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富順:奮力創建“四川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

近年來,自貢市富順縣聚焦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立足現有體制機制,堅持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資源順暢流動,促進城鄉雙向融合,積極探索城鄉融合發展新途徑,構建良性互促的新型城鄉融合發展格局,奮力創建“四川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
加快融合步伐 特色產業蓬勃發展
時值仲夏,在該縣童寺鎮龍貫山水稻高粱現代農業園區,雨過天晴的田野裡,綠油油的秧苗蓬勃生長,預示著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富順縣立足資源優勢和農業特色,重點突出水稻、高粱、柑桔、生豬4大主導產業,因地制宜發展蠶桑、蔬菜、黑山羊等特色產業,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現代農業裝備、現代農業烘干冷鏈物流3大先導性支撐產業建設,構建“4+N+3”農業產業發展體系,通過探索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實現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和信息化發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
截至目前,該縣已成功創建省五星級苗仙湖柑橘現代農業園區、省四星級水稻高粱現代農業園區,是全省為數不多的“一區縣兩省級園區”的區縣。
與此同時,富順縣發揮“農文旅”優勢資源,圍繞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鄉村旅游、農耕文化體驗等主題,打造一批以萬象田園、福農橘園為代表的田園綜合體,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提供了重要平台載體。圍繞馬安小鎮、青山嶺等打卡地推出3條精品旅游路線,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全縣第三產業每年帶動約3000~3500人就業,農商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成效明顯。
協調城鄉發展 改革舉措縱深推進
該縣古佛鎮“中鐵金倉”現代農業產業園積極推進農村土地產權改革,規范引導承包地流轉,通過探索“承包權不動、經營權連片”等方式,結合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推進“小田變大田”改革試點,劃定自種區和集中流轉區,解決承包地碎片化問題,助力社會資本參與鄉村發展。
該鎮的改革舉措只是全縣深化城鄉融合發展改革的一個縮影。
富順縣積極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調整改革,推動合並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集體收益分配權,實行“一本賬”股權靜態管理,確保成員同等享受集體經濟收益分配﹔同時,多渠道盤活閑置資源,完善“縣鄉村”三級協同管理工作體系,依托增減挂鉤項目等有效盤活閑置宅基地,探索建立農村土地承包權有償退出機制,農村宅基地管理規范有序。2020年至今,全縣共審批宅基地8570宗,面積1789.4畝,依托增減挂鉤項目盤活宅基地取得節余挂鉤周轉指標5096.56畝,預留指標1255.76畝。此外,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出台相關文件,全面放開城鎮落戶限制,分類依法保障轉戶進城人員農村權益和城鎮居民待遇,讓持居住証人員平等享受居住地城鎮基本公共服務。
據了解,截至目前,全縣實現1.2萬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近3年財政投入教育的一般公共預算撥款縣城學校達17.23億元、佔總投入47.26%,農村學校19.23億元、佔總投入52.74%,農村教育一般公共預算投入高於城市教育一般公共預算投入,城鄉教育一般公共預算投入比例逐步縮小。此外,城鄉居民醫療保障水平相當,農村戶籍人口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與城鎮居民享受同等待遇。2022年,富順獲評全省農村改革先進縣。
夯實基礎設施 城鎮體系日益健全
如今的富順,城市鄉村交通網絡似蛛網密布、四通八達,為城鄉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該縣兜山鎮在百裡沖建成農業產業化基地4000畝,每年產值突破億元、土地流轉資金達300萬元,提供就業1.5萬余人次。“我們現在有這樣的發展成效,前提是解決了道路交通瓶頸。”該鎮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富順縣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打通城鄉融合發展壁壘的重要途徑。目前,全縣農村公路總裡程達到3058.9公裡,其中縣道463.5公裡、鄉道696.6公裡、村道1898.8公裡﹔同步組建專業化隊伍,實現縣鄉道路養護全覆蓋,農村公路列養率達到100%,進一步鞏固了“四好農村公路”省級示范縣成果。
同時,該縣在全省率先開展5G應用示范縣建設,建成5G基站169個。推進農村人居環境、城市“消危打違治臟”等專項行動,風貌塑造6000戶,拆除違建48萬平方米,新增停車位3.1萬個,改造縣城冬瓜山等農貿市場18個,城鄉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目前,全縣鄉鎮污水處理廠(站)配套管網約220千米,處理率提高到85.5%,污水處理廠(站)水質達標率達到100%,解決鄉鎮常住人口約13萬人的生活污水排放問題,實現年減排污染物約1000噸。2022年,富順遴選為全省鄉村水務試點縣。
