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典贊·2023科普中國特別報道

2024年04月18日08:0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4月14日,“典贊·科普中國”特別節目《為民·創新·啟迪——科普中國在行動》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綜合頻道播出。特別節目由中國科協、科技部、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攝制。

  該節目以“為民、創新、啟迪”為主題,通過科普專家演講、年度科普榜單代表情景採訪等環節,宣傳展示科技和科普領域的先進事跡,並揭曉“典贊·2023科普中國”年度科普榜單。節目中,不僅有王浩、李陽、朱永官等院士分享有關科普的難忘經歷,也有中國航天員王亞平深情講述3次太空授課的心路歷程。

  據介紹,科普中國年度特別人物為“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中國工程院院士、流域水循環模擬與調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浩,中國科學技術館新媒體團隊等入選年度科普人物﹔《公共安全開學第一課》影視片等作品入選年度科普作品﹔《一分鐘核科普系列視頻》等短視頻入選年度科普短視頻﹔“‘中國天眼’新發現”等事件入選年度科普事件﹔“HPV疫苗‘價’數越高預防效果越好”等謠言真相解讀入選年度科學辟謠榜。

  “典贊·科普中國”是由中國科協牽頭主辦的一項科普領域品牌活動,已連續舉辦9屆。“典贊·2023科普中國”年度科普榜單由相關部門、央企、全國學會、省級科協和網絡平台等184家單位推薦產生。

 

  一、科普中國年度特別人物

  “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

  推薦單位: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

  2002年12月,中國科學院聯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共同發起了“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20余年來,“科學與中國”千余位院士專家的足跡遍布31個省份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開展了2000余場次科普活動,為推動我國科普事業發展和公民科學素質提升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年度科普人物

  ① 王  浩

  推薦單位:中國工程院一局

  中國工程院院士,流域水循環模擬與調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作為水文學及水資源學家,他創新技術研發為南水北調、三峽等重大工程規劃與運行管理提供支撐。同時,他也面向公眾科普南水北調和海綿城市等相關知識,講述參與科技攻關的歷程和家國情懷。

  ② 中國科學技術館新媒體團隊(任賀春、郝倩倩、周陽等)

  推薦單位:中國科學技術館

  團隊由來自中國科技館網絡科普部、科普影視中心的人員組成,運營內容包括兩網一端、6個小程序和14個新媒體渠道平台,構建豐富科普傳播矩陣,用戶量超1700萬。開設《榕哥烙科》《科學開開門》等欄目,2021年起原創欄目超500期,傳播量超7000萬。

  ③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團隊(金雙等)

  推薦單位: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

  團隊成立於2000年,是全國野生動物保護系統首個專職科普團隊,向公眾傳播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團隊致力於大熊貓科普活動開展、科普展覽策劃、科普宣傳推廣等工作。近3年來,開展科普活動576場次,出版科普圖書5部,出品科普視頻28集,受眾超2億人次。

  ④ 李忠東

  推薦單位:中國地質學會

  四川省地球物理調查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自然資源部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帶著30人團隊開展大量科普工作,出版科普著作8部,超150萬字。擔任《中國國家地理》《知識就是力量》等特約作者,發表科普文章超60萬字。創辦微信公眾號,原創科普作品220篇。

  ⑤ 李新正

  推薦單位: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全國海洋生物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舉辦海洋科普講座500余場,多次參加海洋科普節目和網絡課程的錄制直播,撰寫科普著作10部。

  ⑥ 中國科學院大學“春分工程”科普團隊(吳寶俊、劉衛強、余玉婷等)

  推薦單位: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

  “春分工程”是中國科學院大學2018年3月啟動的社會責任項目。2021年起,中國科學院大學啟動研究生科普實踐專項,廣泛培訓在讀研究生創作科普內容,助力中小學科學教育。2021年至2023年7月共開展科普報告2274場,線上科普直播347場,科技節活動5場。

  ⑦ 柏景森

  推薦單位:陝西省科學技術協會

  陝西省西安市雁塔老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副會長。2011年退休后自行研發換氣空調演示儀、家庭節能環保無土栽培裝置。至今已制作近百套航模,在40余所中小學擔任科普輔導員,走進百余所學校開展科普宣傳,被學生們稱為“飛機爺爺”。

  ⑧ 姜  波

  推薦單位:應急管理部新聞宣傳司

  江蘇省消防救援總隊高級工程師。創作4部科普著作並主編2部科普書籍,28次獲得國家級和省級優秀科普作品獎,8次獲得國家級和省級優秀科普活動獎。參與創建全省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全省消防科普宣傳志願者隊伍、江蘇消防科技傳播專家服務團。

