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明十三陵永陵思陵首次向公眾開放

2024年12月06日10:16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明十三陵永陵思陵首次向公眾開放

思陵是明十三陵中規模最小的帝陵

永陵用料精美考究,絲毫不輸長陵

永陵的規模在十三陵中僅次於長陵

  繼長陵、定陵、昭陵、康陵之后,明十三陵又有兩座陵寢向公眾打開大門。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昌平區獲悉,即日起明十三陵永陵、思陵首次向公眾打開參觀渠道,市民游客可通過線上渠道付費預約講解進園參觀,目前可預約今年12月份部分日期時段。未來,永陵、思陵將根據預約量以及陵寢修繕情況,逐步實現常態化接待。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皇帝的陵墓,總面積120余平方公裡,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本次開放的明永陵佔地25萬平方米,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和孝潔肅皇后陳氏、孝烈皇后方氏、孝恪皇后杜氏的合葬陵寢。在明十三陵中,永陵的規模僅次於永樂皇帝朱棣的長陵,為明世宗生前所建。明思陵則位於天壽山陵區西南角,佔地6500平方米,約為長陵的二百分之一,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和孝節烈皇后周氏、恭淑皇貴妃田氏的合葬陵寢,思陵也是明十三陵中規模最小的帝陵。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明永陵和明思陵僅開放了線上預約渠道,包括“明十三陵景區”官方抖音號及“昌平文旅集團”官方微信小程序。其中,在“明十三陵景區”官方抖音號上,思陵最早在12月5日、永陵最早可在12月6日跟隨園區講解參觀游覽,預約講解費用分別為永陵299元/人、思陵199元/人,當前可預約時間僅為今年12月份的部分日期時段。

  據介紹,考慮到陵寢的接待能力和對文物的保護,兩個陵寢在接受預約人數上也會做相應限制,每個陵寢每天每個時間段最多不超過10人。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參觀者僅能通過講解服務走進這兩座皇帝陵園。未來,景區將根據預約量以及陵寢修繕情況逐步實現常態化接待,並根據客戶反饋進行產品升級,更加人性化、定制化。

  在永陵和思陵開放之前,明十三陵已有長陵、定陵、昭陵、康陵以及長陵神路向公眾開放。其中長陵、定陵、昭陵和神路景區並稱“三陵一路”,為開放景區﹔康陵需預約參觀。在開放的明十三陵帝陵中,定陵是唯一被發掘的陵墓,定陵地宮出土的隨葬品包括帝后服飾、冊寶、金、銀、玉、瓷器皿以及大量絲織品,目前正在定陵博物館展出。

  追訪

  永陵規模宏大僅次於長陵

  明世宗朱厚熜年號“嘉靖”,史稱嘉靖帝,其在位時間長達45年,而永陵的營建耗時7年、耗銀超800萬兩,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龐大”。如果您曾經參觀過明成祖永樂帝朱棣的長陵,一定會被宏偉的祾恩殿所震撼。事實上,此次開放的明永陵,其規模之宏大、用料之考究,絲毫不輸長陵。

  著名明史專家、明代帝陵研究會會長胡漢生告訴北青報記者,看嘉靖帝的永陵,最主要是看其規制。胡漢生介紹,嘉靖帝即位之初,便因皇統問題與大臣們陷入了一場為期三年的“大禮議”之爭。最終獲勝后,為了進一步彰顯其皇權的威懾力,嘉靖帝通過營建陵寢凸顯皇權。在營建永陵的過程中,明世宗打算按照長陵的規制進行營建,卻又不好把話說明,畢竟有違禮制,便對大臣們說:“陵寢之制,量仿長陵之規,必重加抑殺,絨衣瓦棺,朕所常念之。”大臣們讀懂了皇帝的言外之意,其奉上的設計圖隻比長陵規模略小,卻遠超明代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這前六陵。

  那麼,永陵的規模到底有多大呢?胡漢生介紹,據記載,永陵寶城直徑為81丈,祾恩殿為重檐七間,左右配殿各九間,其規制僅次於長陵寶城直徑101丈8尺、祾恩殿重檐九間,超過了永陵之前所建前六陵——那些帝陵的寶城直徑都明顯小於永陵,祾恩殿、左右配殿都是五間。

  此外,永陵祾恩門面闊五間,與長陵相等,同樣在規模上大於前述六陵制度,前述六陵的祾恩門均為三間。其后僅定陵仿永陵建造,大體與之同制,但左右配殿各為七間,也還是略小於永陵。而慶、德、思三陵的建筑規模都小於永陵。所以,永陵在十三陵中是僅次於長陵的第二大陵。

  永陵較前七陵多一道外羅城

  別看永陵規模略小於長陵,其用材用料卻不輸長陵。胡漢生介紹,永陵之前的七陵明樓在明朝時均為磚木結構(清乾隆時修繕改為條石發券結構),而永陵的明樓全為磚石結構,無片木寸板。即使是斗拱、霸王拳、榜額等造型比較復雜通常用木料制作的構件,也是採用石雕。構件的外表則仿木結構油飾彩畫,不僅美觀壯麗,而且堅固異常,因此至今樓體仍是明代原構,且完好無損。

  此外,永陵寶城城垛全部選用精美的花斑石壘砌,打磨平整光滑,紋飾美麗,裝飾性極強。而祾恩門、祾恩殿的御路石雕,不僅所用都是京西房山大石窩所產的潔白無瑕的漢白玉石料,而且石料的體積巨大。例如祾恩門前面的御路石雕,長6.4米、寬1.8米,是十三陵御路石雕中最大的一塊。也難怪明隆慶《昌平州志》稱明永陵:“重門嚴邃,殿字宏深,樓城巍峨,鬆柏蒼翠,宛若仙宮。其規制一准於長陵,而偉麗精巧實有過之”。

