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題共答 同頻共振 四川積極推進應急管理職業共同體建設
今年6月初,四川省應急管理廳聯合四川省消防救援總隊、四川省森林消防總隊、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四川局、四川省地震局出台《關於構建應急管理職業共同體加快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構建“目標同向使命共擔、體系同構發展共促、資源同享力量共用、行動同步安全共治、隊伍同建榮譽共勉”的應急管理職業共同體,加快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近半年來,全省應急管理系統樹牢“一盤棋”思想,圍繞“五同五共”頻出實招,為推動應急管理職業共同體建設探索更多可能,以更好地實現應急管理的統分結合、防救協同、上下聯動,守牢安全底線,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
目標同向使命共擔,當好人民“守夜人”
“隨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森林火災、洪澇、地震等自然災害發生可能性和危害程度不斷增加,森林消防隊伍需要與應急管理、地震等部門緊密合作,共同應對日益復雜的風險挑戰。”甘孜州森林消防支隊支隊長王紹剛說,構建應急管理職業共同體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今年以來,四川省應急管理廳在完成省消防救援總隊、森林消防總隊總隊長兼任廳黨委委員和省地震局負責同志兼任副廳長基礎上,推動國家礦山局四川局局長兼任廳黨委委員。在省級層面的帶動下,21個市(州)基本完成應急管理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和本級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行政主官完成交叉任職,應急管理工作進一步深度融合。
瀘州市古藺縣是酒業強縣,有大大小小千余家釀酒企業,安全生產、消防安全監管任務繁重。該縣探索推動縣消防救援大隊大隊長擔任縣應急管理局黨委委員並兼任縣綜合應急救援大隊大隊長,負責消防管理、火災扑救、應急救援、專業救援隊伍建設工作。“通過這一舉措,全縣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更加規范,隊伍管理、戰備執勤和訓練演練等制度更加完善,實戰能力也明顯提升。”古藺縣應急管理局局長夏意凡說。
自貢、內江、甘孜等地也積極推動本地消防救援支隊干部到應急管理局挂職鍛煉。“到應急管理局工作后,才深刻體會到統籌協調工作的不易,應急管理系統各單位是‘一家人’,心就要往一處想。”大家紛紛表示,將結合自身專業優勢,為應急管理工作建言獻策,認真履職,攻堅克難,堅決當好黨和人民的“守夜人”。
“構建應急管理職業共同首先要凝聚思想共識,筑牢目標同向使命共擔的認識。”四川省應急管理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帶動系統內不同部門間的交流,共同筑牢應急人救民於水火、助民於危難、給人民以力量的職業信念。
體系同構發展共促,應急指揮更有力
國慶假期,四川省應急管理廳的指揮大廳緊張忙碌,在一群身著藍色應急馬甲的值班人員中,幾名身著消防救援和森林消防制服的人員格外顯眼。為確保重要節假日安全形勢穩定,四川省應急管理廳建立聯合值守運行機制,制定《聯合應急值守工作實施方案》,在春節、五一、國慶等重要節假日和全國重大活動期間,消防、森林消防等部門派員到指揮大廳聯合值守。
近來,聯合應急值守制度已在各地廣泛實行。德陽市應急管理局與市消防救援支隊建立聯勤聯戰工作機制,建立雙向互通值守指揮情況,實現全時在線聯合值守,重大應急時期現場聯合值守﹔瀘州市建立應急消防聯合值班值守和突發事件信息共享機制,“平時”24小時線上聯合值守,“戰時”在市應急指揮中心集中辦公,統一指揮救援,每個市級專項救援指揮部明確1名消防干部為專業指揮長,提供專業救援支撐。
不僅如此,聚焦應急管理體系運行不暢、各方合力不足、基層能力薄弱等問題,四川省應急管理廳充分發揮“統”的優勢,推動整合設立省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健全日常災害防范、應急響應處置、救災救助等工作機制,更好統籌自然災害防救工作﹔探索實施“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會”機制,建立健全21個專業委員會及專家委員會﹔大力推進鄉鎮(街道)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全省3101個鄉鎮(街道)全部設置了應急管理機構,其中安全生產任務重、森林草原防火壓力大的鄉鎮(街道)均單獨設置了應急管理機構﹔聯合消防、森防、礦山、地震構建“大安全大應急”宣傳工作格局,每季度召開一次聯席會,共享資源信息,共同應對輿情。
9月底,四川省安辦舉辦第五屆全省應急管理系統突發事件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競賽,特別邀請森林消防、礦山、地震等部門人員現場觀摩交流,其中森林消防和地震兩部門組織隊伍進行了友誼賽。“這次活動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應急管理系統加強應對突發事件輿論引導工作的緊迫性、重要性,未來必須加強這方面的能力提升。”四川省地震局一名工作人員說。
資源同享力量共用,應急救援有保障
7月20日凌晨,雅安市漢源縣馬烈鄉新華村因暴雨突發山洪泥石流災害,造成多人失聯、40余處房屋受損。一場急如星火的搜救行動就此展開,應急、消防、森防等多支救援隊伍出動,攜帶生命探測儀、無人機等裝備趕往馬烈鄉。風雨中,身著藍色制服與橙色救援服的身影,讓受災群眾看到了希望,指引著他們前往安全的地方避險。
