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古知今 走向未來
——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側記

![]() |
11月6日,300余位中外嘉賓來到中國考古博物館參觀“考古與中華文明溯源展”,該展是本屆世界古典學大會推出的配套活動之一。 |
![]() |
一名參會嘉賓在世界古典學大會古典學研究成果展展櫃前閱覽圖書典籍。 |
11月6日至8日,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在北京舉行,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80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溯人類思想之源,圍繞古典文明相關議題展開研討對話。
古典學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僅有助於理解古典文明,也為現代社會提供了理解自身的歷史視角,是促進不同文明間交流與互鑒的重要紐帶。與會嘉賓表示,進一步挖掘蘊藏於古典學之中的傳統與智慧在今天尤為重要,鑒古知今,讓古典學煥發與時俱進的思想光芒。
讓當代人從古典文明中獲得更多啟迪
匯聚經典,碰撞思想,在雁棲湖畔,這場跨時空的思想對話,為理解當今世界凝結了深刻的歷史洞見。
從《詩經》到《特洛伊史詩》,從老子的《道德經》到亞裡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正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奧德蕾·阿祖萊所言,先賢的偉大作品依然影響著今人的思維方式和情感體驗。
有人說,參會的數百名專家學者,或許是全世界最了解人類思想起源的一群人。他們中間,有的是首屈一指的哲學家、有的是潛心研究中國幾十年的漢學家、有的則精通古希臘語……
當泰山之巔與雅典衛城隔空相連,人們試圖在艱深學問中尋找解釋——歷史不一定有答案,但時間中藏著選擇。
今天,我們為什麼需要研究古典文明?
中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孔子與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思想上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這並不是歷史的偶然。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高翔認為,這樣的歷史文化根源可以追溯到、也必然追溯到早期人類文明的交流與融合。
“隻有深入歷史文化的深處,才能找到走向未來的智慧。”高翔說,學問是拿來使用的,不單是為學問而已,真正的古典學研究從來不是冰冷的機械過程,而是充滿情懷、抱負、敏感的科學探索。古典學研究要秉持開放包容的原則,拓寬研究視野,在平等交流互鑒中不斷汲取世界古典文明的智慧。
“如果隻了解中國或者隻了解希臘,就無法完全知曉中國和希臘的獨特之處以及兩國與其他古代文明有哪些共通之處。了解中國也是了解我們自己,這對於古典學研究者來說尤其如此。”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亞洲研究教授、美國東方學會主席柯馬丁如是說。
柯馬丁表示,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可以為其他文化、文明以及全球古代史研究提供不同視角,“我們可以通過相互研究來實現更多,這是我們唯一的未來。”
希臘雅典科學院代表團團長、希臘雅典科學院文學與藝術部院士西奧多羅斯·帕潘赫利斯說,當前,一些人逐漸形成了一種完全以未來為導向的思維模式,將古代歷史和古代經典視作類似於博物館的展陳,認為這些經典只是對過去事務的展示。如何讓當代人能從古典文明中獲得更多啟迪?這正是專家學者們的使命所在。
“古典與現代之間存在著某種需要彌合的鴻溝,需要建設一座橋梁,那我們就是橋梁的建設者。”帕潘赫利斯說。
古典學幫助人厘清自身的文化淵源與傳統
在中希兩國政府的支持下,中國社會科學院在雅典設立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未來,研究院將圍繞考古、文明與歷史文化等議題,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加強中希、中歐和世界科研機構在考古和文明研究領域的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增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和歷史文化合作。研究院成立后,計劃在希臘申請考古項目,開展考古發掘研究,組織高端對話、學術會議、專家講座,設立研究項目和培訓訪學項目等。
不同國度的經典,一定程度上塑造著人的不同個性。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古代史教授莉娜·魯賓斯坦認為,儒家主張的“仁”與“義”,可以與古希臘哲學中的“博愛”與“正直”相對應。從更廣義的解釋范圍來看,“義”與“正直”,指向正義、正當、合宜、善……這是倫理准則,也對行為者品質素養的要求。
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拉丁語教研室主任李慧看來,古典學強調了文化多樣性的價值,對其他文化的包容和尊重提供了良好的榜樣。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以及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等人的思想,鼓勵人們以開放的態度看待不同的文化,從而促進相互理解和尊重。
“今天無論在東西方,喜歡學古典學的學生並不多。但古典學可以深刻豐富我們的文化內涵,幫助人厘清自身的文化淵源與傳統。”美國漢學家、南開大學哲學院副教授邰謐俠說一口流利的中文。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邰謐俠表示,回溯過去,學生們會對民族文化的來龍去脈理解更深,也可以深化他們對自身的認知,更透徹地了解各式制度的起源與哲學精髓。
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儒學高等研究院院長王學典認為,從學科建設的角度來說,古典學是個西方概念,而中國古典學離不開中國經史之學。“中國經史之學源遠流長,在中國有非常完備的體系,非常成熟。想要推動中國古典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未來還可以考慮在更多西方國家的大學設置中國古典學研究院,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走讀中國感知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
7日午后時分,在世界古典學大會開幕式會場外的古典學研究成果展覽處,一部由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學生們專門編排的短劇《安提戈涅》,吸引了眾多參會嘉賓的關注。
對現場許多外籍來賓尤其是希臘專家學者而言,這出著名的古希臘悲劇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作品。雖然不少外賓聽不懂中文台詞,但仍可以從學生演繹的合唱歌中感受劇目傳遞的濃厚情感。
“合唱歌裡沒有太多情節和矛盾沖突,但充滿雕塑感、聲音與樂感,我們希望能通過這種形式來致敬古希臘經典文學。”中央戲劇學院古希臘戲劇研究中心副主任羅彤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坦言,自己原本擔心外國學者會因聽不懂台詞而影響觀劇效果,最后發現這樣的擔心完全是多余的。
“他們本身對《安提戈涅》非常了解,可以猜出我們選取了哪一段。表演和戲劇藝術是無國界的,也是超越語言的。對於我們古希臘戲劇研究中心來說,不僅要從理論上更深一步推進研究,也要做更多舞台實踐。我們希望以一種更國際化、跨文化交流的語言,來訴說中國與希臘這兩個古老文明之間的聯系,與更多外國戲劇工作者共同創作,用當代審美語言去闡釋古老經典,再給予今時以啟迪。”羅彤說。
作為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典學研究成果展於開幕式當天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正式面向參會人員提供服務。本次成果展圍繞世界古典學經典及研究成果,進行圖書展示、交互體驗和開放交流,總展陳面積約660平方米,集中展示中外古典學典籍及研究成果8000多冊。
據了解,在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召開前夕,“世界古典學大會·走讀中國”活動還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國的與會嘉賓分別前往山東、河南、四川,通過實地考察與親身走訪,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感知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在行走中國中讀懂中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