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獲四川省政府批復
構建“極核引領、軸帶串聯、多點支撐”網絡化都市圈空間發展格局
成都都市圈國土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記者日前從四川省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成都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已獲四川省政府批復,成為全國首個省級人民政府批復同意的國家級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標志著成都都市圈“1+1+N”規劃體系全面形成。
規劃協同 優化提升總體格局
成都都市圈由成都、德陽、眉山、資陽四市共同組成,是四川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區域。2023年成都都市圈經濟總量達到2.78萬億元,佔四川省全省比重的46.3%。《空間規劃》是成都都市圈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其實施將充分發揮成都帶動作用和德陽、眉山、資陽比較優勢,縱深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做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極核,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都市圈。
據悉,自2020年3月啟動《空間規劃》編制,成德眉資四市構建起從規劃研究和編制協同到規劃聯合審查審議全流程的都市圈規劃協同機制,實現專項合作組推進,積極探索“統一編制、聯合報批、共同實施”工作模式,加快報批程序。
成都都市圈重點領域區域的協同聯動發展,在《空間規劃》中得以明確體現。優化提升都市圈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方面,《空間規劃》提出構建“三區兩山,三軸三帶”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和“極核引領、軸帶串聯、多點支撐”的網絡化都市圈空間發展格局,打造“都市圈中心城市—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功能節點城市—中心鎮—其他鎮”五級城鎮體系,統籌融合四市“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和優化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格局,夯實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設空間基礎。
《空間規劃》提及,要加強優質農田保護,建設都市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示范區,攜手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加強龍門山—邛崍山、龍泉山等生態空間保護,協同開展生態修復治理,共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提升成都極核功能,完善德陽、眉山、資陽宜居宜業功能,增強功能節點城市承載能力,形成多中心網絡化城鎮發展格局。
《空間規劃》筑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明確到2035年,成都都市圈耕地保有量不低於1316.38萬畝。保障重點領域發展建設,從要素流動和同城生活兩個維度系統總結同城化成熟區域具有人流往來密切、產業統籌共生、交通方便快捷、公共服務共享等八大特征,並相應構建8類12項指標,測度同城化發展水平判識發展階段。
協同發展 錨定重點領域區域
《空間規劃》著重助力成都都市圈重點區域協同發展,其中“兩廊”“三帶”“交界地帶”是三個值得關注的關鍵詞。
“兩廊”建設在《空間規劃》中得到保障。2023年成德眉資四市提出,將天府大道北延線科創走廊打造成為“成都都市圈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先導區,世界級清潔能源裝備制造基地”、將天府大道南延線科創走廊打造成為“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核心承載區,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創新策源地”,將成資協同開放走廊打造成為“成都都市圈未來產業技術創新集聚區,鏈接全球的臨空智造新高地”。
“三帶”承載的重大核心功能得到強化。《空間規劃》作出“引導產業用地向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帶、成眉高新技術產業帶、成資臨空經濟產業帶起步區及核心區布局,原則上新增產業用地面積佔新增經營性用地面積的比例不低於40%”要求,發揮產業共生效應、空間布局聯動效應,形成同城發展先行示范。
同步打造“交界地帶”。《空間規劃》明確,在城鎮空間鄰接區域著重推動兩側城市功能、交通和形態統籌協調,推進區域規劃布局融合﹔在郊野空間鄰接區域,著重共同加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及生態控制區保護﹔在都市圈2批12個交界地帶融合發展啟動項目,共同爭取政策支持,探索按照“整體立項、分類實施、整體驗收、分別使用”的原則開展跨區域土地綜合整治。(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蔡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