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川味”究竟是什麼?

李后強
2024年04月17日10:51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川味”究竟是什麼?已經討論很多年了,但一直沒有公認的結論。

從數學講,“川味”是集合概念。集合的特點是底層邏輯一致,要求內部全體元素具有相同屬性。比如,人與狗、馬、羊、豬,肯定不同,但在動物屬性上是相同的﹔人與白菜、柏樹、小貓、鯉魚,肯定不同,但在生物屬性上是相同的。

從宏觀上講,“川味”包括物質與精神、有形與無形兩個方面。除了川菜、川酒、川茶、川調(味),還應該有川話、川戲、川畫、川藥、川煙、川果、川肉、川竹、川糧、川油等。其中,川話(川普)、川戲、川畫是精神層面的東西,但也有“川味”。川人的行為風格也有“川味”,熱情、耿直、勇敢、包容。

要定義“川味”,就必須找出這些東西的核心元素,提煉出共同屬性,揭示出本質聯系。我最近認真研究了這個問題,在《四川烹飪》2023年第11期發表了“川菜的文化基因與學理基礎”,2024年第1期發表了“川味的波譜美學”,分別從物理、數學、化學、生物等角度闡述了“川味”特別是川菜的內涵外延,供大家批評指正。

我的基本觀點是,宇宙的本質是能量,是振動,與頻率有關。頻率指物體每秒振動的次數,或者是在一定時間或范圍內某種事物發生或出現的次數。頻率的單位為赫茲(HZ),是描述周期運動頻繁程度的量,可以是周期、波長的倒數。生命的本質是能量,一切生命運動都是能量在振動。在同一環境中,一切振動最終會同頻共振。生命的終極改變,就是頻率的改變。因此,“川味”的本質是能量振動,頻率范圍很寬,可能從紫外區到紅外區。頻譜寬、能級高、沖擊大、共振多、記憶深,是“川味”最大的特色。我們知道,1666年牛頓發現太陽光經過三棱鏡后可以形成紅、橙、黃、綠、藍、靛、紫等次序連續分布的彩色光譜,說明太陽光是各種波長各種顏色光的混合光,印証了“白即色,色即白”。川菜就是“混合光”,是各種顏色和波長的組合。

一是“川味”在物質層面屬於美食。比如川菜中的川味魚、川味雞、川味海鮮、川味火鍋等,好吃、巴適、安逸,但味重油多,可能還有麻辣,與四川盆地的奇妙環境和獨特微生物有關。“麻”,是“川味”特有的感覺。物質性“川味”能給人的“五覺”帶來愉悅,產生視覺美、味覺美、嗅覺美、聽覺美、觸覺美,否則就不是美食,也不是“川味”。這裡特別要指出,人的觸覺分為內外兩面。體表的觸覺都很清楚,體內的觸覺一般被忽視。比如喉管、腸道都有內表面,特別是腸管在體內還有它自己的內外兩個表面,它們也有觸覺。好吃的東西,容易下喉入腸,感覺一股暖流和爽意。物質層面的“川味”是麻辣油鮮,特點是“濃香”“辛香”。

二是“川味”在精神層面屬於藝術。精妙絕倫的繪畫、書法、舞蹈、雜劇、武術等無聲藝術,首先是產生視覺美——好看!這是光子“探針”給我們帶來的美感。光是波,本質是由不同能量(頻率)的光子組成。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波長大約在380納米至780納米之間,正常視力的人眼對波長約為555納米的電磁波最為敏感。最近發現,可見光也有可能“透視”肉身。音樂、歌聲、朗誦、演講等有聲藝術能產生聽覺美,是聲子帶來的美感,由聲波能量產生的聽覺愉悅,都可以用波長或者頻率表示。人對聲音的感覺范圍大約在每秒鐘振動20次到20000次內,即振動頻率在20赫茲—20000赫茲之間。振動頻率低於20赫茲(次聲波)或高於20000赫茲(超聲波)人耳就聽不到了。人體各器官的固有頻率為3∼17赫茲,頭部的固有頻率為8∼12赫茲,腹部內臟的固有頻率為4∼6赫茲。電影、電視既有視覺美也有聽覺美,是光波與聲波共同作用的結果。精神層面的“川味”是熱情、濃烈。

