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基層聯播

四川天府新區:在馳而不息的微改革中,持續創新完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

2024年08月16日14:30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共享食堂一角。天府新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共享食堂一角。天府新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近日,由四川天府新區黨工委黨群工作部組織的“微改革,大創新:區域發展新動力”媒體調研採風活動媒體採訪團,深入天府新區各個社區街巷一線,通過一場場對話與走訪,深度梳理這座公園城市如何踐行“家門口的改革”,在馳而不息的微改革中,持續創新完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不斷提升城鄉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老年群體獨自在家一日三餐是個操心事,社區開辦公益性老年食堂﹔娃娃放學早家裡無人照看,社區開辦托幼中心﹔轄區內企業和工薪階層聚集,社區開設政務服務代辦點﹔打造公園城市社區商業,滿足居民日常縫補維修的“煙火”需求……近年來,四川天府新區瞄准社區基層治理“細微末節”不斷改革創新,推動社會治理體系系統性變革,努力讓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深化服務內涵

提供“菜單式”多元服務提升改革成效

7月盛夏,驕陽似火。上午11點左右,盡管尚未到飯點,但在四川天府新區華陽街道南山社區的“鄰裡朋廚”社區共享食堂,已有幾位老年居民早早地坐在食堂裡面的休閑區吹著空調耐心等待。隨著飯點臨近,青筍燒雞、小雞燉蘑菇、紅燒魚、木耳肉片……相繼熱鍋出爐的菜品大多少油、少鹽、少糖、少辣,且口感更為軟爛,收獲了老人們的一致好評。

南山社區黨委副書記陳相汐介紹,社區打造共享食堂的初衷是為了提升轄區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質,特別是解決轄區內高齡、空巢、獨居老人的用餐問題。“我們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辦理了專門的就餐卡,對其進行雙重補貼,即商家讓利+社區補貼方式,並且年齡越大補貼力度越高。”

家住在南山社區恆大名都小區的梁大爺已近古稀,幾乎每天都相邀幾名老友乘坐社區巴士來共享食堂就餐,“飯菜又便宜還合胃口,還能和熟人擺會兒龍門陣,社區辦這個食堂整得巴適!”

據了解,近年來,四川天府新區各個社區正在推行的一項“小區架空層改革”,在老人的指引下,來到其居住小區某棟居民樓的架空層,見到了南山社區打造的“夢響南山”格格屋,在這個近300平方米的公共活動空間,有機配置了“伏櫪老黨員”工作室、兒童樂園、圖書室等功能區域,集會客、議事、休閑等多種實用功能於一體,成為社區居民經常光顧的共享空間。

早在幾年前,四川天府新區便開始探索創新開展小區架空層改造提升工程,制定並出台小區架空層公共空間管理指導意見,相繼示范打造首批小區架空層試點72個。今年5月,《四川天府新區直管區公園城市規劃管理創新規定(2024)》正式實施,率先在全國將底層架空確定為硬性規定,也意味著四川天府新區在住宅小區底層架空的改革創新實踐將在更大范圍內推廣實施,切實滿足居民希望“增進鄰裡交流互動,提升小區居住舒適度”的普遍需求。

針對居民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個性化,四川天府新區長期積極探索個性化服務定制模式。“通過深入調研、數據分析等手段,精准分析居民需求偏好,結合線上線下渠道,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背景、不同生活狀況的居民群體,提供定制化、差異化的服務方案。”四川天府新區黨工委黨群工作部社治處相關負責人談到,通過系列社區服務“微改革”,在保障基本生活服務的基礎上,不斷拓展社區服務內容,促進居民身心健康、能力提升和全民共享。

強化資源配置

“整合一切力量”放大改革效應

沿著天府大道一路往南,開始進入被植被有序覆蓋的丘陵緩坡地帶,掩映在這片盎然綠意下面的,便是佔地8000多畝麓湖公園社區。

今年5月,四川天府新區麓湖公園社區近零碳排放社區試點案例,獲選國家生態環境部2023綠色低碳典型案例。這是四川省唯一入選的社區案例,也是54個入選案例中,唯一一個以社會組織麓湖社區基金會為主體申報的入選案例。

據麓湖社區發展基金會黨支部書記楊璐介紹,社區採用了創新形成多元主體共創共建的綠色家園運營模式,通過社區基金會撬動社會資金投入近零碳社區建設,其中共建共治累計投入600萬元,設施設備、建筑節能改造等由企業投入上千萬元。

