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國際學者“走讀四川”

在巴蜀大地品讀“何以中國”

2024年11月06日08:05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在巴蜀大地品讀“何以中國”

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希臘帕特雷大學戲劇研究系博士后研究員喬治婭·迪莫普盧發出感慨:“四川的大熊貓們生活非常愜意,它們與環境融為一體,讓我感到內心寧靜。”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品嘗著“太陽神鳥”文物造型的冰淇淋,希臘雅典科學院院士科斯塔斯·布拉塞利斯直呼可愛的同時,也被激發起無限遐思。

11月4日至5日,參加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的16個國家的國際學者來到四川,在行進中“走讀四川”。他們相繼來到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四川博物院、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在巴蜀大地品讀“何以中國”。

看憨態可掬的大熊貓 讀出中國的和平美好

吃竹子、撓痒痒、滿地打滾……見到憨態可掬的大熊貓,不少專家忍不住掏出相機與大熊貓合影留念,並向管理員咨詢大熊貓的生活習性。

作為大熊貓遷地保護、科研繁育、科普教育和文化旅游等重要場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又被譽為“國寶的自然天堂”。近年來,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在大熊貓繁育研究、遺傳保護、疾病預防、野化訓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當了解到基地大熊貓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可以維持在90%以上時,倫敦哲學與經濟科學學院文藝復興研究負責人瓦萊麗·裡斯發出贊嘆:“大熊貓激發了全世界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想象。”她告訴記者,自己對四川在保護大熊貓種群遺傳多樣性方面做出的努力很感動,“同時,世界自然基金會也將大熊貓作為標志,這一切都很美好。”

大熊貓不僅是瀕危動物保護的標志性物種,且在中國對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曾經在中國求學的一名外籍學者,參與“走讀四川”的韓國釜山大學研究員許喆認為,“大熊貓和平美好形象,也如同友好善良的中國人。”許喆說,他在中國求學期間,老師同學一直給予他幫助和鼓勵,“他們也是我學習中國文化的動力。”

豐富的文物遺存 讀出中國文化的悠久深厚

在四川博物院,館內四川通史展、“雄關古道 經緯中華——大蜀道上的天地人與中國精神”特展正在舉行,一件件實物藏品折射出歷史的風雲變遷和深厚的中國文化精神﹔在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和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一件件巧奪天工的精美藏品,靜靜訴說著古蜀文明的輝煌燦爛。

“這裡有根。”參觀過程中,希臘雅典大學哲學教授喬治斯·斯泰裡斯告訴記者,四川對他極具吸引力,特別是成都這座城市。他介紹,成都和自己的家鄉阿爾戈斯一樣,幾千年沒有更名,人們一直在這裡繁衍生息、傳承文化。“他們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的祖先是誰,他們都想要保留自己的根。”

在“雄關古道 經緯中華——大蜀道上的天地人與中國精神”特展上,一件件秦漢時代文物勾起英國布裡斯托大學教授帕特裡克·芬格拉斯對自身文化的思索。芬格拉斯是一位長期研究古代經典著作的學者。他告訴記者,這些珍貴文物可以讓人在腦海中復原中國古人的生活情景,進而更好地理解古代經典。盡管他自己的祖國——英國,最早的文學經典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早期,但仍然無法與希臘和中國相比。“你們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這在絕大多數國家(地區)都是少有的。”

在長期研究中國哲學的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教授伍曉明看來,以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為代表的古蜀文明,恰恰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多元一體,生動展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四川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是長江上游古代文明發展的高峰。”

極具活力的文博場館 讀出中國文化的傳承發展

在眾多文博場館,學者們不僅穿越千年,與文物面對面,更能感受到文化遺產與現代城市共生共融的獨特魅力。

“有種天人合一的感覺。”行走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林蔭大道上,意大利卡利亞裡大學中國研究助理教授菲利波·科斯坦蒂尼告訴記者。作為一名研究中國古典哲學的國際學者,科斯坦蒂尼一直信奉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理念。他認為,這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最佳狀態。在成都,他看到了很多生態良好的旅游場所,也讓他看到這座城市的人們與自然的有機聯系。

手捧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文創產品——“太陽神鳥”雪糕,不少學者也將幾千年的古蜀文物化作內心的甜蜜清涼。他們紛紛表示,將古代世界引入現代生活,這是非常有趣的創意。

在各大博物館,琳琅滿目的文創產品,人頭攢動的展廳,也讓學者們看到四川古與今的有機聯系。在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先進的三維動畫、全息投影等技術,讓塞薩洛尼基亞裡士多德大學副教授潘泰利斯·戈利奇斯直呼“Amazing(太神奇)!”他表示,這種觀展服務很棒,可以讓游客身臨其境感受古蜀人類的生活情景,感受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符昕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斌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