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空中絲路”促文化交流

盧森堡精品文物亮相河南(共建文明百花園)

本報記者 張文豪
2024年04月16日09: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明萬歷年間的水壺,經越洋貿易傳到盧森堡。
  河南博物院供圖

  近日,河南博物院推出的“小而美——盧森堡文物精品展”吸引了許多觀眾前來打卡。西歐勒瓦婁哇文化的石核、羅馬騎士頭盔面甲、勃蘭登城堡模型、精美的聖殿燈等展品,體現了“千堡之國”盧森堡的魅力。

  盧森堡地處比利時、德國和法國之間,歷史上一直是西歐軍事要塞,古堡眾多、景色宜人,有“千堡之國”的美譽。盧森堡國家考古、歷史與藝術博物館是該國最古老的大型博物館,藏品達100余萬件。本次展覽精選盧森堡國家考古、歷史與藝術博物館的200多件(組)藏品,涵蓋石器、青銅器、鐵器、陶瓷器、貨幣、油畫、裝飾藝術品等類型,通過“史前與上古時期的盧森堡”“中世紀的盧森堡”“近現代以來的盧森堡”三部分,呈現盧森堡的歷史變遷、文化和經濟發展脈絡。

  “快看,這件雙耳瓶和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長得好像。”展廳內,一名參觀者一邊招呼同伴,一邊對著長頸尖底的雙耳瓶拍照。講解員介紹,這件雙耳陶瓶是羅馬時期的酒器,尖底更適合船運,也可以作為把手,便於把瓶中的酒倒空。

  在琳琅滿目的文物中,一些中國風的瓷器吸引了記者注意。“這件是明萬歷年間的水壺,這3件是清康熙年間的瓷盤,通過越洋貿易傳到盧森堡。中國瓷器深受盧森堡民眾喜愛,並影響了當地的制瓷工藝。”河南博物院對外合作交流辦公室主任劉芳說,此次展出的還有盧森堡工廠18—19世紀生產的釉面精陶,是那個時代推出的一種新型白坯陶器,以精致堅固的優點贏得歐洲民眾青睞。其中有不少白底藍花的精陶,受到中國青花瓷的影響。

  多元文化的交融在一件1751年生產的帶櫃木桌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件桌子為黑漆彩繪,仿照17世紀歐洲流行的遠東漆器制作,彩繪紋飾是洛可可風格與東方情調的融合,櫥櫃內門嵌有中國人和棕櫚樹的畫面。

  據介紹,本次展覽是盧森堡、河南文物交換展覽的“下半場”,首次實現了兩地文物橫跨亞歐大陸的“雙向奔赴”。

  2018年11月,“華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寶展”在盧森堡國家考古、歷史與藝術博物館開幕。來自河南博物院、洛陽博物館、安陽博物館、三門峽虢國博物館等多家文博單位的145件(組)文物精品,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2018年的展覽非常精彩,為盧森堡觀眾帶來了一場中國歷史文化的魅力之旅。”盧森堡國家考古、歷史與藝術博物館館長米歇爾·波孚說,此次展覽主場換到了河南博物院,盧森堡也拿出了許多珍品,包括一些隻在特殊情況下才能借展到境外的瑰寶,希望中國觀眾通過展覽,可以更多地了解盧森堡的歷史和文化。

  在展覽籌備階段,雙方博物館策展團隊反復溝通,不斷調整完善展覽結構、展陳設計和表現方式,以期更好地展現盧森堡文化的特點與內涵,適應中國觀眾的觀展習慣。為了方便觀眾打卡留念,河南博物院在展覽的序廳精心布置了盧森堡風光場景。“布景的細節盡量逼真,小到一個電話亭,都是根據當地的實景照片專門定制的,希望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劉芳說。

  2014年,河南鄭州至盧森堡的首條貨運航線開通。本次盧森堡文物展的展品正是通過“空中絲綢之路”抵達鄭州。

  “當空中航線架起中盧經貿合作的橋梁之時,文化的魅力也深深吸引著歐亞大陸東西相望的兩國人民。”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表示,交換展覽的舉辦,有助於加深文化理解,拉近情感距離。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8月4日。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