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高質量推動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數量位居全省第一
山區變園區 增產增收“雙提升”

進入8月,會理石榴陸續成熟上市。8月30日,記者走訪會理市鹿廠鎮、彰冠鎮、城南街道等地的石榴園,隻見貨車絡繹不絕,裝運剛採摘的石榴。
這三個鄉鎮(街道)是省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會理市石榴現代農業園區的主要范圍,園區內石榴種植面積達18.4萬畝。
近年來,涼山州依托特色農業優勢資源,按照“打造大產業、培育新主體、發展新動能”的總體思路,強力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目前,全州建成省、州、縣三級現代農業園區242個,成功創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6個,數量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包括省五星級園區3個。
山區變身園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新動能不斷釋放,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雙提升”。
融合 優勢特色產業培育壯大
近年來,石榴產業逐漸成為會理市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支撐。以園區創建升級為抓手,會理已形成種植、加工、銷售、品牌一體化的全產業鏈石榴產業,石榴產量、規模、市場佔有率均居全國前列。
會理孜莫拉酒業有限公司是當地新興的石榴精深加工企業,年生產各類石榴酒品500噸,已建成佔地面積50余畝的集生產、銷售、窖藏、旅游、科普為一體的石榴酒庄,成為會理市鞏固提升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支點。
“下一步我們還要繼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電子商務,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爭創國家級園區。”會理市相關負責人表示。
當前,現代農業園區已經成為涼山各地加快發展的重要陣地。聚焦優質糧食作物、生態畜牧、特色果蔬、桑蠶繭、中藥材、花卉、煙草等優勢特色農業產業,涼山各縣(市)因地制宜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園區主導產業產值佔園區總產值的90%。
同時,各地還按照“以農造景、以景帶旅,以旅促農、農旅融合”的方式,探索打造農業主題公園,不斷提高園區的功能內涵,推動農旅產業發展大融合。
在越西縣,投資2.42億元打造的越西縣現代農業(蘋果)產業園區格局已現,露營基地、蘋果主題公園、休閑農庄和採摘體驗園都已建成,露天餐吧、露天影院、農家小院等業態也在同步打造,“蘋果採摘節”、農特產品展銷等活動也陸續開展,“園區+景區+城區”聯動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聯結 園區帶動農戶走向共富
近日,美姑縣拉馬玉米(高粱)大豆復合種植現代農業園區裡,不少工人在為大豆和玉米除草,他們都是在周邊居住的群眾。“在園區上班,一年下來有3萬多元的收入。”務工群眾勒格而以說。
為強化要素保障,此前涼山州出台《涼山州現代農(林)業園區建設考評激勵方案》,州財政每年整合1.05億元專項財政資金,對成功創建州級現代農林業園區及關聯項目進行獎補。方案出台以來,全州共計整合涉農資金34.19億元,招引社會資金88.38億元,投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
同時,涼山州注重建立健全園區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把共進共富共享、為農惠農富農理念貫穿始終。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大園區+小業主+合作社”“保底價+市場二次分紅”等利益聯結機制,將脫貧戶、易地搬遷戶等與園區發展緊密結合、共享收益。
以會東縣糧油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例。該園區位於會東縣鉛鋅鎮,佔地面積約14900畝,耕地面積7265.39畝,園區以“玉米+油菜”為主導產業。
依托園區的建設發展村集體經濟,鉛鋅鎮於2022年12月利用白嘎村的廢舊廠房建成收、烘、榨、儲一體化的糧油加工中心,開展玉米、油菜籽等烘干、榨油作業。2023年,白嘎村糧油加工中心實現收益1.5萬元,隨著加工量的逐步增大,5年后預計收益達10萬元左右。
截至目前,涼山州242個園區輻射帶動農戶16.01萬戶,超過63.18萬人實現增產增收,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2萬元。
賦能 科技激發園區發展動力
推廣新品種、應用新技術、打造新業態、探索新模式、開發新產品……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也成了涼山州推進鄉村產業興旺和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載體。
在鹽源縣蘋果現代農業園區核心區的蘋果園裡,鹽源最新一代的蘋果種植模式逐漸成形——果樹株距1米,行距4米,方便機械化操作,頂上還安裝防雹網。目前,該核心區全面推廣蘋果矮砧集約化高效栽培模式,實現半機械化操作,極大提升了品質和效率。
鹽源縣還以現代蘋果產業協同創新研究為切入點,圍繞蘋果全產業鏈,融合“一批專家、一批企業、一批基金”,建設鹽源蘋果產業科創中心,研發培育蘋果高新技術產業。
同時,涼山還與中國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建立合作關系,積極引進、篩選、推廣良苗良種,開展產業鏈技術集成與示范,建成專家工作站74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54個,引進培育推廣優良新品種283個。
園區建設帶動了科技應用技術大推廣。通過推行院士工作站、“專家大院+產業園”“首席專家+產業園”等模式,涼山統籌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與初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累計創建農業品牌112個,“大涼山”特色農產品年產值達190億元。(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何勤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