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綿竹:從傳統農業到科技興農增效

沃野上,一片片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的高標准農田映入眼帘,呈現出一片平坦廣闊的景象﹔大棚內,蔬菜鮮翠欲滴,花卉香氣扑鼻,瓜果長勢喜人,處處洋溢著增收的希望﹔村庄內,道路平坦、庭院整潔,和美鄉村的氣息扑面而來,振興的歡歌越唱越激昂……
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德陽綿竹市農業農村發展經歷了從緩慢增長到快速擴張,從傳統農業生產到科技興農增效的演變過程,在不懈探索和制度創新中取得新突破、實現新跨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綿竹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德陽市委關於“三農”工作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總抓手,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以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綿竹基地為目標,全面提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三大水平”,全力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農業生產持續發展、農村經濟全面繁榮、農民生活顯著改善。
發揮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 支撐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秋天的田野處處是濃郁的收獲氣息。在劍南糧油現代農業園區,道路寬闊筆直,一望無際的農田蔓延至視野之外,田邊隨處可見小氣候監測設備、排灌系統。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水稻實現了收割、脫粒、粉碎秸稈的全程機械化。“以前種糧食是為了填飽肚子。現在好了,得益於農業機械化和農業技術的進步,農業生產力有了大幅度提升,進一步拓寬了增收渠道,我們的收入實現了芝麻開花節節高。”說起現在的好日子,村民們滿臉笑容。
75年來,乘著全國農業農村改革的東風,綿竹市在經歷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后,實實在在地減輕了農民負擔,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綿竹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到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經濟總量大幅增長。
目前,秋收工作已接近尾聲,部分農田進入“休耕期”。在富新鎮吉兆村高標准農田示范片裡,原本應該“休養生息”的農田,最近卻“格外熱鬧”。農機在田裡來回作業,進行翻耕、開溝、起壟等工作,工人們將一棵棵蔬菜苗種進田裡。“今年我在園區流轉了160畝土地種植水稻,收割即將完成。趁著還沒到小麥播種時間,我們正忙著搶種一季蔬菜。”種糧大戶曾小蓉說,過去在村上承包的農田都是參差不齊的小田,而現在農田集中連片、道路溝渠平整通暢、農業機械化設備施展自如,讓她的種植道路越走越順。
吉兆村是綿遠河糧油現代農業園區(富新片區)的核心區,依托高標准農田建設,將高低不平、分散零碎的地塊改造成適合大中型農業機械下田耕作、播種、收獲的全程機械化標准農田,不僅大大降低了人工、田間管理等生產成本,也大幅提升了農業生產質效。“現在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更足了,種植大戶也從過去的30多戶增加到40多戶。”吉兆村黨委書記周建軍說。
希望的田野裡充滿著奮進的力量。近年來,綿竹市把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高質高效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產業興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秉承“集聚建園、科技賦園、融合興園”的建設思路,以規模升級、品質升級、設施升級、產業升級為導向,全力推動現代農業園區高標准建設、高質量發展。目前,已建成現代農業園區6個,其中糧油現代農業園區3個,分別是劍南糧油現代農業園區、綿遠河糧油現代農業園區和糧豬種養循環現代農業園區,核心區總面積7.47萬畝,規劃總面積36萬畝,基本覆蓋全市糧油產區。園區推行“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農超對接”等多種發展模式,採取訂單收購、土地流轉、吸納務工等聯結機制促進富農增收,保持了播面穩定、質量不減、產量增長的良好局面,全市農業園區總產值突破30億元,為全市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產業現代化 鄉村奏響科技興農“序曲”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農業生產具有決定性作用。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綿竹市農業領域的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9月30日上午9點30分,廣西村的助農直播正式開播。該村黨委副書記肖鬆林熱情地在鏡頭前與網友互動,分享家鄉的故事,介紹農家好物。直播過程中,不時有本村村民拎著自家的土雞蛋、黃豆、花生等農產品走進直播間,講述產品背后的故事,讓直播接地氣、有溫度。一時間,純天然、無公害的土豆、玉米、獼猴桃等農特產品搭上了“電商快車”銷售到全國各地。“直播暢通了產銷渠道,架起了農業生產和市場需求之間溝通的橋梁。”直播結束后,肖鬆林深有感觸地說,以前老百姓想要推銷農特產品,隻能起早貪黑地去市場佔攤位銷售,現在足不出戶就能讓農特產品順著網絡走進千家萬戶,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讓他們為農業轉型升級發展找到了更明晰的方向。
