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基層聯播

瀘州瀘縣:用綠色點亮農業版本2.0

2024年05月30日10:23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天光微亮,一隻隻活力四射的“胖財神”,快樂地在圈裡進食。它們,是龐家虎家庭農場今年即將出欄的第一批生豬。

“我們每年喂養生豬2批,每5個半月就要交付1次。每隻生豬按照體重達到250斤且健康無疾病的標准,才能交給對方公司。”家庭農場負責人龐家虎介紹,現在豬舍內4000多頭生豬長得白白胖胖、膘肥體健,已經達到了可以交付的條件。

據了解,當生豬達到交付條件后,瀘縣巨星農牧有限公司會按照寄養合同前來驗收,之后會將下一批需要養殖的豬苗送到該家庭農場飼養。龐家虎是福集鎮趙岩村遠近聞名的生豬養殖大戶,名下有3家養殖場,年出欄生豬共計3萬多頭。就龐家虎家庭農場計算,年產值在600萬至700萬元。

高產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每年產生的大量糞污也讓龐家虎開辟了致富新思路。

“以前豬圈是實心地面,豬的糞污靠人工處理。豬舍的清潔和防疫工作難度大,需要多派人手。”為了降本增效,龐家虎主動外出學習,在外地種植果樹的經驗中找到了糞污利用綠色循環種養的靈感。

他為養豬場引進了干濕分離設備,搭建好雙層豬圈,從修建開始就對糞污進行分類處理。干糞污經過發酵處理后打成粉末,由周圍村民自行拉回去肥土﹔液體糞污則進入沼氣池和暴氧池處理后成為有機肥料,通過提前鋪設好的管道,輸送到有需要的田地裡。

“這片田裡的車前草至少有50厘米,長得特別茂盛,就是用干糞來施肥的,再長一段時間就可以收割了。”趙岩村村支書許世平說。

趙岩村、小馬灘村的村民每過一段時間就去龐家虎的養豬場拉干糞來肥土,每畝地每年可減少700-800元的化肥使用。

液體有機肥的利用,則是通過直徑30公分的黑色塑料管道實現。管道總長度在15千米至16千米,途經不少農田。地裡的庄稼長勢喜人,跟液體有機肥的灌溉有關系。

走進一片藕塘,微風吹過,碧綠的蓮葉隨風擺動。藕塘的盡頭有一個閥門,液體有機肥可以通過閥門流向塘內,為蓮藕生長帶來所需營養。

“目前,我們種了蓮藕800多畝,每畝年產量3000多斤,按照批發價每斤1.5元計算,每畝藕池有4500元的價值。”龐家虎自豪地說,“以前沒用有機肥種植的藕,體型和產量上會受到影響,每畝產量會減少1000多斤。”今年,龐家虎種植的蓮藕產值預計在360萬元左右。

除了種植蓮藕,龐家虎還用有機肥灌溉牧草——甜象草。種植的甜象草有2米多高,通過工人收割、打碎、發酵處理后,將作為飼料售賣。

“目前我們的牧草有1000多畝,每畝產量20噸,每噸售價500元。成品牧草都是附近的牛、羊、鵝、魚養殖場來購買,一年可以賣約1000萬元。”龐家虎說,目前牧草市場價每噸為650-700元,他想將綠色循環種養模式持續發展下去。

“管網建成投入使用后,養豬成本降低了,收入也增加了。”龐家虎感嘆,打造液體有機肥灌溉網絡離不開瀘縣的支持,“政府在建設之初補助項目50多萬元。”

在瀘縣,像龐家虎家庭農場一樣,圍繞“胖財神”進行綠色循環種養且經濟效益可觀的生豬養殖場還有很多。

為實現從農業大縣到農業強縣的轉變,瀘縣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務實的作風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理念,通過規模化、集約化、標准化3個工作方向,積極推動生豬養殖產業轉型升級。目前,瀘縣有116個生豬養殖場,規模化養殖佔比為52%左右﹔規模以下的散養戶,也按照“三頭豬一畝地”的糞污消納用地比例進行配置。通過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瀘縣規模化養殖場糞污利用資源率可達到100%。

“我們借助新興產業的科技力量,做到生豬養殖產業飼喂、溫控、可視化監控等全自動化,做好疫情防控和人力優化配置。同時,‘抓大不放小’,一方面增加招引力度,引進國內知名企業培育生豬自繁自養項目,另一方對縣內現有生豬項目進行升級改造。在打造整體產業鏈時,做到降本增效、增加含‘新’量。”瀘縣農業農村局畜牧與獸醫獸藥股股長羅銀說。(郭鬆平)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