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四川博物院 把博物館變成一所“大學校”

2024年05月17日08:28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四川博物院 把博物館變成一所“大學校”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強調文化機構在提供全面教育體驗方面的關鍵作用。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一座博物館堪稱一所“大學校”。為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四川博物院通過持續開展具有資源特色的品牌教育活動,積極培育文明新風尚﹔不斷深化館校合作機制,開發博物館教育課程、推介研學精品線路,打造青少年教育“第二課堂”……四川博物院這所“大學校”,肩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職責使命,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貢獻力量。

學術研究為基

打造展示巴蜀文化的重要窗口

四川博物院現有院藏文物近36萬件,類型、年代體系完備,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它們是巴蜀文化的縮影,也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動表達。

“從五千多年前的大溪玉面、兩千多年前的西周蟠龍蓋獸面紋銅罍,再到近現代的張大千畫作,四川博物院收藏的文物勾勒出中華文明的綿延不絕﹔戰國蜻蜓眼式玻璃珠,見証了中華文明的包容和創新……”四川博物院黨委書記向和頻介紹,正是因為博物館承載的是歷史記憶,傳承的是綿長文脈,所以需要不斷創新創造,生動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豐厚滋養。

創新方式方法以文化人,四川博物院一直在行動。

推出遠古四川、古代四川等通史展,以豐富的文物串起四川歷史脈絡。萬佛寺南朝造像、歷代書畫作品等一展四川歷史文化的多姿多彩。這些文物是歷史遺珍,更是立體鮮活的歷史教科書。

讓學術研究成為推動發展的動力之一。我國擁有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文物蘊涵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為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提供了寶貴資源。針對文物價值認知、展示傳播的迫切需求,四川博物院持續深化基礎性研究,讓文物活起來。

基於學術研究成果,四川博物院自主策劃了“山高水闊 長流天際——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特展”“高山仰止 回望東坡——蘇軾主題展”等特展,為觀眾提供深入了解長江流域青銅文明以及東坡文化的窗口﹔學術科研能力還在不斷轉化,四川博物院出版的《被收藏的文明——古蜀之光》等出版物受到好評,成為博物院教育的又一延伸﹔以館藏文物為基礎開發的宴樂攻戰紋銅壺項鏈等7項文創產品獲得國家專利授權,讓觀眾把博物館帶回家。

深化館校合作

形成教育新合力

2023年12月,“家-校-館”協同育人聯盟在成都成立。該聯盟旨在實現家庭、學校和博物館協同育人機制,形成教育新合力。四川博物院作為聯盟發起單位之一,未來將為社會提供更加豐富的博物館學習機會。

作為四川文博界的龍頭大館,四川博物院一直把教育職能放在重要位置,構建起“全齡段、全區域、全人群”的博物館教育體系和格局。早在2015年,四川博物院就發起成立四川省博物館教育研究所,致力於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研究與課程開發,這一舉措開創了全國文教合作的新模式。

針對青少年教育,四川博物院構建了線上、線下雙向互動的博物館教育課程體系,課程包含歷史人文類、藝術美育類等,開發課程及活動近200項,年均教學超過1000課時,教學場景覆蓋學校、歷史文化勝地以及全國各類博物館。“如今,四川博物院的課程在學校、青少年觀眾群體中擁有較高口碑和品牌認知度。”四川博物院副院長鐘玲介紹。

既有線下體驗,也有線上課程。基於“互聯網+教育”模式,四川博物院率先構建了博物館線上互動學習平台,引導青少年開啟全新的博物館研學之旅。此外,還不斷通過線上直播、文博視頻、動畫、微課等多種數字化教育內容,為廣大青少年,特別是偏遠地區的孩子提供豐富的博物館教育資源。

2017年,“四川省文博教育聯盟學校”成立,推出文博教育培訓、館校合作推介、賽課等活動,其中,推動全省各類博物館數字資源接入全省乃至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的舉措受到好評。目前,全省已有68所文博教育聯盟學校資源與當地文博資源融合對接,促進市州博物館與當地學校開展“博物館課程進校園”等長效化的博物館教育合作。

截至目前,四川博物院相繼發起並推動成立了“四川省文博教育聯盟學校”“四川省文博研學聯盟”“全國家校館教育聯盟”“四川博物院教師沙龍”等多個平台,並以此為契機不斷創新和探索“文教合作”新機制。“全國家校館教育聯盟”的成立,將推動形成產、學、研全路徑的文博教育與學校教育融合發展態勢。

打造教育品牌

為全國博物館教育貢獻四川方案

回顧四川博物院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博物院在充分挖掘四川文物、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不斷打造博物院教育品牌,為全國博物館教育貢獻四川方案。“小小講解員”“美美與共二十四節氣”“小小國寶守護人”“一字一課”等社教活動現已成為知名品牌,實現周末、節假日、寒暑假課程和活動的全覆蓋、線下線上博物館社教活動的廣覆蓋。

據介紹,“小小國寶守護人”系列研學課程為期5天,學員選好想要守護的一件國寶,每天走訪不同的博物館,在博物館內學習文博知識,並進行“小小國寶守護人”特訓及個性化輔導,再結合主題文物開展實踐探索。能親自參與守護國寶,這吸引了眾多小朋友的關注。目前,該課程已培訓近兩百名“小小國寶守護人”。

“一字一課”以提高國學素養為目標,“漢字裡的神奇動物”“漢字裡的精雕細作”“漢字裡的刀光劍影”“漢字裡的星漢燦爛”等課程從解讀一個字,到賞析一件文物﹔從賞析一件文物,到了解一段歷史……將抽象晦澀的經史子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給青少年。

為了讓孩子們從了解文物開始了解家鄉歷史、熱愛家鄉,四川博物院還研發了“古蜀之光駐校課”,以四川歷史為脈絡,挑選具有代表性的年代和相關文物,並將成都及周邊的遺址和博物館進行串聯整合,讓孩子們從生動的文物中了解四川歷史,學會從多角度看待歷史的變遷。

不僅聯動省內博物館展開社教,四川博物院還整合利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文物資源、文旅資源策劃推出研學項目,加深中小學生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認識。未來,這些定制研學旅游項目還將從中小學生拓展到成年人。

不僅將觀眾請進博物館,還把博物館送到有需要的地方。四川博物院“大篷車”流動博物館自2008年在國內首創之后,已巡展123站,行程20余萬公裡,惠及150余萬觀眾,為推動文博事業繁榮發展作出了貢獻。

近日,四川博物院入選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名單。未來,四川博物院還將繼續扛牢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的職責使命,在博物館展陳、社教、研究等領域繼續開拓創新,為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力感召力,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作出應有的貢獻。(長風)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