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他們在鄉村造夢 為老人拍“田園風”大片

2024年02月26日09:22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他們在鄉村造夢 為老人拍“田園風”大片

  在成都崇州,有一片“造夢”的田野。你可以化身19世紀俄羅斯娜塔莎大媽,過上悠閑的田園生活﹔扮成歐洲庄園主的女兒,裹著蕾絲長裙在大自然中勞作﹔或穿上知青服扛起鋤頭,重溫那段激情歲月。

  來這裡“圓夢”的主角,大多是孃孃奶奶輩的人物。告別甩紗巾、翹指、叉腰的拍照姿勢,她們在這裡體驗一整天的農場生活,留下一組油畫般的戶外寫真。

  出片得靠修圖師磨皮瘦身,妙手回春?恰恰相反,幾乎沒人要求“P瘦一點”,臉上的雀斑、發福的腰身、皺紋、白發等歲月痕跡完整地留了下來。

  不似傳統影樓擺拍,在這裡,人們在農場中玩樂,全靠攝影師抓拍——幾個從小到大的玩伴重溫兒時野趣,白發蒼蒼的老知青們再同唱一支歌,離開土地大半輩子的伉儷拉著手走過田間地頭。

  鏡頭定格下一個個充滿張力的模樣,背后的記憶和情感始終是流動的。

  每人收費118元 可以在農場玩一整天,換6套服裝

  現實版“好夢一日游”

  崇州凡朴農場像是現實版“好夢一日游”。一切都很“真”——大片的草地、麥田和樹林是天然“攝影棚”。拍歐洲田園風時,“娜塔莎們”會換上手工制作的蕾絲長裙,彎腰在麥田收割,若要當《紅高粱》裡的九兒,有一段釀酒的戲份。農場是原汁原味的模樣,左幾步是一個磨盤,右手邊是一堆堆草垛,前面小溪邊擱著一塊洗衣板。

  70后的凡朴農場創始人涂海霞說,造夢的秘訣,在於喚起人們心中的真情實感。“我們的目標客戶是55-70歲的中老年女性,這一年齡段的人們經歷了城鄉的巨大變化,跨越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和生長環境,她們內心是很渴望表達的。”

  農場推出了田園風、知青風、芳華風等多種服飾風格,搭建對應道具,滿足多重拍攝心願。每人收費118元,可以在農場玩一整天,換6套服裝,包一頓午飯。如果要請農場的攝影師拍攝,每人再加100元。

  從2016年推出攝影業務以來,農場一度在網上爆火,不少人來這裡圓夢。有祖孫三代一起前來,為讓在城裡長大的小孩看看鄉野,“看看媽媽和姥姥是這樣過來的。”還有闊別多年的老知青們,幾十個人約在農場重逢。老知青鄒曉容說:“你沒怎麼變,還是當年那個模樣。”平淡的寒暄,拉開了一段難以忘懷的往昔。

  走在田間小道,揮動鋤頭鬆土,呼吸著甜津津的泥土氣息,老知青們思緒紛紛。

  一旁的攝影師從不打擾,只是變換角度,捕捉她們最生動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一位奶奶說,從前沒有留下影像資料,現在拍了帶回去給兒女看看。

  涂海霞觀察到,前來拍攝的老人們,回憶起往昔並沒有太多唏噓慨嘆,更多是因為人生中走過了這樣的一段旅程,而感到滿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美,展現出來的狀態也不同,我們只是引導客人進入故事,她們自然而然就會呈現出很有力量的感覺。”

  “給你一天,穿越到你夢想中的農場”

  “蓉漂”成為鄉村造夢者

  2013年以前,涂海霞和丈夫生活在北京。因丈夫考上了電子科技大學的博士,涂海霞也想改變生活,她便辭去了媒體的工作,和丈夫一起來到成都。他們在崇州找到一片開闊的田野,計劃打造一個有機農場。因為想將綠色鄉村的理念傳遞給下一代,農場推出了兒童研學項目。