談及麓湖社區發展基金會的由來,華陽街道麓湖公園社區的黨委書記王燕感觸頗深,“麓湖公園社區規劃居住人口15萬-20萬人,湖域面積2100多畝,市政公園及配套600余畝,僅這些公共區域每年就需要投入很大一筆管理成本,如果僅依靠財政資金是完全不能覆蓋的。”王燕表示,“這就倒逼我們需要找到一條適合社區實際的高品質可持續改革發展道路,推動社區自我管理和服務、促進社區公共管理和活力、創造社區共同體,麓湖社區發展基金會也因此應運而生。”

支持社區低碳環保、議事協商、社區節日、兒童友好、社區教育、殘障融合……基金會的功能服務已逐步實現居民公共需求全方位覆蓋。據介紹,目前麓湖社區發展基金會在積極探索在地商業消費捐、居民樂捐﹔同時,通過培育、孵化、投資社區的社會企業,使社區商業收益可以回到基金會,基金會再反哺社區的長效發展,使之實現社區資源充分整合,真正做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不是被動接受服務的獲得,而是更多鄰居一起,為家園共建出錢、出心、出力、出席。是一種付出后獲得的快樂。”入駐麓湖公園社區近10年的范姐談到,通過基金會這個紐帶,將所有社區居民擰在了一起成為同生共長的社區共同體,“每個人都在不同程度付出,每個人也在相應獲得”。數據顯示,成立4年多以來,麓湖基金會總吸納社會捐贈資金3000余萬元,成功培育孵化4隻冠名專項基金、1隻社區微基金、18隻小區微基金,並孵化志願者骨干1478名,累計志願服務時長超過10萬小時。

將目光投向這座公園城市更為廣闊的社區陣地,通過不斷創新與改革,撬動、整合、利用各方資源,並發揮其最大效應正成為大家普遍做法。在煎茶溪社區,引入再生資源運營企業開設“垃圾銀行”,充分調動市民、市場的積極性,合理推動實現垃圾分類﹔在安公社區,引入專業社會服務組織,以“社區合伙人”形式成立社區海洋兒童發展中心,為社區兒童提供家門口的普惠性早期教育服務﹔在高飯店村,村集體經濟組織先后探索多家管理服務公司承接轄區土地、企業和物業管理服務,為村裡創造數百個就業崗位,每年帶來數百萬元集體分紅……通過政策引導、資源配置,四川天府新區在基層治理改革過程中,一直鼓勵基層社區與其他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和企業加強協作,整合社區內外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推動公共空間共建、公共難題共治、公共服務共享,實現社區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自治、法治、德治結合共融

推動實現共建共治共享賦能改革發展

“多虧了有社區的‘磊哥調解站’從中協調,不然這個事情不曉得要拖好久才能徹底解決。”談及社區為企業的服務工作,四川晶研地質工程勘探有限公司負責人杜金銳贊不絕口,據其介紹,其公司曾與物業中介機構因辦公場地租賃面積與金額問題發生糾紛,雙方僵持不下之際經“磊哥調解站”多次協調,成功化解矛盾糾紛。“本來當時都准備搬走了的,但社區的暖心服務還是打動了我,確實是在不遺余力幫我們解決問題。我還專門給社區送了面錦旗,感謝他們。”杜金銳談到。

杜金銳開辦企業所在的秦東社區,位於天府總部商務區核心區域,是典型的產城社區,轄區企業多、企業商事糾紛多是其顯著特點之一,為此,秦東社區因地制宜開設“磊哥調解站”,以社區黨組織為“戰斗堡壘”,充分導入所在天府中央法務區法務資源,提供法治宣傳、矛盾糾紛化解、法律援助服務、人民意見征集等多項實用功能服務。數據顯示,“磊哥調解站”成立3年以來,始終秉持公平中立原則, 成功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200多起, 其中重大糾紛10余起, 涉及金額1900余萬元,轄區企業和群眾滿意度大幅提升。

社區治理,關鍵在自治,切實發揮各類基層組織的協同共治作用。在天府新區,與“磊哥調解站”類似的,還有城南坡社區創新打造“老兵蓋碗茶”服務陣地,推動退役軍人工作多線融入社區發展,成功構建起以黨建和公益為紐帶、志願服務為支撐的社區治理新格局。“‘老兵蓋碗茶’已經為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和社區居民提供了近20萬杯免費茶水。”城南坡社區社區黨委書記吳大燚介紹,一杯蓋碗茶,成了社區與老兵的“連心茶”,匯聚起退役軍人參與基層治理的“向心力”。

近年來,四川天府新區在基層治理“微改革”中始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持續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居委會、業委會與物業企業、駐區企業、居民以及群團組織等多元主體參加基層治理的聯動工作機制,健全“微網實格”治理體系,打造街道中心、社區分中心、一般網格站、微網格點四級陣地,形成協同治理的“合力”,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解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加快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切實為國家級新區改革發展夯實基礎根基。(王波、王亦民)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