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成都

紅外相機識臉 AI智能辨聲

保護野生動植物,成都用了哪些黑科技?

2024年03月11日07:48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紅外相機識臉 AI智能辨聲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野生動植物保護手段亦與時俱進。從能實時傳輸野外動物檢測畫面的智能紅外相機,到對被救治后放歸的猛禽佩戴小型衛星追蹤器,再到野外聲紋採集設備智能保存並分析鳥類聲紋……目前,成都正致力於以科技手段,實現對野生動植物精准化保護。

  實況影像實時傳輸

  森林裡的一處水坑旁,一隻身形矯健的“滾滾”慢慢地走向水源,頭部低垂,耳朵微微顫動,正俯下身子飲水……就在2023年年底,近半個月時間裡,安裝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崇州片區核心區域的紅外相機,共計9次實時傳輸回大熊貓的活動畫面。

  隨著智能紅外相機等技術手段的成熟和應用,在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裡,共計有20余種珍稀哺乳動物及鳥類,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大熊貓、四川羚牛,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小熊貓、中華斑羚、豹貓等野生動物種群的影像資料被實時傳回。

  據了解,這些布置在野外的紅外相機端口,主要依據目標區域熱能量變化拍攝捕捉照片視頻,再通過收發基站無線實時上傳至服務器數據庫進行智能比對,結合動物學和計算機圖像識別技術,進行物種和個體識別研究,構建野生動物野外智能監測網絡。

  針對圈養大熊貓的保護與監測,則是運用“熊臉識別”,使得工作人員能快速高效地對大熊貓進行識別,提高監測保護工作的效率。

  據了解,經過對圈養大熊貓進行多角度、多時段、多行為圖像數據採集,構建數據庫,將需要識別的大熊貓圖像上傳后由計算機根據數據庫信息進行智能比對,便可對大熊貓進行快速個體識別。在遇到不熟悉的大熊貓時“掃一掃”,就能很快得到這隻大熊貓的具體信息與相關特征。

  目前基於臉部圖像的大熊貓個體識別模型准確率高達97.26%,基於圖像的大熊貓行為識別包含行走、攀爬、撓痒、進食等行為,識別准確率高達97.06%。隨著數據庫不斷豐富,大熊貓“掃臉識別”技術也在日趨完善。

  猛禽放歸衛星追蹤

  2022年12月27日,成都首隻衛星追蹤救護猛禽游隼“陽陽”(國家二級)在邛崍放歸。“陽陽”救護於簡陽,放歸於邛崍,通過后續的追蹤發現,“陽陽”放歸后先是短暫地南下遷徙到滎經縣龍蒼溝,又迅速北返,回到簡陽度過了2023年春節。

  2023年3月,研究人員發現“陽陽”和她的伴侶。隨著氣候回暖,4月左右“陽陽”開始北遷,並在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湖畔安頓下來。9月26日,監測到“陽陽”向南飛越貝加爾湖,10月13日,衛星數據顯示“陽陽”已經回到簡陽。

  鳥聲一直以來是鳥類學家判斷觀察到的鳥兒種類的重要依據。目前,成都主要通過採集鳥類音頻,經AI識別鳥聲和人工復核,篩選出置信度高於80%的鳥類鳴叫聲。

  據了解,野外聲紋監測是對野生動物紅外相機監測的有力補充,一台紅外相機可以監測的范圍和角度有限,一般設置為鏡頭前感應到動物熱輻射時觸發,而聲紋監測則通過不同動物的聲音來識別出動物物種,可以“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進行識別,進一步幫助我們了解當地的野生動物資源情況。

  目前,成都已開展鳥類聲紋監測工作,收集到各種鳥類鳴叫的聲音並識別出鳥類物種。野外聲紋採集設備感應到“聲壓”時,便開始採集野外聲紋數據,包括野生動物叫聲、風聲、流水聲、人為噪聲等,最終所有的數據會統一到存儲平台,通過已構建的AI識別模型進行智能比對,識別分析並保留需要的鳥類聲紋。

  以都江堰熊貓谷鳥類聲紋監測初步成果為例,經AI識別與人工復核,共篩選出置信度高於0.8的鳥類鳴聲20208條,其中共識別出鳥類60種,隸屬於9目29科,其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3種,分別是領角鸮、紅角鸮和畫眉。(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菲菲)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