  ⑨ 高允旺

  推薦單位: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

  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科普信息員。從事竹蓀栽培技術創新推廣普及,成功破解竹蓀產業難題。20年來,帶動當地農民致富的同時,惠及5省份23個縣市180余個村,累計推廣竹蓀種植70余萬畝,輻射帶動9萬余農戶,助力農戶增收14億多元。

  ⑩ 曹  靜

  推薦單位: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

  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正高級工程師。氣象衛星職業“追星人”,廣州001號科普教育基地創始人。主持建設風雲衛星博物館等6個場館,創作出版《追星》等科普圖書和微視頻。開展500場主題講座,志願服務超7000小時。

  三、年度科普作品 

  ① 《公共安全開學第一課》

  作品類型:科普影視片

  推薦單位:應急管理部新聞宣傳司

  由北京市應急管理局創作,通過有效聚焦中小學生公共安全領域的問題,採用模型搭建解讀、動畫原理剖析、真人實景拍攝等手法,成為師生家長認可的公共安全科普節目。

  ② 《科學公開課》

  作品類型:科普影視片

  推薦單位: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

  由《科學公開課》主創團隊創作,以“傳播科學思想·培養科學興趣”為宗旨,通過中小學生能理解、願意聽的方式,深入淺出地普及基礎及前沿科學知識,培養青少年的好奇心。

  ③ “稻谷飄香,禾下追夢——中國攻克雜交水稻難關50周年”展覽

  作品類型:科普展覽

  推薦單位:中國科學技術館

  由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農學會聯合主辦。展覽通過互動展品、影像文物、藝術化場景等,展現以袁隆平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群體在雜交水稻領域攻堅克難的偉大歷程。

  ④ 《了不起的中國科技》

  作品類型:科普圖書

  推薦單位: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

  由王瓊、付中梁、金蓉、曹建西、王舷歌、李司易創作,真實記錄了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射與嫦娥五號任務全過程、京張高鐵的智能線路以及南極科考的故事。

  ⑤ 《江小惜的時光旅行》

  作品類型:科普展覽

  推薦單位:江西省科學技術協會

  由江西省水利科學院創作,以“江小惜”帶領觀眾“穿越時空”來到不同文明時期的方式,為大眾系統科普水知識,展現水與人類文明發展的緊密關系以及人類與水的相處方式。

  ⑥ 《中國國家公園:中國給世界的禮物》

  作品類型:科普圖書

  推薦單位:中國公眾科學素質促進聯合體秘書處

  由洋洋兔創作,以輕鬆、簡潔、易懂的文風,講述中國境內的典型生態結構、珍稀野生動植物、地理地貌特征、氣候水文特點、生態文明歷史、科研環保對策等科普內容。

  ⑦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作品類型:科普圖書

  推薦單位:中國農業歷史學會

  由汪品先院士創作,通過一連串科學家的故事和科學趣聞,闡述科學的文化本性,展現科學家精神。

  ⑧ 《促進健康,怡享老年》

  作品類型:科普圖書

  推薦單位:國家衛生健康委宣傳司

  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宣傳司組織編寫、王建業主編,以老年健康觀念、老年特有疾病和症狀、老年常見慢性病管理三大主題分設板塊,圍繞老年人關心的高頻健康問題進行全面系統地講解。

  ⑨ 《智能時代》

  作品類型:科普影視片

  推薦單位:中國科技新聞學會

  由史岩、劉穎、劉軍衛、譚曉華、朱允、王喆、高雪崧創作,圍繞人工智能的誕生發展、賦能生產生活等方面,深層次呈現與人工智能緊密相關的技術突破、道德倫理等多維度屬性。

  ⑩ 《長江!長江!》

  作品類型:科普圖書

  推薦單位: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

  由劉興詩、李贊謙創作,以科學與人文兼具的地理學家視角、全景式手繪畫卷和詩意語言,完整呈現了長江文明、長江生態以及長江經濟帶建設偉大成就。

  四、年度科普短視頻

  ① 《一分鐘核科普系列視頻》

  推薦單位: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教育部

  由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創作,用通俗易懂、簡潔明快的動畫,向大眾科普核能“硬核”知識。

  ② 《極度舒適!拿來救命的藥,原來是這樣在身體裡釋放的》

  推薦單位:上海嗶哩嗶哩科技有限公司

  由自媒體“億點點不一樣”創作,通過短視頻記錄藥物釋放的過程,揭開不同劑型設計的奧秘。

  ③ 《戶外活動與近視防控》

  推薦單位:北京大學

  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視光中心創作,通過古今用眼習慣的對比,引用國內外多個實驗及文獻,並從眼睛的結構及生理變化等來詮釋預防近視的機理。

