過幾年學習,再次置身這樣的場景,李安康更自豪了,“航天領域處處都有哈工大的身影”。
“阿斯圖友誼號”逐漸消失在視野中,李安康將目光轉向顧曉樂教授。她是《理解當代中國》這門課的教師,正在講述哈工大航天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
“我們為什麼能在短時間內取得這樣的成就?”李安康一邊聽課,一邊思考老師的提問。
縱觀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發展史,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等為代表的一項項重大成就,“無不得益於舉國體制優勢,這是一種制度自信。”李安康說。
“不僅是航空航天,其他領域也如此。”在中車長客國鐵事業部制造中心裝配產線組參觀,近距離接觸“復興號”動車組,張偉琦很受震撼,“我們在短時間內取得這樣的成績不容易。隻要團結一心、集全國之力,就能把事干好。”
在不斷增強制度自信的同時,哈工大學子立志“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去年3月,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李佳萌來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這裡的所見所聞讓她切身感受到航天人的執著與堅守。
“衛星發射中心離最近的城區開車需要五六個小時,四周是戈壁荒漠。”但李佳萌“有一種沖動”,“我想把自己的青春獻給這個地方,這能實現我的人生價值。”
未來技術學院大四學生干志宏今年8月在黑龍江建三江農場找到了自己所學專業和農業的契合點。“我是學雷達的,如果把雷達裝在農業機械上,效率將翻倍。”他說,科技一定是守護大國糧倉的好手段,“我願意把自己所學用到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
“我先要相信,才能讓學生信任我”
參加實景大思政課,學生受益匪淺,老師也收獲滿滿。
11月20日,中車長客列車試驗線上,一輛藍色列車引起了大家關注。這是我國自主研制的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一堂關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課程就在列車上展開。
“軌道交通是我國的優勢產業,新能源利用是未來產業,這輛氫能源市域列車既是鞏固發展優勢產業的成果,也是超前布局未來產業的探索。希望同學們瞄准產業發展制高點,以科技創新推進高質量發展。”列車飛馳,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教師趙莉莉手握扶手,一邊講,一邊和學生看窗外的風景。
這已不是她第一次在實景中講課了。幾年來,她把課堂帶到了建三江農場、鐵人王進喜紀念館等地。幾次課下來,趙莉莉直言,“終於不是生硬灌輸理論了”。
在建三江農場,專業課教師講農業無人化科技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思政課教師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同景異構、協同育人。”趙莉莉說。
擁有17年思政課教學經驗的趙莉莉,最近兩年常常被學生問一些問題,例如,中國式現代化跟西方現代化有什麼不同?
以前總是想方設法地尋找案例,“總感覺差點意思”。趙莉莉坦言:“我先要相信,才能讓學生信任我。實景中教學增強了理論與實踐的聯系,豐富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更好地做到了‘潤物細無聲’。”
擁有18年思政課教學經驗的王莉也有同感。王莉來自哈工大附中初中部,她告訴記者,初中孩子生活經驗比較少,“我自己在講一些內容時也有點不自信,不知道怎麼能講得更生動”。
參加幾次大思政課后,王莉說,自己學會了利用不同場景進行教學,增強了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帶孩子走進一線就能看到他們的興趣點。”王莉說,她曾和學生一起去過哈工大航天館參加實景大思政課,“有的同學對科技感興趣,有的對航天精神感興趣,我會根據看到的情況調整自己的授課內容”。
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思政課教師劉冬計劃在自己的《自然辯証法概論》課中設置“國家青年人才說”板塊。“參加幾次實景思政課后,我感覺學生對理論結合實際很感興趣。我想邀請不同學院從事關鍵核心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的青年人才進入思政課堂。我有信心把課講好。”
讓更多學生感受實景大思政課的魅力
實景大思政課雖好,但無法讓每名學生都能到現場。如何讓更多學生感受到實景大思政課的魅力?哈工大思政實踐課教研室主任尹勝君的解決方法是,將實景大思政課視頻搬到網上,供全校、全省乃至全國學生觀看。
尹勝君介紹,目前,他們已建好“哈爾濱工業大學大思政課實踐育人平台”,全校師生均可使用該平台,同時還為“黑龍江省數字思政育人平台”“黑龍江省數字思政創新發展中心平台”“全國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數字地圖”提供技術支撐。
起初,尹勝君還擔心平台上傳的視頻沒人感興趣,一次直播活動改變了她的想法。
今年6月24日,“行走中國”——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數字地圖優秀入庫成果展播活動第一期——哈工大“愛國情-報國志”實景大思政課直播活動,在5個平台同步開播。直播吸引了3萬余名師生在線觀看,點贊數超兩萬,70余所高校轉發,網絡傳播量超50萬人次。
一次,一位喀什大學的老師輾轉聯系上尹勝君,邀請她線上分享經驗。“支援邊疆是哈工大的優良傳統。”尹勝君爽快答應,為對方作了經驗分享和授課示范,“我想把哈工大經驗帶給更多院校”。目前,她已線上線下介紹哈工大經驗100多次了。
據了解,哈工大黨委高度重視實景大思政課,校領導參加集體備課、現場授課、課后復盤、優化迭代等環節。在本次中車長客實景大思政課近90分鐘的集體備課中,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看到,學生代表、大中小學的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中車長客專家等共同參與、集思廣益。
哈工大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陳蕊也參加了這次集體備課。她介紹,哈工大逐步探索出以新時代偉大變革成功案例為支撐、構建“基於使命驅動的鑄魂育人圖譜”的實景大思政課,已形成情理交融、沉浸交互、多元協同的大思政課實踐育人體系。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楊雷 記者 金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