此外,在富順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和鄉鎮級片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中,銜接好城鎮與農村規劃和發展空間,科學合理分析和布局城鎮建設和鄉村地區產業、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縣域片區劃分重新構建了縣域鎮村體系規劃,形成1個縣域中心、3個片區中心鎮、14個一般鄉鎮的建設空間,鎮、村規劃進一步完善。
保障農民收入 增收渠道持續拓展
加快城鄉融合發展,群眾收入是關鍵。
該縣騎龍鎮提出建設“特色產業示范鎮、集體經濟強鎮”目標,大力實施“一村一品”集體經濟發展戰略,建成現代化柑橘園896畝、藤椒產業園300畝、蠶桑養殖基地1個,特色產業體系初具規模,全鎮集體經濟年收入401萬元,群眾收入也顯著增加。
近年來,富順縣大力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將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三級“書記工程”,出台《關於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富順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與財務管理辦法》和配套實施細則,推行“整鎮推進”“飛地興業”8種集體經濟發展模式,2023年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9373.66萬元、村均46.17萬元。富順村集體經濟發展“1348”工作經驗多次在全省交流並推廣。
在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方面,實施家庭農場培育工程和示范創建行動,深化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爭創全省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重點縣。大力發展以生產托管為主的單環節、多環節、全環節農業生產托管社會化服務。截至目前,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42個、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42個(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個)、示范專業合作社60個(國家級3個、省級13個、市級27個、縣級17個)、示范家庭農場422個(省級29個、市級114個、縣級279個)。
在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方面,完善農業產業化帶農惠農機制,支持龍頭企業通過訂單收購、保底分紅、二次返利村企對接等多種形式帶動小農戶共同生產。鼓勵和支持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統一生產、統一營銷、信息互通、技術共享、品牌共創、融資擔保等方式,與小農戶形成穩定利益共同體。
強化黨建引領 治理體系更加完善
干淨整潔的大街小巷、煥然一新的老舊小區、提質升級的農貿市場、欣欣向榮的商業景象……作為富順縣城主城區的富世街道緊緊圍繞“黨建引領推進融合發展”工作思路,全力打造縣域基層治理樣板,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在城市地區,富順縣突出強黨建、重服務、優治理,著力構建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的治理構架,構建起“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四級治理體系,推動城市社區形成與鄰為善的“半熟人社會”,以紅色物業為抓手,探索構建“四圈”(建強紅色組織“朋友圈”、營造紅色管家“同心圈”、拓展紅色服務“生活圈”、豐富紅色文化“活動圈”)相融的治理格局,著力破解小區治理難題,提升居民幸福感。
在鄉村地區,持續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立足鄉村地廣人稀、大雜居小聚居,人際關系往來密切的“熟人社會”實際,以黨建為引領、以鄉情為紐帶、以自治為基礎,創新“鄉情小院”治理模式,細化鄉村基層治理網格,構建起“鎮-村-組-院”四級網格治理體系,劃小基層治理單元,暢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支持開展鄉村文化振興樣板村鎮建設工作,充分發揮群眾參與治理主體作用、鄉賢示范帶動作用,切實增強鄉村現代化治理能力,農村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有效提升。
“我們村發展變化很大,經濟收入、道路交通、環境衛生、鄰裡關系都很好!”談起現在的生活,童寺鎮東禪村的村民非常滿意。該村突出自治優勢、德治示范和法治約束,創建成為省衛生村、市基層黨建示范點、縣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先進村,目前正在爭創市級和美鄉村示范村。
近年來,富順縣城鄉治理成效顯著,基層微治理經驗入選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黨的建設制度“微改革”十大典型案例。(許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