  值得一提的是,清乾隆年間大修明十三陵時,由於缺乏現成的木材,乾隆便下令拆毀永陵的楠木大殿,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規模很小的新祾恩殿。祾恩殿台基上,至今還能清楚看到清代改造的痕跡,規模巨大的明代台基上,疊壓著一座清代改建的祾恩殿台基。作為明朝舊物,明樓雖歷經400多年風雨,至今仍不需要大規模修繕,可見其堅固程度。

  如果您曾經去過明十三陵其他開放的陵寢,可能會發現永陵的設計有獨特之處——其在方院和寶城之外,有一道前七陵都沒有的外羅城。為何永陵會多一道外羅城?胡漢生告訴北青報記者,《明世宗實錄》記載,當時禮部尚書夏言等人擬定的永陵陵寢制度,是按照世宗的旨意,把皇妃從葬之式與陵園制度一體考慮的。也就是說,嘉靖皇帝是想把自己的妃子們也葬在自己的陵園內。於是夏言等人設計了外羅城,以便將皇妃們埋葬於外羅城之內,其布葬的位置則擬在“寶山城之外,明樓之前”,亦即明樓前左右宮牆之外,左右相向、依次而祔。雖然后來世宗的妃陵並未建設於此,但外羅城還是按原定計劃修建了。

  思陵營建折射明清變遷史

  思陵的主人是明朝最后一位君主崇禎帝朱由檢。與明朝其他皇帝相比,崇禎帝的入葬顯得十分“潦草”。“看明思陵數百年間的滄桑巨變,也是濃縮的明清歷史變遷。”胡漢生介紹,崇禎皇帝生前並未建陵,當明朝覆滅之際,朱由檢自縊於萬歲山(景山)后,其遺體由李自成手下發現,裝殮后葬入新葬不久的崇禎帝皇貴妃田氏墓中。隨葬的還有懸梁自盡的周皇后,一帝一后“屈尊”合葬在妃子墳,讓這處墓園頗顯淒涼。

  據記載,崇禎帝整個安葬過程僅耗銀230余兩,且全部靠募捐完成。而李自成雖然安葬了崇禎皇帝,卻並未為這座陵墓命名。“如今我們看到的明思陵,實際是由清朝命名的。”胡漢生介紹,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敗退后,清軍入關。為收買人心、籠絡漢族士人為清廷效力,多爾袞下令為崇禎帝“造陵墓如制”,營建了地上園寢建筑,並命名“思陵”。在思陵前方還有一座陪葬墓,系崇禎帝貼身太監王承恩的墓葬。

  值得一提的是,思陵和王承恩墓石碑,對崇禎帝的廟號、謚號表述不一:思陵石碑刻“庄烈愍皇帝”,而王承恩墓石碑刻“懷宗端皇帝”。這是為什麼呢?胡漢生介紹,按照古代皇帝喪葬制度,皇帝去世后需要上廟號和謚號以便祭祀,南明政權曾為崇禎帝上過思宗、威宗等廟號,但清朝統治者並不認可。多爾袞命人為崇禎帝取廟號為“懷宗”,謚號為“端”皇帝,因此思陵享殿內曾有碑刻記載“懷宗端皇帝陵”。但到了順治十六年,由於對前朝皇帝稱“宗”不符合禮制,於是順治帝下令去除崇禎皇帝“懷宗”廟號和“端”皇帝的謚號,改為“庄烈愍皇帝”,即隻有謚號沒有廟號了,陵內石碑、神牌字跡因此隨之而改。

  此外,思陵內的石供器也是獨特的遺存。胡漢生介紹,思陵的石供器規制與其他明帝陵都不同,反而與坐落於石景山區的宦官田義墓相似,“比如思陵和田義墓的香爐都是方鼎,而其他帝陵則是圓鼎。此外,思陵的燭台和花瓶較其他帝陵也比較高,這些石雕反映出了思陵石五供和其他明代帝陵石五供的不同特點。如今開放參觀后,對明朝歷史感興趣的愛好者不妨前往一探究竟。”

  延伸

  明十三陵帝陵2030年全部開放

  在今年7月舉辦的明文化論壇上,明十三陵未開放陵寢開放計劃方案也正式對外發布。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方案通過整體開放明十三陵各陵寢,使游客充分了解明朝發展歷史及明代皇家陵寢的歷史發展脈絡、陵寢建筑制度及演變歷程,豐富十三陵展示利用內容,同時建設智慧、低碳、生態的服務管理系統,滿足游客需求,增強游客體驗感,遠期結合陪葬墓、附屬建筑及兆域邊城等構成要素的開放展示,實現明十三陵全域開放目標。

  計劃將按照三期實施,預計到2030年,實現明十三陵帝陵陵寢全部開放的目標。其中一期為2024年至2025年,開放陵寢為思陵、永陵﹔二期為2026年至2028年,開放陵寢為茂陵、泰陵、德陵和新行宮遺址﹔三期為2029年至2030年,開放陵寢為獻陵、裕陵、慶陵。

  從“三陵一路”到如今永陵、思陵揭開神秘面紗,明十三陵的進一步開放有何意義?胡漢生認為,明十三陵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目前開放的“三陵一路”還遠遠滿足不了廣大游客對於明十三陵游覽的需要和對明文化的需求,永陵和思陵開放參觀后,其文物建筑以及其所代表的明文化內涵將進一步豐富明十三陵的旅游內容,滿足廣大游客的需求,也有利於進一步挖掘和保護明文化。

  文/記者 張月朦

  供圖/昌平區委宣傳部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