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目標沖刺!成都列車裝配產線“靜悄悄”趕工期

【目標鎖定】
成都地鐵13號線一期工程是成都市“中心穿越、全局覆蓋、遠景預留、互聯互通”市域快線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線路起於青羊區瓦窯灘站,經武侯區、錦江區,終於龍泉驛區龍安站,全長29.07千米,目前21座車站已全部封頂。列車的裝配、調試等工作也在緊張進行中,為線路按期開通運營提供保障。
【沖刺現場】
“不是正在趕工期嗎?為什麼生產車間靜悄悄?”11月6日,成都市新津區天府智能制造產業園,剛走進成都中車長客軌道車輛有限公司(下稱“成都中車長客”)裝配產線,記者就向裝配產線經理丁波拋出疑問。按進度,成都地鐵13號線一期工程已進入沖刺階段,各環節都在搶工期、趕進度。
丁波帶記者來到產線內大屏幕前,隻見上面不停閃現所有產線、工位的情況。“去年起,我們通過推行精益體系、調整生產方式、信息化賦能等方式,提高了列車生產效率。”丁波以正在裝配的地鐵13號線車廂為例,以往裝配環節需要28天,現在22天就可完成。
效率的提高,源自一個個細節的改進。
跟著丁波,記者來到屏幕后的車輛裝配產線上。十幾台金色的13號線列車正進行最后的“精裝修”。
“裝配環節包括列車地板、窗戶、空調、相關線路的安裝等,就是列車從‘毛坯’到‘精裝修’的過程。”丁波說。
為了讓“精裝修”更有效率,產線將整個環節細分為十幾個工位,並於去年起實行工位制“節拍化”生產模式。指著面前停放的車輛,丁波解釋,工位制“節拍化”生產就是以流水式作業組織生產,“現在產線裡,每台車都佔據一個工位,進行不同的工序作業。”
記者在現場看到,正在作業的每個工位都配備一個平板電腦,一旦工序中遇到問題,可通過平板電腦直接上報異常。“上報結果不僅呈現在一旁的屏幕上,還分別在2、4、8小時內陸續逐層同步給相關負責人,直到問題解決。”丁波介紹,與以前相比,現在的生產方式更安靜、有序、高效。
數據顯示,實行工位制“節拍化”生產后,成都中車長客13號線列車整體生產周期由72天下降至56天,用工人數從319人下降至272人。
13號線列車還有哪些“黑科技”?在一台即將完成“精裝修”的列車前,成都中車長客技術質量部部長張雲介紹,車輛更智能、舒適、節能。
張雲以最直觀的車頭和車體進行說明,“流線型車頭設計,可改善列車氣動性能,從而降低風阻。同時,車體、空調機組、設備箱蓋等都採用輕量化鋁合金材質,降低車輛重量,實現節能減排。”在列車內部,車輛採用全自動駕駛模式,乘客信息系統採用領先的圖像識別技術,可檢測遺留物品及車廂擁擠度。為提高乘客舒適度,列車還採取多項隔音降噪措施,最大限度降低車輛噪聲。
成都中車長客相關負責人介紹,裝配結束后就將進入最后的編組、調試階段,之后即可交付使用。
目前,成都中車長客已交付成都地鐵3、4、5、8、9等7條線路的列車,累計在蓉生產2300余輛軌道交通車輛,本地供應配套率已達72%以上,同時具備全譜系軌道交通車輛的維保能力,全面助力實現“成都車、成都研、成都造、成都修”。(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段玉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