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在世界文明史與世界交通史上都是特例
——專訪秦漢史專家、蜀道研究院咨詢委員會主任王子今

人物簡介
王子今
著名秦漢史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著有《秦漢交通史稿》《史記的文化發掘》《中國女子從軍史》《中國盜墓史》《古史性別研究叢稿》《秦漢史:帝國的成立》《秦漢邊疆與民族問題》等60余部專著以及論文800余篇,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等多項學術獎勵。主編《中國蜀道》《秦直道》《秦史與秦文化研究叢書》等,學術質量備受業界稱道。2023年,王子今應邀出任蜀道研究院咨詢委員會主任。
搞學術研究不能隻埋頭在故紙堆裡,書本上的知識必須與實際調查中的發現結合起來才能有准確判斷
蜀道是歷史上連接關中盆地與成都平原,穿越秦嶺、巴山,分布於川陝之間,因交流融合而形成的一系列官驛大道和文化交流道路的統稱
正是蜀道的高效能使用,使得中國西部連通為一個實力雄厚的整體
蜀道深刻影響了古代中國的發展,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蜀道和絲綢之路有重要關聯,是絲綢之路研究不可忽視的學術主題
蜀道之上,廣元千年古城昭化處處是景,步步皆畫。“蜀道,在世界文明史與世界交通史上都是特例。”蜀道研究院咨詢委員會主任王子今這樣評價蜀道。
王子今是國內秦漢史研究專家,尤其對秦漢交通史鑽研頗深。他的《秦漢交通史稿》是國內首部全面考察秦漢交通史的學術專著,實地調查和考古文物資料以及傳世文獻結合的嚴謹研究方式,令這本專著成為學術經典。而他數十年裡孜孜不倦、觸類旁通地對秦漢區域文化、秦漢時期生態環境、秦漢時期未成年人生活等領域進行研究,均有大量研究成果出爐。
在接受四川日報全媒體“文化傳承發展百人談”大型人文融媒報道記者專訪時,王子今深刻闡釋了蜀道在中國歷史版圖上的重要地位,也為人們揭開了中國秦漢時期鮮為人知卻鮮活生動的不同側面。
從鐵路工人成為秦漢史研究大家
今年74歲的王子今經常被問為何選擇交通史這樣冷門的領域展開研究。偶爾,他會調侃回應:“或許這和當年我在鐵路上的工作經歷有一定關系,畢竟,這兩者都和交通有關。”40多年前的王子今,正是西安鐵路局寶雞鐵路分局的一名裝卸工。
王子今初中畢業后先是下鄉三年,招工回城后便先后到鐵路局當過工人和宣傳干部。恢復高考后,已過25歲的王子今原本不再想參加高考,但王子今母親堅決支持兒子參加。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他請了20多天假復習,結果一考即中,成為西北大學考古學專業的一名學生,從此與歷史文化研究結下不解之緣。
王子今將自己的主要學術研究方向放在了秦漢時期,尤其是秦漢交通史的研究上,很好地踐行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嚴謹治學方式。兩千多年前的道路現在保留幾何?1984年,王子今碩士論文選題確定為秦漢陸路運輸時,他便騎行14天對武關道進行了考察。工具是借來的28加重自行車,翻越秦嶺上山的時候隻能推著車往前,經常一走就是兩三個小時。風塵仆仆、大包小包,當他騎行到鄉村,“村裡小孩都以為是走街串鄉的小販來了!”