三是“川味”在地理層面屬於四川盆地。四川盆地背靠喜馬拉雅,有地球“抽風機”,有世界淡水塔,有橫斷山,有長江黃河,有華西雨屏,有西南渦旋,有5800多條河流,有內陸海洋性氣候,有北緯30°,有大熊貓,符合“黃金九度”(適宜的溫度、濕度、海拔度、風速度、日照度、土成度、水質度、糧優度、工藝度等)要求。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具有如此優越的釀制白酒特別是釀制濃香和醬香白酒的條件,因此獨特的川酒和川菜天下無敵。四川盆地在古代是海洋,《山海經》主要寫“古蜀海”,因此四川的天然氣都屬於海相沉積。四川盆地是地球上最大的“天然發酵池”,最適合微生物生長繁殖,孕育了獨特的“天府菌”(微生物),成為“川味”之源。四川盆地還是一口有柄的巨大的天生的“平底大鍋”,最適合“炒菜”,最見功夫。在地理層面上說,“川味”就是四川盆地發酵演生的“菌味”“窖香”和烹飪翻炒的“本味”“原香”。

四是“川味”在微觀層面屬於能量振動。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川味”,都有美感,都與振動頻率有關。我們曾經在《光明日報》( 2017年07月17日 第15版)發表了《自然美的波譜學原理》指出,20世紀以來,人類對物質微觀層次的認識達到了驚人程度,特別是對波粒二象性、超弦的發現,使我們對周邊世界的看法徹底改變!弦是物質最底層的結構,弦振動就會產生波,波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整個世界是由波譜組成的“交響樂”。因此,“川味”也是由波譜構成,頻率從紫外到紅外。“川味”的感知,與人的大腦先天的遺傳因素——丘覺密切相關。丘覺是腦中產生"知道""明白"的感覺內核。作為一種遺傳物質,丘覺的頻率與個人的社會環境、歷史背景、受教育程度等痕跡有關,它決定了人的感知(知道)范圍。“川味”之所以安逸,是因為具有各種波長的頻率,與人體的各種頻率接近,容易產生共振與共鳴。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創造一方風味。我們認為“川味”是在四川盆地由巴山蜀水孕育的地方風味,特點是有滋有味!四川盆地是“天然發酵池”,也是“聚氣道場”,是微生物工作的優良場所,能造出各種滋味,因此川菜“百菜百味”、川話“百人百調”。傳統認為,滋味是美味,實際上也包含滋養的內涵。《說文》指出,“滋,益也”,有滋生、滋殖、滋補、滋培、滋潤、滋養等含義,也表示養分、養料、營養等意義。因此,“川味”的“滋味”不但指味道好,還表示有營養價值。東晉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蜀志》說,川人“尚滋味”“好辛香”。“川味”“辛香”的“辛”指“新鮮”“濃烈”“序號”,不僅僅指“麻辣”,有大量的川菜不辣不麻。“辛香”,實際是濃香。“辛”與“辣”有區別,辛味過於強烈就是辣。“辛”的本意,表示金屬味。最初指金屬燒紅以后放入冷水中進行“淬火”時所產生的水汽具有的金屬味。古代“辛”通“新”,即新收成的糧食作物等氣味芳香。《史記律書》:“辛者,言萬物之新生。故曰辛。”《漢書律歷志》:“悉新於辛。”《爾雅釋名》:“辛,新也。物初新者,皆收成也。金剛,味辛。謂成孰之味也。”這表明,萬物剛成熟的味道就是“辛”,因為收割庄稼等就會留下金屬的“辛”味。“辛”除其“新”意外,還有“辛苦、辛酸、艱辛”等含義,表示不容易、有困難。“辛”還屬於十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的第八位,表示方位、編號、序號。我們對“辛香”要全面准確科學地理解和把握,切不要解釋成“麻辣”。總而言之,“川味”主要指刺激、熱烈、新鮮、濃郁、感動,具有高頻率、高品質、高智慧,其記憶力、沖擊力、感染力、傳播力很強。絕不能說,“川味”就是麻辣!四川應該提升對川菜、川酒、川調(料)、川茶、川糧、川果、川藥、川肉、川油、川畫、川戲、川話等問題的認識,大力發展“川味”產業,建設“中國川味博物館”。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川味”,屬於四川盆地的味、喜馬拉雅的味、來自印度洋的味,是長江與黃河交融的味,具有大吸納、大包容、大融合的鮮明個性與特色。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聯主席、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