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醫學成果在蓉加速轉化
智能肺診斷系統在肺結節早期診斷等方面表現出色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日前,成都市科學技術局對9個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成果轉化示范項目正式立項。
其中,成都愛迦飛詩特科技有限公司申報的項目依托國家科技部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研究成果,拓展了認知神經網絡模型及其相關理論,突破了現有神經網絡模型、算法和基礎機理的瓶頸,打破了大數據等限制,顯著提升了神經網絡支撐解決現實人工智能問題的能力和范圍。本項目主要針對乳腺癌、肺癌、放療等重大疾病和診療手段,打造智能乳腺、智能肺、智能放療產品體系。
3款智能醫學產品
在蓉應用
“由章毅教授團隊首提的‘新一代認知神經網絡’理論,不僅大幅提升了人工智能模型算法的可解釋性,還提升了系統的安全性,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神經網絡模型和算法。”愛迦飛詩特副總裁牛顥博士介紹,這項成果榮獲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其“含金量”不言而喻。
依托該成果打造的智能肺診斷、智能乳腺篩查和智能放療等智能醫學產品均在穩步推進。“以肺部為例,通過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合作建立龐大的影像數據庫,已擁有接近百萬的數據,形成的‘智能肺’產品在肺結節的早期診斷、肺癌良惡性篩查以及假陽性識別等方面表現十分出色,准確率達90%以上,可以很大程度上彌補醫生的漏診率,已經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達州市中心醫院等10家醫院進行應用,目前正積極申報國家三類醫療器械証。”牛顥介紹道。
在乳腺疾病篩查領域,愛迦飛詩特推出了軟硬件一體的便攜式智能篩查設備。牛顥表示:“整個設備收納后相當於一個小型手提箱,篩查過程中,人工智能可自動識別診斷病灶、上傳數據,並可以智能對患者進行高風險、中風險和低風險分類。”
除了篩查之外,智能放療產品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放療科深度合作。一般而言,放療前期的靶區勾畫需耗時2—3小時,而借助人工智能系統,將勾畫時間縮短至1—3分鐘,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確保治療過程的精准度。目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放療科已將該系統應用於放療計劃設計,系統每天勾畫30—50例患者,累計勾畫超2萬例,顯著提升了放療科醫生的工作效率。
“從總體來看,我們的智能醫學產品實現了3項重大創新——採用記憶機制的新一代認知神經網絡模型、基於認知計算的智能醫學新技術、智能化‘篩查—診療—管理’醫療服務新模式。”在牛顥看來,愛迦飛詩特具有的領先人工智能核心算法、數據標注和管理技術,正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接下來,將進一步加快這三項智能醫學產品的推廣應用步伐,讓更多醫療機構受益於人工智能技術。
借助科教資源與政策支持
研發與產業化持續“加碼”
致力於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和商品,愛迦飛詩特在科技成果轉化的道路上,其成長的秘訣在哪?成都豐富的科教資源與政策支持功不可沒。
“高校團隊在成果轉化過程中會面臨諸多挑戰。醫學領域的人工智能產品需經過嚴謹的臨床試驗,過程復雜且耗時較長。此次項目獲批后,經費支持對我們的發展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牛顥說,“下一步,公司將利用項目資金將模型算法與醫療設備直接結合進行研究,比如將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超聲機。”牛顥稱,這個超聲機就是在保持醫生診斷習慣的同時,提供智能化產品。據了解,這種設備在國內市場尚屬首創。
競逐人工智能賽道,成都良好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生態也為項目做大做強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撐。
牛顥表示,依托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團隊與相關科室開展了緊密合作,在數據、算法上有“天然優勢”﹔在算力方面,公司已與成都智算中心等展開深度合作。
扎根在成都這片科創沃土上,愛迦飛詩特將在研發與產業化上“齊頭並進”,已有了更多“路線圖”。“下一步,我們還將與多家單位聯合開展工作。未來3-5年內,將聯合省內外的科研院所、醫院等,共同推動事業發展。”(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黃雪鬆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