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姚奠中先生怎樣堅守中國學術傳統路徑?
姚奠中師從中國著名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是當代少見的博學鴻儒。作為國學家、教育家,姚奠中一生堅守中國學術的傳統路徑,為當代學術界構建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根脈的學術話語體系,作出了難得的貢獻。姚奠中的治學精神和堅持的治學傳統是什麼?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專訪山西大學文學院兼國學研究院原院長劉毓慶予以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姚奠中先生的國學教育、治學之道、書法造詣一直堅守中國學術的傳統路徑。請問什麼是中國學術的傳統路徑?姚奠中的治學精神和堅持的治學傳統又是什麼?
劉毓慶:姚奠中先生始終堅守中國學術傳統的方向,篤志進德修業,由此而成就了他的風范人格、博學宏才與百歲之軀。吳相洲曾評價說:“姚奠中先生是中國學術正脈的守護者。”我認為這個評價十分精准。所謂中國學術正脈,就是未被西方觀念和概念所“規范”的中國傳統學術。在對中國學術的堅守中,姚先生成就了百年輝映人生。
姚奠中先生堅持“以小學為基礎,文史哲不分”的治學傳統。他認為,當下分科的學術格局,雖然有利於具體問題的深入,但並不利於問題的根本性解決。面對具體問題時,“具體分析”固然重要,但更應注意“整體把握”。要整體把握,就必須有廣闊的學術視野,拆除學科之間的藩籬。
姚先生指導學生時,強調從小學入手,由小學入經學,通文史,而后歸於諸子。他認為,隻要把基礎打扎實,就可以要文得文,要史得史。但這需要有大量的知識儲備。姚先生也深明打好“國學”根基之艱難,因此根據不同情況,對學生因材施教。
中新社記者: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一些人一味以西方人的概念“規范”中國人的行為。姚奠中先生對此持何態度?在此背景下,如何開展學術研究?
劉毓慶:百年來,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中國學術由以札記、評點、注釋、考辨為主要形式的研究格局,變為縱橫馳騁的論說、演繹。由對精神內核的把握與探求,變為對問題的學科歸類與系統研究。雖說成果累累,前所未有,然而某些學術也由此改變了原初的方向,走向了以著述為能事的技術性競爭﹔一味用西方概念“規范”中國學術成為普遍法則,中國文化的精魂面臨流失的危險。
姚奠中先生堅持秉本執要,反對一味以西方概念“規范”中國學術。一些人囫圇吞棗把西方的概念拿來,以西方哲學的概念和理論模式,生搬硬套中國哲學。對此,姚先生在20世紀40年代所撰寫的《論治諸子》中就開始了批評。他說,像他們這樣做學問,把中國的學術按西方概念來劃分,把要害的東西都丟掉了。
姚先生始終堅持用傳統方法研究傳統學術,對西方的研究方式與概念、理論模式隻用作參考,而不為其左右。對問題不是從理論或概念出發,而是始終面對事物本真。不做長篇大論,而是短小精悍,直奔主題,一針見血。不求建構什麼大的理論和體系,而是重在解決閱讀中存在的問題,辨明是非,求文本之意義,以獲得問題的澄明。如他的《論治諸子》《〈庄子〉內篇間繹》《〈禮運〉大同辨》《書注與論書法》諸文及讀書札記,無一空論,無一不是為解決讀者困惑而發,實踐的意義非常突出。
中國傳統學術是在不斷汲取新的文化營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中華民族積累了五千年的智慧之果。這種文化有一種博大的胸懷和氣概,追求的是萬世太平,而不是眼下利益。這種文化蘊含的智慧和價值,如果一味用西方觀念和概念來分析它,歸納它,它的精髓便會喪失。
中新社記者:姚奠中先生的治學之道,為當代學術界,構建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根脈的學術話語體系,作出了哪些貢獻?
劉毓慶:“堅守傳統學術路徑”是治學的方法,而“回真向俗”則是治學的方向、路線選擇。姚先生曾書錄章太炎先生《菿漢微言》中“自揣平生學術,始則轉俗成真,終乃回真向俗……”一節,懸於書屋,這反映了他對太炎先生的懷念,同時也表達著他的學術思想與志趣。對太炎先生提出的“回真向俗”,學人有不同理解。而姚先生的“回真向俗”,則切實地表現在他“以博學為知,以用世為歸”的追求中。“真”是對知識的追求,對學術問題的研究,“博學”即體現著對“真”的把握。“俗”則是對現實的關注,對當下問題的思考,“用世”即要將知識、學問變成一種眼光和智慧,來分析處理現實中遇到的難題。這就是“回真向俗”。
“回真向俗”的學術路線選擇,是一個學者社會責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體現。姚先生以解決眼下所需要的問題為要。他覺得自己是教書的,首先需要研究和解決的應該是教學問題。因而為了教學之需,他編寫了《中國文學史》《中國哲學史》《中國史略》《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等講義,還多次應中學教師之需作中學語文教學的約題講座。
姚先生的學術思想與實踐表明,堅守中國傳統學術正脈,有利於把握和領悟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並在這種精神的驅動下,確立人文學者的社會角色,投身於現實“化民易俗”的實踐中。姚先生堅守中華學術正脈的治學實踐,深具現實與時代意義。(完)
受訪者簡介:
劉毓慶,教授,山西大學文學院兼國學研究院原院長,中國詩經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史研究,著有《從經學到文學》《從文學到經學》《圖騰神話與中國傳統人生》等三十余種,在《文藝研究》《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文章百余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