  ④ 《打開一顆心》

  推薦單位:中國科技新聞學會

  由中央新影集團發現紀實傳媒創作,涵蓋心臟的演化和發育、心臟手術的歷史、冠心病的治療和預防、心臟移植等方面,展現了人類不斷探索心臟奧秘的勇氣和智慧。

  ⑤ 節日科普系列

  推薦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

  由中科數創(北京)數字傳媒有限公司創作,聚焦全球節日中鮮為人知的科普元素,通過藝術化的視聽手段,揭示節日背后的科學知識與人文內涵,推動跨文化交流與科普傳播。

  ⑥ 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系列微紀錄片《大器》

  推薦單位:中國科技新聞學會

  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創作,用大氣的畫面、平實的語言呈現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情況、科學原理、成果產出、社會價值等內容。

  ⑦ 科普中國重大科技成果解讀系列科普短視頻

  推薦單位: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

  由新華網科普事業部創作,聚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等獎項中的重大科技成果,解讀我國在基礎前沿、戰略高技術和社會民生領域取得的一批重大成果。

  ⑧ 《白鷺與生態環境》

  推薦單位:中國科普網

  由施悅謀創作,通過長期跟蹤拍攝候鳥白鷺及其棲息地,介紹白鷺的生活特性,並向大家展示白鷺矯健優雅的身姿和棲息地優美的生態環境。

  ⑨ 《百嘎麗帶你看非遺裡的科普——鄂爾多斯古如歌》

  推薦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

  由鄂爾多斯市科學技術協會創作,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鄂爾多斯古如歌為科普主題,採取“實景+動漫”的視頻形式呈現非遺之美,展示非遺技藝背后的科學魅力。

  ⑩ 《學習強國太空教師課堂·王亞平天文課》

  推薦單位:“學習強國”學習平台

  由“學習強國”學習平台創作,中國航天員王亞平擔任科普教師,通過科普天文學基礎知識、呈現航天員在太空作業的經歷,幫助公眾了解浩瀚宇宙、學習天文知識。

  五、年度科普事件

  ① “中國天眼”新發現

  截至2023年2月14日,“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已發現740余顆新脈沖星。2023年6月29日,我國研究團隊在學術期刊《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研究》上發表利用“中國天眼”FAST探測到納赫茲引力波存在的關鍵性証據的相關成果。

  ② 中國“人造太陽”刷新紀錄

  2023年4月12日,中國擁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獲重大成果,成功實現403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創造托卡馬克裝置高約束模式運行新的世界紀錄,對探索未來的聚變堆前沿物理問題等具有重要意義。

  ③ 嫦娥五號月壤中發現天然玻璃纖維

  2023年5月7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通過對嫦娥五號月壤樣品開展系統的物質科學研究,發現多種類型、不同起源的月球玻璃物質。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還在嫦娥五號月壤中首次發現天然玻璃纖維。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

  ④ C919大飛機開啟首次商業飛行

  2023年5月28日,中國東方航空使用中國商飛全球首架交付的C919大型客機執行MU9191航班,從上海虹橋機場起飛,飛往北京首都機場,開啟這一機型全球首次商業載客飛行。該航班標志著C919“研發、制造、取証、投運”全面貫通。

  ⑤ “祝融號”發現火星古風場改變的沉積層序証據

  2023年7月,基於天問一號任務火星車“祝融號”觀測數據,我國科研人員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祝融號”著陸區發現火星古風場改變的沉積層序証據,証實風沙活動記錄了火星古環境隨火星自轉軸和冰期的變化情況。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雜志。

  ⑥ 中國科學家實現51個超導量子比特簇態制備,大幅刷新世界紀錄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朱曉波、彭承志團隊和北京大學袁驍等科研人員成功實現51個超導量子比特簇態制備和驗証,刷新所有量子系統中真糾纏比特數目的世界紀錄。2023年7月12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雜志。

  ⑦ 中國科學家發現全新高溫超導體

  2023年7月12日,《自然》雜志刊登中山大學王猛教授團隊主導的科學成果:首次發現液氮溫區鎳氧化物超導體。這是人類目前發現的第二種液氮溫區非常規超導材料,將有望推動破解高溫超導機理,使設計和預測高溫超導材料成為可能。

  ⑧ 中國科研團隊發布水稻完整參考基因組

  2023年8月2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聯合崖州灣實驗室、中國水稻研究所、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揚州大學等多個單位發布完整的水稻參考基因組,實現全基因組所有染色體端粒到端粒無缺口組裝,為水稻育種研究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和重要大數據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分子植物》。