隨著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與農業生產的深度融合,能夠熟練運用手機、智能設備等“新農具”的農業勞動者正在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最活躍、最能動的因素。農業機械、現代設施農業、生態農業創新等新型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則推動了農業生產管理向智能化、集約化發展。
在玉泉鎮,通過採用人工配置海水,真實模擬海水環境,設置恆定溫度養殖的南美白對蝦已於今年7月實現了“綿竹產”。“現在我們有2條生產線,年產能6萬斤,目前主要銷往成都、德陽等地酒店,未來計劃擴建到67條生產線。”該公司負責人成世明信心滿滿。他說,公司攜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採用數字化、智能化的全封閉恆溫循環水養殖模式,打造模擬自然海洋生態的養殖環境,實現零排放、零添加、零污染的智能化綠色水產養殖。
在富新鎮文永村,果蔬集約化育苗中心已經完成了10萬株草莓苗的移栽工作,它們將在溫室智能控制、水肥一體化智能控制、智能放風、土壤溫濕度監測等綜合環境控制系統的培育下,生長成為品質更好、成活率更高的草莓種苗﹔既實現了精准培育,又節省了育苗和種植時間,更便於優良品種推廣和規范育苗管理。“以前種植草莓都是人工育苗,不僅費時費力而且質量也參差不齊。現在有了智能化的育苗中心,幫我們解決了很多種植難題,今年的草莓一定會有個好收成。”村民們笑著說。
向“新”而行,向“新”而進。75年來,新的勞動者、新的勞動資料、新的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不斷躍升,不僅大幅提高了作物單位面積產量、農業全要素生產率,還催生了農業發展的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推動力、支撐力,讓綿竹農業發展開啟了另一番宜人“豐”景。
目前,綿竹市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正在不斷完善:通過加強與四川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四川龍蟒農業技術研究院等開展合作,組建水稻、小麥栽培專家團隊,在劍南糧油現代農業園區、綿遠河糧油現代農業園區分別建成糧食高產示范基地各1個,先進技術應用面達到99%,良種覆蓋率實現100%。2022年,四川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孝德鎮專家大院團隊在劍南糧油現代農業園區開展“稻——飼”種植模式試驗,最高畝產達到558公斤,創全省再生稻畝產之最。同時,加快先進種植養殖技術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組織涉農企業和社會組織成功申報德陽、綿竹兩級第32批“金橋工程”項目14個,其中德陽立項項目4個。深化“四川科技興村在線”平台服務,累計完成咨詢服務1783條,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200余個……
稟賦資源豐厚振興內涵 繪就美麗鄉村和美畫卷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基層農村的生動實踐。在這盤“鄉村振興”的棋局中,綿竹市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資源稟賦,精心布局、大膽落子,下出了精彩的一局。
走進孝德鎮年俗村,川西民居風格的小別墅座落於綠野鄉間,栩栩如生的年畫故事躍然牆上,鄉趣十足又不失美感。在沿射水河畔修建的“年俗·耘舍”民宿裡,客人們悠閑地拍照、喝茶。這個探索“鎮村統籌、飛地抱團、共建共享”的發展模式,由年俗村、毫照村共同出資250萬元打造的精品民宿一開業便吸引了眾多“粉絲”,為村民增收提供了新支點。
“年俗村依托年畫、年俗文化內涵,成功探索‘一核兩翼多元’的發展模式,按照‘黨支部+集體公司’模式成立年俗旅游公司,堅持黨建引領集體經濟發展,緊緊圍繞劍南糧油現代農業園區示范園區、年俗·年舍、年俗·耘舍等從事民宿餐飲、休閑觀光、農業生產等24類經營項目,2024年村集體經濟力爭突破200萬元。”年俗村黨委副書記雷振蘭說。
走好產村融合之路,一座座美麗鄉村正在加快蝶變。茂林修竹、民宿棋布的遵道鎮棚花村曾經是一個落后的小山村,如今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勤勞村民的拼搏沖勁,成為滿目皆翠、花香四溢的詩意田園。得益於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棚花村積極布局“民宿+文創產業、民宿+鄉村旅游、民宿+農業體驗”,不斷吸引了民宿老板、企業家等“新村民”前來創業發展,產業發展有了從量變到質變、從零散發展向集群發展、從粗放建設向品牌建設的轉變。
輝煌75載,如今的綿竹處處釋放著鄉村振興的澎湃動能,鄉村美、產業興、農民富的願景正一步步照進現實。秋去冬來,奮斗的腳步從未停歇。在鄉村振興的時代大潮中,綿竹將砥礪深耕,履踐致遠,在新征程上奮力譜寫更加壯麗的“三農”新篇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