考察途中有苦也有樂。在縣城可以住招待所,到鄉下時就給5毛錢住農民家,洗臉要去河裡。不過,碰到有店鋪時,就可以在面條之外加個豬耳朵和二兩小酒放鬆一下……
這樣的實地考察一直貫穿王子今的學術生涯。
在考察武關道之后,他和朋友又開啟了儻駱道和子午道等線路的考察。考察秦始皇主持開通的秦直道時,他們帶著洛陽鏟等工具在荒山被牛虻包圍叮咬,還缺少吃食。而那個洛陽鏟手柄長達一米,其功能除了“用的時候組合起來”,最重要的是不用時,可以用來驅趕路上的野狗……
研究交通,為何一定要實地行走?這和王子今曾經受過考古訓練而形成的學術習慣有關。在他看來,搞學術研究不能隻埋頭在故紙堆裡,書本上的知識必須與實際調查中的發現結合起來才能有准確判斷,“如果研究古道,那它的線路怎樣分布的,一定要考察了才知道。”
幸運的是,這種實地考察收獲之豐超越想象。他從農民家裡找到了砌豬圈的漢代畫像磚﹔在陝西商洛找到了漢代的遺存,根據戰國秦漢時期帶有“武”字戳印的瓦當,確認了當時的武關位置﹔在子午道發現了一段非常漂亮的棧道。王子今還在陝西丹鳳縣古城村找到了刻有“商”字的戰國時期陶文瓦當,發表調查簡報推測此處應是商鞅的封地。此后陝西當地考古人員在此進行正式發掘,確認了推測。后來,著名學者李學勤在他的《東周與秦代文明》一書中專門提到這次調查,稱其為“有意義的調查發現”。
躬耕於秦漢交通,王子今的學術研究成果日漸豐碩。1989年,他就拿到了第一個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秦漢交通史研究。幾十年來,《中國古代交通文化》《交通與古代社會》《秦漢交通史稿》等專著陸續出爐,王子今也成為秦漢交通史研究領域的權威學者。此外,他還主編了《中國蜀道》《秦直道》《秦史與秦文化研究叢書》等,學術成果備受業界稱道。
我們究竟該如何評價秦始皇?
在對秦漢歷史的研究中,秦始皇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一直以來,秦始皇在教科書裡的形象都是殘暴不仁,然而明代學者李贄又贊他為“千古一帝”。我們究竟該如何評價秦始皇?王子今表示,秦代法律的嚴酷,司馬遷在《史記》的記載肯定是最接近真實的歷史記錄。“長平之戰可以一下坑殺趙國降卒40多萬人﹔秦末戰爭中項羽也殺掉章邯20萬人的部隊。秦王子嬰投降后,項羽依然將他殺死。在秦代,還存在著把腿砍斷、在臉上刺字、把鼻子割掉之類的殘酷刑法。”但在王子今看來,這種殘酷的殺降及刑法和時代局限有關,“哪怕劉邦推翻了秦王朝,西漢初年依然繼承了秦法,直到漢文帝時代,才廢除了刖刑等懲罰性的法律。當然,在漢代戰爭裡,也很少再見到殺降的情形。”
然而,推行了嚴苛律令並且焚書坑儒的秦始皇,王子今卻借用李贄的話表示“是聖是魔,未可輕議。”
“秦始皇的確焚書坑儒,但這個情況我們要進行客觀分析。因為秦始皇自己曾經解釋過,他燒的書是‘不中用者盡去之’,也就是說他認為自己燒的是沒有用的書。”王子今說,秦始皇焚的書是詩書百家語,“在他看來儒家學者的書是空談之書,他選擇是否焚掉的標尺是合不合用,所以醫書、農書、卜筮等書籍沒燒,其他的一律限期銷毀。這在客觀上造成了秦以后文化的斷裂,因為很多文獻被毀掉了。”焚書坑儒的始皇帝,卻又在客觀上實現了中國的統一,並且推行書同文、車同軌,改變了自春秋戰國以來諸國異制的情況。在王子今看來,這樣的功勞顯然值得肯定。“雖然現在有些人反問‘當時中國為何一定要統一?就像歐洲至今沒有統一,各國並存似乎也未嘗不可。’但統一在當時並非秦始皇的突發奇想,而是當時整個社會都人心思統,包括老子、庄子、墨子、管子等諸子百家的著作都提到一心定而天下正這類主張。所以,統一在當時是天下大勢,人們統一的意識已經非常強烈。不管秦始皇統一的直接動機是為了統治更多的人還是擴張自己的權力,他一統天下客觀上順應了當時社會文化進步的趨勢。”
