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著力破解“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
讓“車”有精力辦事、“馬”有能力干事

今年來,巴中市聚焦鎮村兩級“權小責大”“人少事多”等“小馬拉大車”的突出問題,以明權定責、充實力量、協同聯動為抓手,切實為“車”減負、為“馬”賦能,讓基層服務群眾有精力、推動工作有人力、解決問題有物力。
明確基層權責,給“大車”減負。一是實行鎮村工作事項備案制。建立鄉村工作事項准入備案制,制定“一張清單明職責、一份圖解破難題、一套機制促發展”,優化“會商調度、事項准入、暗訪督導、宣傳交流”四項制度,建立村級工作事項動態調整聯審機制,對村級組織工作事項實行清單管理和動態調整,從“解決一個問題”向“解決一類問題”延伸。二是實行村級組織挂牌目錄制。堅持減牌子與優服務並舉,制定村級組織規范挂牌清單目錄、指導標准,以縣級為單位發布村級黨群服務中心布局樣式圖冊,統一規范懸挂范圍、大小和樣式,推動村級組織挂牌由最多26個縮減至不超過6個。三是實行証明出具部門負責制。開展“減証便民”行動,明確要求凡缺乏法律法規或決策等依據的証明事項,黨政群機關、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一律不得要求村級組織出具﹔同時,建立基層治理領域數據資源交換機制,65個部門政務信息系統實現數據共享,並採取網上核驗、主動調查、告知承諾等方式,最大限度減少村級組織出具証明事項。
充實基層力量,為“小馬”賦能。一是推動力量向一線集聚。開展社區社會組織“找、建、用、統”行動,落實新就業群體到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備案制度,引導635名外賣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發揮移動探頭作用,公開招考選聘社區常職干部25名、專職網格員112人,建立后備人才庫363人,推動社區工作者年輕化、專業化。二是推動權力向基層下沉。結合本輪機構改革,賦予鄉鎮(街道)綜合執法調度、多部門協同解決綜合事項的統籌協調和考核督辦等權限,打通村(社區)資源配置層級、區域、業務間的壁壘,推動基層治理運行精密協同。三是推動解難向巡辦分離。對鄉鎮(街道)巡查發現的自身無力解決的問題,向駐地相關單位“吹哨派單”,應哨單位“報到辦理”,推行“一哨一評”機制,由鄉鎮(街道)負責對相關部門進行評價,定期通報評價結果,倒逼責任壓實、措施務實、工作落實。
抓實聯動配合,讓“車馬”協同。一是建立黨建統領機制。以市委名義出台《黨建引領高效能治理實施方案》,明確挂聯街道的縣(區)黨政班子成員擔任大工委書記、包保單位“一把手”擔任社區大黨委書記、社區“兩委”成員擔任小區黨支部書記,構建“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三級組織體系,實現黨的領導貫得下去、資源力量統得起來。二是建立多方聯動機制。堅持部門聯動、社會協同,推動65個市直部門、企事業單位黨組織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治理共抓、服務共融,引導社會組織、社區“六類人員”、“五老力量”等參與基層治理服務,構筑“平戰結合、務實高效”的基層治理隊伍和治理體系。三是建立網格整合機制。針對單一網格力量薄弱、能力單一的問題,探索推行“1+N”網格組團工作模式,將一個片區內相鄰3-5個小網格組成一個大網格,實行網格員同時上門、一同服務,推動應急處突反應更靈敏、服務群眾更精細。(呂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