  “我們希望不僅做好有機農業,還能傳播鄉村美學,喚起人們的共鳴。”2016年起,涂海霞開始嘗試田園攝影,最初只是搭一點場景,方便來玩的人們拍照。隨著人變多了,涂海霞和團隊開始手工制作田園風的服飾,搭配全套的道具,養起馬、牛和家禽,聘請了十幾位專業的攝影師。團隊提出的口號是:給你一天,穿越到你夢想中的農場。

  爆火出現在2017年,“很突然”,涂海霞感覺業務量一下子上升了,一天能接待400、500人。好多是外地阿姨團,看到朋友發的朋友圈后找來的。攝影業務開放春、夏、秋三季,從早上9點開門到晚上6點關門,農場中隨時都有客人選衣服、拍照。

  涂海霞一開始感到有點意外,但是后來她理解為,一方面因為鄉村振興的大背景,越來越多人把農村當作是美好和思鄉的寄托。另一方面,很多城市人步入青山綠水中尋求療愈。“其實人不需要那麼多東西,見到好的景色,呼吸好的空氣,從簡單的事情中尋找快樂,這些才是心靈的財富。”

  在農場中,涂海霞打造了咖啡館、文創空間、教育空間,團隊員工來自各種有意思的職業,有互聯網大廠員工、企業家、高校教師。鄉村的機遇吸引著更多年輕人,踩在社會時鐘上,更容易實現自己的價值。

  涂海霞正把鄉村攝影的鏡頭拉得更廣。2024年春節,她位於攀枝花市迤沙拉村的旅拍工作室啟用,主要接待在此過冬的“候鳥老人”,享受溫暖的陽光和自然風景。涂海霞正和外地團隊進行對接和孵化,把鄉村攝影做得專業化、標准化,讓旅拍走進全國各地的特色村落,為更多老人留下回憶。

  新聞觀察

  “老人也渴望呈現自己的生命之美”

  做老年攝影之前,涂海霞覺得合適老人的文旅產品不多,退休之后打打麻將,或者約著去農家樂晒太陽,精神滿足並不強。

  當下正步入老邁的這一輩人,更顯得特殊。隨著城鎮化推進,許多鄉村人口直接轉化為城市人口,幾十年的光景,沉澱下滿滿的鄉愁。

  在他們的回憶中,鄉村佔據著很大分量,走過的山路、見過的景色、侍弄過的田地……涂海霞雖然生長在城裡,但很能共情於這種“找到來路”的心願,因為她已領略過大自然會如何撫慰人心。

  在影樓,流水線般的拍攝,造就流水線般的模特兒。老人們害怕自己表情、動作太過僵硬、鏡頭感差,有時顯得無所適從。而步入田野,整個人是很舒展的,重拾農具也是興致勃勃的。

  “這一代老人很重視回憶的價值,並且渴望溝通,拍攝的本質正是允許這一切發生。”涂海霞接待過一大家子來這裡拍金婚紀念照,白發蒼蒼的夫妻攜手在田野漫步,在場的許多人都感受到了一種生命的力量。

  “阿姨們也不會要求P圖,這不是她們的追求。她們希望去呈現她的生命之美,所以我們基本都是出原片。”當天拍完就能拿到電子相片,姐妹們一起捧著手機興奮地翻看,這張你在干啥,這張我在干啥,開心地討論著。她們會講過去的見聞。涂海霞覺得,自己從客人那裡學到了很多。

  田園攝影的熱度背后,是不可忽視的老年人社交需求。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目前60歲以上人口近3億,預計到2035年,60歲以上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佔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

  當“銀發經濟”成為經濟新賽道,許多助老產品聚焦於護理、醫療、保健,但提升情緒價值的產品選項,還有很大的拓展潛能。

  似乎到了老年,朋友越來越少,眼裡隻有兒女的小家。田園攝影的走紅提醒著人們,老年人也有自己的社交圈,也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來拍寫真的黃姐62歲,從前她一門心思扑在女兒、外孫女身上。自從隔三岔五約著老友去周邊轉轉,她覺得生活更平衡了。她漸漸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活得“自我”一點,是對孩子、也是對自己的成全。(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張芷旖)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