  ⑨ 中國科學家揭示6億年前生命演化奧秘

  2023年9月7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沈延安課題組根據在我國華南等地進行的系統研究,在《科學·進展》上發表有關“冰層消融誘發大規模火山噴發”等地球與生命演化新機制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成果對探索現代極端氣候變化和地球宜居性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⑩ “天宮課堂”第四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

  2023年9月21日,“天宮課堂”第四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一堂太空科普課,這是“天宮課堂”首次在夢天實驗艙內舉行。來自北京、內蒙古阿拉善盟、陝西延安、安徽桐城及浙江寧波5個地面課堂的約2800名學生代表參加現場活動。

  六、年度科學辟謠榜

  ① HPV疫苗“價”數越高預防效果越好

  真相解讀:“價”是HPV的型別,二價、四價和九價預防宮頸癌效力相當。雖然二價疫苗隻針對16、18型HPV感染,但目前研究表明,70%的宮頸癌與這兩種病毒有關。因此,二價疫苗針對宮頸癌提供的保護,與四價和九價疫苗相當。

  ② 腐乳有霉菌,吃了會致癌

  真相解讀:正常食用腐乳不會致癌。腐乳在制作過程中確實需要經過霉菌發酵,其中以毛霉菌為主,也包括少量的酵母菌、曲霉、青霉,但這些都是經過嚴格挑選的有益食用菌,不會產生致癌物。但腐乳含鹽量高,建議不要過多攝入。

  ③ 電子煙沒有危害

  真相解讀:大多數電子煙的煙液主要成分是尼古丁、丙二醇、甘油。尼古丁使人成癮,煙液在加熱過程中會產生甲醛、亞硝胺、苯等致癌物,這些物質對呼吸系統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有些甚至會沉積在氣道中,加重呼吸道的炎症,甚至形成閉塞性細支氣管炎。尼古丁電子煙還會對人體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和血液系統產生危害。

  ④ 抽血檢查會降低人體免疫力

  真相解讀:構成人體免疫力的主要細胞是白細胞,在血液中紅細胞的比例要遠大於白細胞。一般情況下,抽血200—400毫升會失去人體白細胞總數的1%—2%,而在1—2小時內,人體內的白細胞又會恢復到原來的數量。

  ⑤ 味精是化工產品,有害且致癌

  真相解讀:味精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並不是有毒物質。目前,味精大多是利用微生物發酵而來。谷氨酸鈉加熱到120攝氏度以上時,可能會產生焦谷氨酸鈉,焦谷氨酸鈉並不致癌,溫度過高隻會使其喪失鮮味。世界衛生組織的評估表明,味精在正常食用范圍內是安全的。

  ⑥ 常吃降壓藥會使血管變脆

  真相解讀:真正讓血管變脆變薄的“真凶”是高血壓,而不是藥物。所謂血管變脆,就是動脈硬化。長期高血壓不控制,也會加重動脈硬化情況。降壓藥不僅不會損害血管導致血管變脆,部分降壓藥還能預防動脈硬化加重,保護血管和心臟。

  ⑦ “酸性體質”更容易致病

  真相解讀:現代醫學中沒有“酸性體質”“鹼性體質”的概念。人體不同部位酸鹼度各有不同,無法以酸性或鹼性來評估人的體質。同時,不管吃什麼,都不會影響到身體的pH值。

  ⑧ 湯比肉更營養

  真相解讀:煲湯過程中,肉和骨頭中的一些蛋白質發生水解,會釋放出一些氨基酸,它們和原料中的部分游離氨基酸進入湯裡。有些氨基酸會產生鮮味,提升湯的風味。但是,味道好不代表有營養,即便是煲兩個小時以上,食物中的大部分蛋白質仍呈凝固狀態留在肉裡,而非溶於水中。因此,喝湯時也要吃肉,注意不要吃或喝含有脂肪多、太油膩的肉或湯。

  ⑨ 愛笑的人不會得抑郁症

  真相解讀:在抑郁症中有一類“微笑型抑郁症”,除了有普通抑郁症患者敏感、自卑等特質,這類抑郁症患者通常存在個人完美主義與表演型人格障礙。所以,不能簡單以人表現出來的個性來判斷其是否會得抑郁症。

  ⑩ 常吃豆腐會導致腎結石

  真相解讀:豆腐對腎結石的病情影響不大,大豆中與結石有關的物質主要有嘌呤、鈣和草酸。大豆經過浸泡等加工步驟,很多嘌呤會被去除,草酸含量也會降低。豆腐中草酸含量低,結石病人適量吃豆腐不會加重病情,健康人群不用擔心吃豆腐會引發結石。

  《 人民日報 》( 2024年04月18日 13 版)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