王子今認為,秦始皇還是一個很勤政的皇帝,一直在辛苦地東奔西走,最后死在了出巡的路上,他還有一些非常有創造性的政治設計,比如皇帝制度、郡縣制度以及百官制度等,構成了一個非常嚴密的統治機器,對后世都有非常長久的影響。雖然劉邦最終推翻了秦,這些制度卻在漢代全都被繼承了下來。對秦始皇究竟應該怎樣評價?作為一名學者,王子今不願意簡單下定論。“不同的立場和政治覺悟,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就會出現不同的判斷。”
揭開秦漢歷史生動的側面
數十年來,王子今的研究方向逐漸擴展到秦漢區域文化、生態環境以及秦漢時期未成年人生活等多個領域,為人們了解秦漢歷史的不同側面提供了寶貴資料。
秦漢時期的交通格局對后世形成了巨大影響。“比如秦始皇修建直道,把全國的道路連接起來形成一個交通網,為帝國的正常運行和安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撐。因為如果沒有暢通的交通,中央的政令就沒辦法及時傳達、發生叛亂也不可能及時平定、地方發生災荒也影響其他地方提供救濟等。這個交通網絡,后來的王朝一直在代代繼承。”
當時的交通速度有多快?王子今表示,相關資料顯示,當時有一份從青海給皇帝的作戰報告送抵長安,皇帝和大臣商量后又送去了回復,“往返時間大約7天。”
西漢時期的生活節奏比東漢更快。王子今曾寫過一本《中國文化節奏論》,分析得出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甚至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文化節奏。“不同的時代,也有不同的節奏。西漢講究俠義、進取,講究英雄主義,所以節奏普遍較快。”
王子今介紹,漢文帝性格非常謹慎,被宣布繼承皇位時,擔心是騙他回去。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謹慎的皇帝,卻也想從“飆車”這種刺激性的運動中尋求快感。“他曾想駕車從霸陵的山坡飛馳而下,幸好身邊的人把他拉住了。那時有一種叫馳逐的賽車運動風靡民間和皇宮﹔不過到了東漢時期,這種運動就沒有了。”研究之外,王子今也為《大秦帝國》《羋月傳》《漢武大帝》等電視劇擔任了顧問工作,為這些歷史正劇盡量忠實於史實貢獻了專業力量。漢武帝時期人們的穿戴和飲食是怎樣的?在《漢武大帝》總導演胡玫的邀請下,王子今等歷史學者專門到橫店給劇組講課﹔他還作為《羋月傳》的歷史顧問,為劇本提供了大量專業意見。
如此跨界,王子今隻希望更多的作品能夠符合史實,“作為歷史學者,我們有責任進行一些知識普及性的工作。”不過,對當下影視劇中頻頻出現的與歷史不符之處,王子今卻非常能夠理解,“因為中國古代的戲曲或者小說歪曲甚至改變歷史的地方多的是,對文藝作品,公眾可以有適當的容忍度。”
對話
蜀道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舊石器時代,穿越秦嶺已有歷史先聲
記者:李白的《蜀道難》讓國人知道了蜀道這條道路,歷史上蜀道究竟是指從哪裡到哪裡的道路?
