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秘境之眼”,看見了什麼

李青鬆
2024年10月10日09:3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日前,戶外記錄類節目《秘境之眼》特別篇——《珠峰秘境》引起觀眾積極反響,在生態保護界好評如潮。雖然是一部僅有10分鐘的自然紀錄片,該期節目創造了3個“首次”——首次拍攝到在珠峰南坡,喜馬拉雅塔爾羊與喜山長尾葉猴同框覓食及嬉戲的珍貴鏡頭﹔首次記錄了喜馬拉雅塔爾羊母子互動玩耍的動物行為﹔首次拍攝到喜馬拉雅塔爾羊與喜山長尾葉猴舔食岩壁鹽漬的珍貴影像。之后,隨著《秘境之眼》系列之《岷山秘嶺》《竹林隱士》《秦嶺美猴王》《大灣區水中精靈》《穿山甲回歸記》等節目陸續與觀眾見面,《秘境之眼》成為一大收視熱點。

  《秘境之眼》呈現了認識自然的另外一種視角。通過鏡頭,我們了解到大熊貓居然有“醉水”現象﹔穿山甲偏偏喜歡在蘇鐵下打洞﹔原來吃竹子的動物不光是大熊貓,金絲猴冬天也吃竹子……“要關注那些被人忽略的自然事物和現象。”節目監制譚義勇經常把這句話挂在嘴邊,“我們推出這檔節目的初衷正是聚焦中國自然保護地,以珍稀野生動植物、獨特的生態類型、生態保護為切入點,展示自然保護地多樣態的生態之美,秘境動植物原真性以及發生在自然保護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

  生存與繁衍是野生動物永恆的主題。節目執行總導演李德剛介紹,《秘境之眼》攝制組選擇拍攝對象遵循以下原則:其一,不常見或者難得見到的野生動植物﹔其二,如果是多次拍攝過的野生動植物,要找出不一樣的特點或者細節﹔其三,所拍攝的野生動植物要有一定的故事性。

  導演肖山介紹,對於攝制組來說,“前調”(拍攝之前的調研)是成功拍攝的前提,“前調”中最有價值的情報往往來自巡護員。巡護員一年四季都在野外,山上有什麼野生動物,什麼時間會有怎樣的活動,他們最清楚。比方說,無量山巡護員憑叫聲就能知道長臂猿的覓食路線,預判在什麼時間、哪座崖壁下與長臂猿相遇,在哪裡架設機位能拍攝到最佳鏡頭。

  “不被打擾的相逢”是《秘境之眼》的標識語。這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作為制片人,王採芹要求攝制組成員自己首先要做到。在野外,他們不能涂防晒霜,不能噴驅蚊劑,不能涂化妝品,不能食用味道濃重的食物,以避免其散發出的味道干擾野生動物正常生活。

  距離是拍攝野生動物的核心。在野外,每種野生動物都有自己安全底線距離,對攝影師自身來說也是如此。但安全距離具體是多少並沒有固定答案,取決於是什麼野生動物和當時的具體情況,雙方都需要試探。

  在野外拍攝野生動物,任何一次成功的拍攝都需要耐心地等待。攝像師很可能為了拍攝一個幾秒鐘的鏡頭,一動不動地等上幾小時、幾天甚至幾個星期。“從事自然紀錄片拍攝通常需要禪僧一樣的境界。”另一位執行總導演劉曉舟感慨。

  而在極端條件下的拍攝,除了耐心更需要意志。在青藏高原海拔5400米的高處行走拍攝白唇鹿覓食行為,為了防止鏡頭抖動,攝像師於昆屏住呼吸、手持拍攝,不料卻造成缺氧性高原反應,險些喪命。在無量山的一處湍溪拍攝長臂猿時,於昆因為沒有抓住對面岩壁上的樹枝,腳下踩空不慎跌落,好在被下方的樹冠彈了一下,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攝制組所到的地方,很多都是人跡罕至之處,拍攝器材和設備輜重很多時候隻能靠人扛肩背。攀崖壁,臥冰雪,涉溪水,鑽密林,其艱苦和危險程度超出想象。然而,《秘境之眼》攝制組依然每一次拍攝都力求完美,不放過任何有價值的細節。野生動物對待捕食成敗的反應,實現捕食目標時的情感變化,以及它們表情上的一絲絲恐懼和喜悅,都被鏡頭一一捕捉。“用十分鐘講述一個完整的自然故事,故事還要有沖突,有矛盾,有轉折,有戲劇性,其實難度是非常大的。”節目總導演聶鵬鵬說,“這要求我們要把最精彩的東西呈現給觀眾。”

  此外,超高清攝像器材及微距延時手段的運用,也為畫面的清晰度和質感增色。在《秘境之眼》節目中,甚至連野生動物的眼神及臉上的抓痕都看得清清楚楚。這種展現野生動物個性的方式是自然類影像拍攝手段的重大突破,也代表著中國自然紀錄片的拍攝和制作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