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顧工作和育兒——
“媽媽崗”,媽媽喜歡

“媽媽崗”,顧名思義,是一種專為母親群體開設的崗位,由政府鼓勵引導、企業等用工主體開發設置,主要用於吸納法定勞動年齡內對12周歲以下兒童負有撫養義務的婦女就業。由於“媽媽崗”工作時間靈活、管理模式彈性,方便兼顧工作和育兒,吸引了不少寶媽的目光。
“媽媽崗”如何興起,對年輕媽媽群體有何意義,如何進行推廣?記者就此進行採訪。
上班帶娃兩不誤
“寶寶,吃完早飯,我們出門去上學啦。”早上7點半,家住江西省宜春市靖安縣的皮蓉潔收拾妥當,帶著4歲的孩子出了家門。10分鐘的電動車程,皮蓉潔將孩子交給幼兒園老師、揮手告別后,又騎上電動車,不一會兒便來到了幼兒園附近的一家LED組裝廠。進入工區,換工服打卡,皮蓉潔坐在了公司專門設立的“媽媽崗”生產線前,開始了一天的工作。這時,時針指向8點整。
“比起別的生產線,‘媽媽崗’生產線的上班時間從早上7點半推遲到8點,下班時間可按照自己的需求,在5點到6點期間靈活選擇。”皮蓉潔對記者說,“媽媽崗”生產線彈性的工作制度,讓她能夠安頓好孩子的上下學等事宜,實現“上班帶娃兩不誤”。
“我們是一家勞動密集型企業,生產線上常年需要大量的操作工人。”皮蓉潔所在工廠的負責人黃先生介紹,“媽媽崗”能夠實現一舉兩得。
一方面是寶媽們有工作的意願,另一方面則是企業有用人的需求。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黃先生按照產品生產流水線的工序特點,篩選出了幾條適宜“媽媽崗”的產線,目前已吸納幾十位寶媽上崗。“不僅及時補充了工人,還幫助本地寶媽們有了穩定收入,企業與女性職工共同成長。”黃先生說。
記者在採訪時還了解到,除彈性工作時長之外,一些地方還通過允許帶娃上班、工作時間靈活、開設社區附近的“媽媽工作坊”等方式,優化“媽媽崗”工作環境和模式,更好幫助年輕媽媽們。“‘媽媽崗’作為一種兼顧家庭和工作的新就業形態,可以幫助媽媽群體更好地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的關系,不僅能解決部分女性的就業問題,還能為企業和社會帶來更廣泛的正面影響。”福建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張莉分析。
與此同時,直播帶貨、電商助農等新業態的發展,為靈活就業的“媽媽崗”帶來了更多選擇。以運營、直播、客服等崗位為例,“媽媽崗”不需要坐班,可以居家辦公,滿足了一些年輕媽媽的需求。
來自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的任芳芳是居家“媽媽崗”的受益者。任芳芳作為一位單親媽媽,家中還有生病的老人需要照顧。
一次偶然機會,任芳芳了解到當地有電商直播公司正在招聘“媽媽崗”客服,能夠居家辦公,便趕忙報名應聘。經過與企業面談和為期一周的電商培訓,任芳芳成為居家“媽媽客服團”的一員,主要負責公司母嬰用品的客服咨詢和售后溝通工作。如今,她摸索出了一套電商客服訣竅,在工作中如魚得水,自己也有了更多時間來照顧老人與小孩,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
“全職媽媽”再就業
3年前,處於哺乳期的丁文亭為了更好地照顧剛出生的寶寶,辭去了上海某外企人力資源經理的工作,成為全職媽媽。去年年底,她決定重返職場。“我希望能回到工作中,繼續發光發熱。”丁文亭對記者說。
2023年9月—11月,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對北上廣深4個一線城市40歲以下全職媽媽群體狀況進行調研發現,82.7%的全職媽媽有再就業打算,其中38.4%的人希望進入正規單位或全職就業,48.3%希望能夠兼職、靈活就業。
“做了幾年全職媽媽,想要重回職場,發現合適的崗位太少了……”由於長時間脫離勞動力市場,知識技能與日新月異的職場脫節,35歲以上全職媽媽再就業的機會相對不多。“我需要完成與職場長時間脫軌后的‘再適應’,還希望找到的工作能夠滿足育兒需求,有足夠靈活的個人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丁文亭說。