“今年汛期,全省多地經歷較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搶險救援工作較為高效有序,這得益於救援協同不斷深化。”四川省應急管理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應急管理廳先后出台《四川省應急管理廳應急救援力量調動(協調)審批暫行辦法》《四川省應急救援行動安全通則》,強化統一指揮和應急聯動,進一步增強應急救援合力,推動災害事故現場指揮協調更加順暢。今年以來,應急管理廳加強隊伍聯訓聯戰,組織國家性綜合消防救援隊伍、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和社會力量7000余人參加川渝地區森林火災聯合應急演練、四川省抗震救災綜合實戰演練。
在重要節日、敏感時段開展防火專項行動,四川省森林消防總隊組織“教官團”為21個市州開展業務培訓,廣泛開展“開學第一課”森林防火宣教活動。在地震活躍期,派出前指帶駐地分隊在西昌市與消防救援隊伍聯合執行地震重點地區前置備勤任務,共同探索融合發展模式。
山地水泵架設與撤收、攜裝巡護、開展防火隱患排查……即將進入森林防火期,阿壩州九寨溝縣組織各鄉鎮分管負責同志、業務人員以及各專業、半專業扑火隊指揮員及扑火骨干隊員等90余人進行森林草原扑火安全專題培訓。
“我們有1支政府專職消防隊伍和2支半專業扑火隊伍,日常由縣消防救援中隊管理,同時與縣森林消防中隊建立了常態化培訓機制,定期組織隊伍開展扑火訓練。”九寨溝應急管理局局長毛小平介紹,該局還積極爭取本級財政資金,為兩支隊伍配備應急救援裝備、訓練設備器材,改建提升訓練場所。在緊急情況下,兩支隊伍可隨調隨用縣應急物資倉庫內的裝備。
行動同步安全共治,風險防范更高效
近段時間以來,違規動火作業引發的火災事故時有發生。四川省應急管理廳聯合四川消防救援總隊等多部門,持續推進以施工動火作業為重點的消防安全專項整治行動,集中治理消防安全突出問題。各地聚焦“管設備、管人員、管場所”,摸清風險底數、厘清監管責任、探索管理機制,加強全環節監管。
“動火作業前,要在系統內上傳施工作業人員証件,並簽字確認﹔動火作業完成后,要及時進行現場清理……”近日,內江市應急管理局聯合市消防救援支隊,深入轄區生產經營場所,重點針對動火作業和違規施工等問題進行排查整治。截至目前,該市已深入摸排各類設備、人員、場所,共錄入信息11032條。
抓實安全風險防范,提升系統治理能力。四川省應急管理廳縱深推進治本攻堅“九大行動”,深入開展工貿、危險化學品領域有限空間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聯合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四川局推出礦山安全“一礦一策一專班”監督管理專班機制,細化措施清單,推動相關責任人履職盡責。
安全是城市發展的底線和生命線。作為一個超大城市,火災防控一直是重中之重。成都市應急管理局會同市消防救援支隊緊扣“固本強基”工作主題,統籌各方力量和資源,強化全方位全要素協同聯動,對超大城市火災防控難點和痛點分類“解剖麻雀”,分區域、分類型、分領域治理,目前已推動35個消防水源嚴重缺水片區“窪地”補齊缺水短板,攻堅整改銷案54個重大和區域性火災隱患。
“這些都是全省應急管理系統行動同步安全共治的生動例証。”四川省應急管理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從建立協同機制到開展聯合整治,從共同研判風險到預警信息共享,應急管理系統內各部門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為目標,不斷深化消防、危化品、礦山等多領域合作。
隊伍同建榮譽共勉,職業更加受尊崇
“我們有巴山蜀水的雄渾,我們有改革開放的精神,我們有排除萬難的本領……為人民服務,心有明燈,負重向前行,仰望北斗星……”這是四川省應急管理廳原創歌曲《四川應急向前進》中的歌詞,述說著應急人的平凡與忠誠、奉獻與擔當。
每當唱響這首歌,四川應急人的自豪感與榮譽感油然而生。四川省應急管理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應急管理部門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都應急值守,隨時可能面對極端情況和生死考驗,亟需各方面關心支持這支隊伍,提升職業榮譽感和吸引力。對此,應急管理廳緊扣干部隊伍建設,不斷優化干部成長路徑,健全擔當作為激勵保護機制,不斷增強應急管理職業吸引力和隊伍凝聚力。
在推進應急管理職業共同體建設過程中,應急特質文化日益凸顯。四川省應急管理廳聯合省消防救援總隊、森林消防總隊開展全省應急管理公益主題作品征集大賽,征集作品400余個,安全宣傳與科普有聲有色。持續開展系統內“最美”系列宣傳活動,表彰在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防災減災等領域有突出表現的個人。第三屆“最美森林草原守護員”、資陽市消防救援支隊興旺路特勤站李貴軒說:“我相信‘最美’系列宣傳活動不僅能增強應急人的榮譽感和歸屬感,激發應急人干事創業的熱情,還將推動尊崇應急人、致敬應急人成為社會風尚。”
“構建應急管理職業共同體,目的是優化體制機制、突破難點堵點,統一思想認識、統籌力量資源、統合方法路徑,充分發揮應急管理部門的綜合優勢和消防救援、森林消防、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地震等部門的專業優勢,進而提升本質安全、災害防范、科學應急、基礎保障、隊伍管理能力。”四川省應急管理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細化推進機制,深入開展試點,支持各地實踐探索、創新突破,力爭形成更多可復制可借鑒的制度性成果。
轉自:四川應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