王子今:“蜀道”的歷史文化內涵十分豐厚。古來“蜀道”之稱的通行,的確與流傳廣泛的以“蜀道難”為主題的詩文作品相關。但是蜀道究竟是從哪裡到哪裡?一直以來有狹義廣義的不同說法。
廣義的蜀道,有說法是古代聯系蜀地的交通道路都可以稱為蜀道,比如自三峽溯長江而上的水道,連接西藏通西域的茶馬古道,從雲南入蜀的五尺道和在此基礎上拓展可通向南亞的西南絲綢之路以及由秦入蜀、由甘入蜀的諸多道路都是蜀道。
比如把從三峽入蜀的道路稱為蜀道,這個確實也有一定依據——我們看到南北朝時期梁簡文帝的詩文作品《蜀道難曲》:“巫山七百裡,巴水三回曲。笛聲下復高,猿啼斷還續”,的確明確提到了巫山、巴水這樣的地理標志和地理坐標。因為南朝行政中心在長江下游,南朝人所謂“蜀道”自然主要是指“巫山”“巴水”通路。
但是到了唐代,可以看到當時詩人的作品,他們所說的蜀道含義已經比較明朗——指從陝西翻越秦嶺巴山的入蜀道路。像盧照鄰的詩《大劍送別劉右史》明確提到了綿州、劍閣等地標﹔李白的《蜀道難》傳頌千古,詩裡說到了“秦塞”和“劍閣”,都明確涉及蜀道的位置和走向就是川陝道路。詩裡的“秦塞”應當理解為連通秦地的道路所經過的關塞,也可以理解為秦嶺關塞。
記者:那蜀道大概從何時開通呢?
王子今:蜀道交通線路究竟何時形成,目前還沒有充分的史料來論証。但蜀道無疑歷史非常悠久,從史前時代蜀道的萌芽,到古代蜀道諸條道路的相繼開通,再到民國時期修建川陝公路,傳統蜀道向近代交通轉變為止,蜀道可以說伴隨了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全部歷史進程。
從考古材料上可以看到,其實在舊石器時代,秦嶺南北的文化風貌已經有了一些共同點,說明當時人們穿越秦嶺的交通開拓,已經有了歷史的先聲。到了新石器時期,秦嶺南北的重要遺址已經表現出共同的文化面貌,人們已經能夠穿越秦嶺進行文化傳播。到了商周時期,蜀道已開始早期開通,周原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刻著“克蜀”的文字,這說明當時關中地區和蜀地可以通過交通條件實現戰爭史或軍事史意義上的文化聯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蜀道的建設又實現了新的歷史進步,秦人和蜀人對此均有共同的付出。《華陽國志》以及《水經注·沔水》等文獻記載的“石牛糞金”“五丁開道”傳說,從側面反映了蜀道金牛道的開拓史。也就是說,從國家層面對蜀道進行開發,從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但蜀道交流系統的設計和管理,我們今天對很多細節還不太清楚。像褒斜道這種重要的交通干線,當時車輛能不能走,這在學術界是有不同意見的。或許當時一般的行走方式可以滿足,但大規模的運輸可能還存在問題。
記者:蜀道這個交通網絡包括了哪些具體的線路,大概形成於何時?
王子今:蜀道開通有一定次序,地理上則主要包括了穿越秦嶺的故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等北邊4道以及穿越巴山的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等南邊3條道路以及其他支線。北段大致以西安、寶雞為起點到漢中,南段則從漢中開始到達成都等地。
故道又名陳倉道等,開辟遠在先秦,從陳倉(今寶雞市)沿扦水(今清姜河),經蜀道大散關上行至秦嶺,沿嘉陵江上游河谷而下至漢中。褒斜道南起漢中褒谷口,北至眉縣斜谷口,沿褒斜二水行,貫穿褒斜二谷而得名。儻駱道經周至縣西駱谷,而得名駱谷道,又因翻越秦嶺后南面出口為漢水支流儻水河谷,而稱儻駱道,是自長安西南到達漢中。子午道至遲在秦代已經存在,因其線路走向基本上呈南北方向而得名,經行路線在漢晉前后有所不同。金牛道又名石牛道,因發生在戰國中期的“石牛糞金”“五丁開道”的傳說而得名,是一條從漢中直抵成都的干線。米倉道因翻越大巴山脈的米倉山而得名,北起陝西南鄭,翻越大小巴嶺、米倉山,再分別到達成都和重慶。荔枝道因唐天寶年間,楊貴妃嗜食新鮮荔枝,唐玄宗特地修整涪陵到長安的道路,快馬傳遞荔枝而得名。其經行路線是從長安出發越巴山抵達現在的重慶涪陵。總體來說,戰國秦漢至南北朝時期是蜀道主干線路開發和拓展、形成基本格局的時期。尤其秦滅巴蜀以后,對蜀道進行過有組織的維修改造,棧道的出現,堪稱古代交通史上重要的發明創造。
蜀道深刻影響了古代中國的發展
記者:蜀道究竟怎樣深刻影響了古代中國的發展?
