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上人均2分鐘 21條金玉良言
聚焦政府工作報告協商建言座談會
座談會上,市政協委員建言獻策
2月2日上午,金牛賓館天府樓天瑞廳內,氣氛熱烈,成都市兩會期間的“重頭戲”——政府工作報告協商建言座談會在這裡舉行,聽取政協委員小組代表對政府工作報告和政府工作的意見建議。
近兩個小時的發言時間裡,委員們開門見山講短話,人均2分鐘,直奔主題。康養產業發展的突破、都市工業載體的建設、營商環境的再優化、文旅“吸睛”更要“吸金”、成都農匠的培育……一組組數據直指痛點,一條條建議切中要害,21條金玉良言內容扎實,言簡意賅。
聚焦重要產業
委員獻計出策
隨著老齡化趨勢的日益加劇,面對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結構性矛盾,超大城市康養產業如何破題?“共有產權居家養老模式是突破方向。”市政協委員劉興泰說,建議制定將政府和社會閑置資產盤活利用為共有產權養老服務設施的相關政策,為發展共有產權居家康養產業提供存量和增量載體。同時,將康養產業納入產業建圈強鏈“大健康”產業生態圈,大力培育本土企業成為鏈主企業。
市政協委員黃琛認為,應支持開放街區、老舊廠房樓宇、工業遺址及“城市硅巷”,建設一批都市工業載體,研究搭建全市規下工業企業基礎數據庫,打造“鏈主大腦”,打通原材料、生產、出入庫到市場流向的數據鏈,培優鏈屬雁陣集群,發布都市工業產品“服務”清單。
城市能源結構如何再優化?“鼓勵民間資本與國企共同開發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市政協委員潘志成建議,積極培育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綠色能源示范項目建設,試點個人充電樁共享模式,發展社區微電網。
文旅如何持續出圈?
委員拿出大招
2024年初,文旅市場以持續“沸騰”的方式開場,各地奇招頻出。流量“退潮”后,持續出圈的路在何方?委員們認為,持續的熱度必須有提前的布局和文化新內容的供給。
“以后,吸‘睛’不一定就吸‘金’。”市政協委員余濤快言快語。他認為,成都的夜間經濟市場還要提檔升級,一方面優化夜間文娛產業布局,加強文娛上下游企業聯系﹔另一方面,要增加夜間文娛產業文化新內容的建設和供給,持續培育城市夜間產業的獨特IP。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軟實力。市政協委員付勇濤建議,配合城市更新,大力推進成都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使其煥發出新活力、新價值﹔大力推進工業旅游、工業文化研學,“以時尚產業作為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重點領域,以企業品牌宣傳提升‘成都造’產品的文化定價權,服務企業拓展國內國際發展空間。”
文學資源如何充分開發利用?“搭建核心平台載體,籌建‘成都文學館’。”市政協委員晉超說,致力於開展文學IP資源的挖掘梳理和創新轉化,讓文學品位融入城市形象。“可以將交流展示中心,集文學藏品、陳列展覽、學術研究、宣傳教育、社會服務,打造成都文學大數據,推動文學全面賦能。”
聚焦科技成果轉化
委員建議做優關鍵節點
會上釋放出一個信號——“科技成果轉化仍然是今年的重中之重。”委員圍繞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裡”,紛紛建議在中試等關鍵節點做優做強。
市政協委員、成都院士聯合會秘書長雷偉帶來打造概念驗証、中試平台的建議。“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缺少概念驗証、中試的條件和方法。”雷偉說,建議鼓勵引導區(市)縣國有平台設立概念驗証及中試基金,市屬高校試點設立“技術經紀”專業,大規模培育重實踐、強應用的技術經理人。中小企業如何進行概念驗証的渠道?他認為,應通過發放科技創新券,讓早期成果在開展概念驗証工作時予以抵扣補貼。同時,讓獲獎的創新創業賽事項目參與概念驗証,獲得轉化機會。
為了讓高校科研成果不束之高閣,市政協委員何曉靜建議,設立科技成果孵化基金與機制,允許高校專家到企業兼職。在吸引人才上,要完善國內、海外優秀人才與企業落戶成都政策並落實配套措施,制定完善科技轉化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消除法律對創新的捆綁限制,建立科技成果與企業間鏈接式網站。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霞 攝影 李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