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市羅江區白馬關鎮鳳雛村:打造古蜀道上的三國文化名村

龐統祠全貌。 王攀 攝
從德陽市中心驅車向羅江區方向行駛不到半小時,便可到達白馬關鎮鳳雛村。登上高處遠眺,青山如黛、連綿起伏。
鳳雛村位於白馬關鎮西北部,東漢末年,軍事家龐統(號鳳雛)隨劉備奪取益州,在攻打雒城(今廣漢市)時,中流矢身亡,劉備建祠祭祀,村落因此而得名。因村內三國文化底蘊深厚,各種民俗文化活動多姿多彩。2016年,白馬村(今鳳雛村)入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2023年,鳳雛村被列入四川傳統村落名錄。
一關一道一祠墓裡感受三國文化
鳳雛村因三國文化而聞名,最知名的便是位於村內的一關、一道、一祠墓。
白馬關不僅是歷史上著名的古戰場、蜀漢政權興亡佐証地,更是漢靖侯龐統祠墓的所在地。龐統祠墓坐落於白馬雄關之巔,掩映在森森翠柏之中。龐統祠墓外的金牛古道兩側,用石塊壘起的護坎年代久遠,古道兩旁殘牆內部分漢磚已超過1900年的歷史。
“這是西漢的磚。”指著一塊覆蓋著苔蘚但依稀可以辨認花紋的石磚,龐統祠博物館解說員高洵介紹,龐統祠內存放著清代至今的各類匾聯、碑刻、字畫等大量文物史料,特別是祠內兩棵樹齡超過1800年的柏樹吸引著諸多游客打卡。
“這兩棵柏樹,傳說是張飛為悼念龐統所種,故名張飛柏,因其一樹干似龍、一樹冠像鳳,又稱龍鳳柏。”高洵介紹,作為鳳雛村的一張文化名片,當地將把文物保護、史料整理、古樹保護等作為傳承研究三國文化的重要手段,並積極探索數字化展覽等新方式,吸引更多游客來鳳雛村感受三國文化。
“鳳雛村是三國文化遺址遺跡的重要聚集村落,以此為核心,我們也積極參與全國各地舉行的三國文化學術研討會,並組織專家學者前來進行實地研究和文化論証。”德陽市羅江區文廣旅局(文物局)黨組成員、區博物館館長李剛介紹,在深挖三國文化的過程中,當地逐漸有了在每年農歷正月二十六龐統誕辰日舉辦廟會的傳統。2023年,龐統祠廟會這一傳統民俗,被省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軟硬兼施”提升村落氣質
從白馬關關門沿環線行走,經過的第一個景點便是鳳雛村知名的倒灣古鎮。這裡也是傳統村落在保護優先與創新活化之間尋求平衡的一個縮影。
記者了解到,鳳雛村以前叫白馬村,后白馬關鎮將白馬村、七裡村、鳳鳴村撤並成立了鳳雛村。
規模擴大,產業如何振興?“我們首先從打造聚落開始,聚散為整,形成一個個獨特的民宿聚居點。”羅江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村鎮建設服務中心村鎮股副股長王琢璞介紹,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后重建的過程中,鳳雛村按“因景建點、建點成景”的思路,將新村聚居點打造成特色景點,先后建設了倒灣古鎮、五丁谷、五美寨3個聚落。
以倒灣古鎮為例,古鎮內部以迷宮式徽派布局落成。區域道路寬6米到8米,建設布局有一字型、L型、H型、T型、四合院等多種形式。村落內基礎設施完善、道路寬敞、植被豐富、自然景觀良好,有成片的貴妃棗林、荷花池等。“特色的田園休閑風格、完善的配套,每年這裡都會吸引大量游客。”王琢璞說。
此外,鳳雛村還收集梳理村民的意見,提出村民間的“管理公約”,將傳統村落村容村貌、環衛綠化等保護內容寫入村規民約中,讓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意義深入人心。
硬環境在提升,軟環境也不能落后。“除了三國文化外,我們正在編纂村志,留住屬於自己的鄉愁。”在鳳雛村村委會,75歲的村民尹顯聰小心翼翼從懷裡拿出一本裝訂好的文稿。幾經涂改的稿紙略帶卷邊,紙上內容一筆一畫全部手寫,首頁的目錄上,從村情概況到民風民俗,從大事記略到土特產名錄,結構清晰、內容翔實。
“加上我,一共4個人進行編纂工作,平均年齡70多歲。”尹顯聰告訴記者,自己是鳳雛村的老人,所以在村志編纂上有一定優勢,但困難也很多。“很多史料無從考據,我們就隻有通過走村入戶、檔案對比,核實資料的真實性,確保觀點正確、資料翔實、校核准確。”目前,村志的編纂已完成5萬余字,預計在2025年底之前全部完成。(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曹凘源 陳麗霏 德陽觀察 王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