王子今:蜀道是世界文明史與世界交通史中的特例。與其他世界古代文明體系的主要河流大多為南北流向不同,中國的母親河黃河與長江為東西流向,而黃河流域文化區與長江流域文化區之間,在西段存在著秦嶺這一地理界隔,形成了明顯的交通障礙。所以,自遠古以來先民開拓的秦嶺道路成為上古時代交通建設的偉大成就,因為它克服了秦嶺這個交通障礙。到了戰國至秦漢時期,蜀道則實現了原來的天府之國關中平原和后來的天府成都平原之間的溝通,為秦定天下提供了保障。從秦惠文王時期佔領了巴蜀,到后來的秦並天下,蜀道起的作用非常顯著,因為這是秦人第一次實現了對一個幾十萬平方公裡的地方的大規模領土擴張,為后來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當時的秦國領土南北縱跨緯度超過12度,這是戰國七雄中其他國家無一能夠相比的。秦國對包括畜牧區、粟麥耕作區和稻米耕作區的廣大區域的綜合管理,自然可以提高秦國領導集團的執政能力,為后來統一帝國提供了預演條件,這也形成了中國西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的文化優勢和經濟強勢。一直到東漢甚至更晚時期,大批的北方移民進入江南,才使得全國經濟重心向東南方向轉移。但是從“揚一益二”的說法可以看到,即使唐宋時期,益州的歷史貢獻依然僅次於揚州。而這種影響,同樣是通過蜀道實現的。
事實上我們還可以看到,當年秦國在兼並的過程中,佔有巴蜀以后形勢大不相同,完全可以和東邊的楚進行全面抗衡。秦漢帝國的崛起直接影響了東方史的方向,也因此影響了世界史的格局。這一體現了顯著世界史意義的歷史進程,是以蜀道開通為基本條件的。秦漢帝國也是東方最強大的一個政治實體和文化存在,甚至后來對朝鮮和日本以及越南的影響都有目共睹。這些年還有學者提出,從秦開始修筑長城,導致匈奴不能南下、隻能向西發展,也間接影響了后來歐洲歷史的格局。
記者:在古代,蜀道還發揮了哪些作用?
王子今:秦漢時期“大關中”這樣一個地區形態的出現,和蜀道有密切關系。當時的“大關中”,也就是司馬遷所劃分四個基本經濟區之一的所謂“山西”的地方,成了當時東方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一情形直到王莽“分州正域”,規劃“東都”的時候才有了改變。正是蜀道的高效能使用,使得中國西部連通為一個實力雄厚的整體。甚至有一種說法——“巴、蜀亦關中地也”。秦漢“大關中”區域,是統一帝國成立的基礎。
總而言之,蜀道是歷史上連接關中盆地與成都平原,穿越秦嶺、巴山,分布於川陝之間,因交流融合而形成的一系列官驛大道和文化交流道路的統稱,是一項人類交通史上的偉大工程,深刻影響了古代中國的發展。它是中華文明歷史上一項非常重要的創造,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有重要意義。
絲綢之路史的研究不應忽略蜀道
記者:您一直強調絲綢之路史的研究不應忽略蜀道,這二者有何關聯?