如何為女性生育后的職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2022年,國家衛健委等17部門出台《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強調“切實維護勞動就業合法權益。推動完善促進婦女就業的制度機制,加強對女性勞動者特別是生育再就業女性相關職業技能培訓”。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職媽媽再就業問題”引起代表委員們的關注。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婦聯原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吳海鷹認為,在三孩生育政策背景下,支持全職媽媽再就業對消除生育顧慮、提高生育意願、釋放全職媽媽人力資源潛力具有重要意義。
“媽媽崗”的出現,一定程度能幫助全職媽媽擺脫再就業難的困境。吳海鷹建議,用人單位可結合實際,科學確定“媽媽崗”工作量和強度,還可通過在社區公益項目中設立媽媽崗,購買公共就業服務項目等方式,更好地為全職媽媽服務。
今年3月,丁文亭在社區工作人員的介紹下,加入了所在街道的“媽媽就業咨詢公益團”。憑借自己多年的人力資源經驗,丁文亭主要負責幫助其他希望重返職場的全職媽媽進行靈活就業咨詢和面試培訓,並和相關企業對接,開發更多屬於媽媽群體的崗位。“‘媽媽崗’的出現,為全職媽媽一族再就業提供了新路徑。”丁文亭滿意地說,“現在的工作時間自由,方便我陪伴孩子的同時,也讓我更好實現個人價值。”
促進良性發展
隨著“媽媽崗”在全國多地的廣泛推廣,部分與之相關的問題也日益顯現。記者調查發現,“媽媽崗”雖然市場需求旺盛、崗位日益增多,但多以技術含量相對不高的勞動密集型崗位為主,缺乏晉升通道,職業發展路徑不明朗。同時,“媽媽崗”多為合同制或者臨時用工,崗位選擇較為有限,媽媽群體的合法權益難以完全得到維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媽媽崗”的吸引力。
如何促進“媽媽崗”良性發展,為女性職業發展賦能?
有關部門需要加強政策引導。廣東是國內較早探索“媽媽崗”就業發展新模式的省份之一,近年通過多項措施為“媽媽崗”擴容提質。2022年,中山市出台《關於大力推行“媽媽崗”就業新模式的若干措施》,支持鼓勵包括零售業、銀行保險、新業態平台等用人單位專門設立“媽媽崗”,同時引導大中型企業拿出部分專業技術和管理崗位用於“媽媽崗”設置。去年,廣東省人社廳發布《關於推行“媽媽崗”就業模式促進婦女就業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就“開發‘媽媽崗’崗位”“加強‘媽媽崗’就業服務”和“培育‘媽媽崗’就業示范單位”等方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鼓勵規上限上企業設立“媽媽崗”,用人單位建立“婦女之家”,並支持為育兒婦女、“媽媽崗”員工提供多樣性及實用性強的就業創業技能培訓,促進訓用供需匹配。
張莉建議,“媽媽崗”員工與雇主簽訂正規勞動合同,須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包括工作內容、工作時間、工資待遇、社會保險等關鍵條款。同時,婦聯等單位要加強與“媽媽崗”員工的聯系,維護她們的合法權益,傾聽用人單位的訴求,建立健全勞動糾紛調解機制,共同呵護“媽媽崗”這一新生事物健康發展。
“媽媽崗”不單是提供一份工作而已,還應該是連接媽媽群體走向社會、提升自信的橋梁。需要健全完善普惠托育服務,讓媽媽們無后顧之憂,能在崗位上大干一場,綻放自身人生價值。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舸認為,女性平衡職業發展和育兒責任,政府要大力發展公共托育服務體系,進一步分擔家庭的撫育照顧責任。吳海鷹建議,應進一步健全3歲以下嬰幼兒托育服務,縮短全職媽媽脫崗、離職時間,為其盡快進入勞動力市場提供支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