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產教融合,助力地方發展的“內職答卷”
近年來,內江職業技術學院立足扎根內江、教在內江、學在內江,聚焦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持續發揮人才智力優勢,服務、獻力、建設內江產業發展,推動學校建成“雙高”學校,奮力推進職教本科大學建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
立足“扎根內江、服務內江”,構建服務地方新平台
該校先后成立省級產教融合示范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和專項工作組,整合二級職能部門專設“產教融合中心”,制定出台《貫徹落實<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工作規劃》《雙師型教師認定標准》,探索建立健全內部產權制度改革和利益共享機制,完善特色產業學院運行管理制度,爭取地方政府投入3750萬元建成“甜城・成渝公共實訓中心”,與金鴻曲軸合作獲批5000萬推動省級首批產教融合示范項目建設,建成全國高校“機器人+”產教融合基地培育建設單位、甜城工匠學院、華為ICT學院,虛擬仿真實訓室、智能制造一體化試驗平台等一大批實訓場所換新升級,為進一步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提供了有力的制度和平台支撐。
如今,這些利好機制和平台正在發揮發積極作用,該校先后主動對接各級黨委、政府,深入園區、企業謀劃合作,與資中農業科技園區等5個產業園區開展項目合作,形成校地校企合作協議37個。近5年來,該校承接各類國家級考試27場次,組織技能鑒定6543人次,錄取成人大專1948人、成人本科520人、自考本科1595人,完成44個市縣級單位的專項培訓51場次、22691人次,人工智能體驗中心、農場試驗田等面向中小學開展職業體驗、親子游學接待近1500余人次,承辦省市各類職業技能大賽10余場,在推進市域產教聯合體與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實踐中不斷整合優質產教資源,該校服務地方的能力水平進一步得以激活提升。
立足“教在內江、獻力內江”,激活科教融匯新勢能
該校緊密對接內江“4+2”現代產業體系發展需求,健全專業群組織架構和專業動態調整機制,調整食品檢驗檢測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智能制造裝備、物聯網應用、雲計算等服務內江主導產業37個、縮減不適應專業18個,建成國家級骨干專業2個、省級重點專業2個,辦學專業與地方產業適配度超90%。該校碩士及以上和“雙師素質”教師佔比雙雙突破50%,並把教師到企業實踐列入職稱評定的必要條件,鼓勵開展以企業實踐為基礎的科學研究和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各類橫向項目研究,教師參加競賽獲得國家級獎項4項、省級獎項30項,為地方產業發展持續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撐。
如今,該校依托專業和人才優勢,重點圍繞在農業、文旅、裝備制造等領域,推行“一學院、一基地、一品牌”產學研一體化工程,與地方、企業協同開展技術攻關、成果轉化。農業方面,建成省級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制定資中血橙病虫害防治、內江黑山羊、內江黑豬3個地方標准,與市農科院、恆通動保合作開展黑豬科技研發3項、科技成果轉化3項,參與推廣“百萬頭黑豬”產業化技術覆蓋養殖農戶近200家、為農民增收近100萬元。裝備制造方面,與內江金鴻曲軸共建市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研究中心、1個院士專家工作站、2個技能大師工作室並共同申報省級重點實驗室,助力提升內江曲軸生產工藝質量、精度和自動化水平,生產效率提高40%、節約人工成本60%以上。文旅方面,與隆昌市政府合作建立內江市傳統工藝工作站,參與隆昌陶瓷、夏布產品研發、包裝設計,助力企業實現增值收入近50萬元。
立足“學在內江、建設內江”,打造人才培養新高地
該校大力實踐“產教融合、工學結合、育訓結合、研服結合”多元共育人才培養模式,立足產業需求建立校中廠,立足崗位需求建立“廠中校”,立足產教互通建立產業學院,與德國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內江路橋集團、內投集團等10余家大型企業共建師資、共建課程等合作,推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育人、合作發展,全力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如今,該校與明泰電子等企業合作開設68個訂單班和現代學徒制班,培養學生3000余人,訂單班、現代學徒制專業比例達到40%,就業率達到96.05%,學生參加國家和省級技能競賽獲獎1024項,位列全省高職院校第一方陣,吸引越來越多省內外學子學在內江、建設內江,實現技能就業、技能增收、技能致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