王子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和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道路,它和蜀道在地理位置上有很大的距離,但是我們為何說蜀道和絲綢之路有關系呢?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的《東周與秦代文明》一書,曾把東周時期的中國分為7個文化圈,蜀道實現了其中“秦文化圈”與“巴蜀滇文化圈”直接的交通聯系,使得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與長江上游的西南地區融匯為一個文化區。
不僅如此,蜀道的進一步延伸即“西南夷”道路的開通,打開了有學者稱作“西南絲綢之路”的國際通道。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曾記載張騫出使大夏時,見到了蜀布和邛竹杖,問所從來,人家告訴他“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也就是說,有一條道路和西域聯通,可以幫助當時的蜀人把物品賣到大夏。
蜀道是溝通川陝的道路,對於當時東方帝國的形成和建設以及世界的影響,功績非常顯著。而通過它的延伸,又進一步使新的國際道路出現開通的可能。這條道路是蜀道的繼續延伸,它從成都開始向西南方向進行西南絲綢之路新的國際道路的探求。這條道路漢武帝想找但沒有成功,實際上它一直在發揮著國際交流的作用。東漢時期,古羅馬帝國的使節正是通過這條道路再經過蜀道到洛陽,拜見了東漢王朝的皇帝。
另外還有一條蜀“蒟醬”的流通線路,也就是從蜀地到今天廣東的一條水路交通線,它使得蜀地和南海絲綢之路產生了直接的聯系。通過這條線路,古代中國和東南亞甚至更遠的印度半島都有了往來。斯裡蘭卡出土過秦半兩錢,也是南海絲綢之路通行的物証。
此外,敦煌入蜀道路也可以看作西北絲綢之路的支線。敦煌馬圈灣出土的漢簡裡面有“驅驢士”“之蜀”字樣的簡文,記載了50個專門趕驢的士兵,趕了五百頭驢到成都平原,這條路就是后來人們稱為“青海道”的路。河西的驢通過這條路可以到蜀地,而居延漢簡也記載了四川廣漢出產的紡織品輸送到了河西地區。
以上種種告訴我們,蜀道和絲綢之路有重要關聯,是絲綢之路研究不可忽視的學術主題,我們也可以從這樣的視角審視蜀道對於世界文明史的重要意義。
記者:四川現在成立了蜀道研究院,系統推進蜀道的相關研究,未來這些研究工作重點可以關注哪些方向?
王子今:我們以前對中國古代交通的重視程度不夠,蜀道自有特別突出的特點,如今被重視也是理所應當。我個人以為蜀道研究應該最大限度收集蜀道的相關歷史文化信息,並進一步開拓考古學參與的調查和發掘,以獲得更多新的資料,這些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獲得與蜀道相關的更多信息。
蜀道考古建議關注驛站、關口以及重要路線。這些重要的交通節點歷史遺存非常多,古書裡面也有很多記載,比如褒城驛是唐代全國有名的驛,但是現在位置在哪,還有什麼遺存,與南北邊的線路有怎樣的聯系?就要靠考古發掘才能得到新信息。另外史料記載蜀道的關口多達七十多個,也可以通過發掘來增進對它們的認識。
記者手記
把蜀道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
李白流傳千古的詩篇《蜀道難》,讓很多國人知道了千年蜀道。不過,相比詩仙筆下蜀道的艱難崎嶇,作為秦漢交通史研究專家以及蜀道研究院聘任的咨詢委員會主任,王子今從專業的角度對蜀道價值的分析和提煉,在文化遺產保護日益受到重視,並且蜀道金牛道廣元段已納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大背景下,無疑更有重要意義。
縱觀蜀道之上,文化遺產如珍珠洒落。翠雲廊上古柏森森見証了千百年來國人對生態環境的守護﹔廣元千佛崖密如蜂巢的石窟,是古代石窟藝術的結晶﹔褒斜道上的“石門十三品”,作為漢代以來書、刻代表譽滿全國﹔“劍門天下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文學描寫,更令蜀道披上了神奇浪漫的面紗。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翠雲廊視察時,囑咐“要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對蜀道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出殷切希望。無論是通過考古調查發掘摸清蜀道文化遺產家底,還是通過研究全面揭示中國蜀道的獨特地位及其對中華文化發展的重要貢獻,展示宣傳好蜀道石刻、書法、古樹名木,都需要蜀道沿線省市形成合力、創新方式方法,如此才能擦亮蜀道文化名片,把珍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