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特別策劃>>聚焦2024成都市兩會>>兩會動態>>政協快報

布局新賽道 委員們帶來好點子

2024年02月01日15:36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布局新賽道 委員們帶來好點子

  1月31日下午,在市政協十六屆二次會議聯組會議上,來自有關界別的市政協委員,圍繞東數西算戰略、新質生產力、科技成果轉化、外貿新業態等方面,為成都布局未來賽道、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等方面帶來了不少好點子。

  建設成渝統一算力調度平台

  加快設立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院

  進入數字經濟時代,算力是大數據的基石,未來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與算力規模密切相關。

  “在成渝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建設高速發展過程中,與算力資源調度相關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市政協委員、成都市電子商務協會秘書長徐震說,成渝地區未能形成合力,也缺乏整合調度,技術標准接口也不統一。

  他建議,圍繞加強資源統籌,體系化構建成渝地區統一算力調度平台,打造西南綜合多元的算力品牌,逐步探索建設成渝兩地算力調度標准體系,設計並建設統一的算力調度服務門戶,著手謀劃快速接入規劃中的國家級算力調度和交易平台。同時,聯合成渝地區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面向高性能計算技術、大數據運用處理、網絡系統存儲、處理器體系結構等關鍵領域技術,共同承接國家、省、市重點研發項目課題,完善技術標准體系建設,解決算力接入、調度、智能化匹配等難題。

  影響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還有以創新鏈形成的新質生產力。市政協委員張睿睿說,作為未來賽道,人形機器人在未來5年至10年將迎來顛覆性、變革式、爆發式增長,擁有萬億美元級市場空間。但從國內來說,產業布局未定,市場格局也還未定。“技術突破在哪裡,產業就在哪裡。”他建議,成都更應加速集中政策、資金、技術、高精尖人才團隊,加快設立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院,打造創新鏈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智算中心,大量開展概念驗証、中試熟化等公共服務,聚集產業鏈形成未來產業新賽道,孵化一批創新型制造業企業,組建制造業創新中心,形成產業集群。

  如何讓科技成果在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解決資金支持的問題?市政協委員鄭剛認為,應支持設立混改專項政府引導基金,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對缺少資金的混改項目給予支持。同時,建議在蓉高校開展技術轉移相關專業研究生教育,探索建立技術轉移學院,面向全球引進高層次技術經理人,培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介服務機構,發揮其在成果轉化中的信息咨詢、價值評估、交易促成、法律服務等重要作用。

  布局空港運輸戰略通道

  打造跨境產業集群網絡

  既不沿江又不沿海,成都現代物流產業如何發力?陸港樞紐輻射能力如何增強?在市政協委員鄒勝看來,隻有揚長補短,才能持續增強陸港樞紐國內外輻射能力。

  鄒勝建議,推進高附加值產業發展及平台搭建,“可以未來醫學城、民航科技創新示范區建設為契機,集中發力醫療耗材與生物制品、智慧民航軟硬件等細分產業領域,不斷推動適空適鐵產業發展。依托中國商飛、空客等鏈主企業,聚焦商用發動機、輔助動力裝置、機載設備、飛機拆解、航材貿易、檢測維修等關鍵領域全力構建大飛機全生命周期服務產業。”布局空港運輸戰略通道,要推進成立成都本土的貨運主基地航空公司,持續做強快遞、冷鏈物流。

  全球貨物貿易發展中,除了物流,外貿的新業態新模式對於暢通“雙循環”有著更大的意義。“我市外貿聚集效應不強,支撐能力不足。”市政協委員呂海波說,要圍繞主導產業和重點產業鏈培育外貿新業態經營主體,開展“跨境電商+產業集群”試點,推動鏈主企業、整裝企業從“幕后廠家”走向“前台賣家”,打造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跨境產業集群網絡﹔同時,支持本土跨境電商龍頭企業獨立建設綜合類、垂直類平台,優化海外倉布局,聚焦“蓉歐+東盟”線路,重點在成都“兩場兩港”樞紐以及新疆阿拉山口、雲南磨憨、廣西欽州等出入境口岸創新“海外倉+前置國內倉”模式,提升跨境物流效能。

  在市政協委員陳俊材看來,成都要充分運用電子信息產業競爭新優勢。經過調研發現,成都新型顯示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他以一組數據為例,產業完善度71%,配套率38%,主營收入佔全國15%,連續兩年舉辦顯示產業大會,吸引全球85%以上行業企業參展。如何推動顯示產業能級再提升?陳俊材建議,依托國家超高清視頻創新中心,關注全息、3D、激光顯示等新興領域,推動紫外多波長深度光刻機、超短焦4K智能投影顯示等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構筑下一代新型顯示技術先發優勢。依托國際柔性與印刷電子大會2023成果轉化基地,促進柔性電子行業的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培育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優勢企業,打造一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大力扶持青年返鄉創新創業

  暢通青年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

  青年人才,在鄉村振興領域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需要積極培養青年本土人才。” 市政協委員何睿提道,更需要鼓勵外出的青年人才返鄉創業。在推動超大城市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青年人才是城鄉融合的人才保障。在她看來,目前仍存在青年大學生返鄉入鄉意願不高,鄉村基礎設施配套設施不夠完善,青年在鄉村創業初期普遍存在缺資金、缺場地、缺技術、缺人才等問題。同時,創業所必需的土地、資金、勞動力、技術、設備等要素成本不斷上升,加大了青年創業成本,制約了青年投身鄉村創業的熱情。

  對此,她建議,統籌青年發展型鄉村社區整體規劃,優化產業發展方向,創設“互聯網+文化創意”“互聯網+民宿”“互聯網+家庭農場”“基地+康養休閑”等適應青年消費習慣、消費場景的品牌,做強青年入鄉留鄉基礎條件。大力扶持青年返鄉創新創業,健全政策扶持體系,建設具有郊區特色的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的社區共享眾創空間,開展青年電商、種養殖大戶、農村集體經濟負責人等多種類別訂單式、定向式、儲備式創業培訓,激發更多青年投身鄉村振興事業。完善鄉村社區公服配套,暢通青年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滿足青年入鄉留鄉多元需求。同時,做強青年發展型鄉村社區品牌,吸引青年有序向鄉村流動。

  多向發力,在更多行業鼓勵青年創業,“成都正逢多重戰略機遇,吸引了不少青年海歸落戶成都,這將為成都的發展提供更多幫助。”市政協委員彭肖肖說,成都為海歸青年提供更廣闊的發展舞台,但海歸青年來蓉創業扶持力度不足,吸引力較弱。對此,她建議,加強宣傳力度,持續優化青年海歸來蓉創業就業相關優惠政策、制度,努力搭建更多更為系統、全面的青年創業服務交流平台,助力青年發展型城市高質量發展。(成都日報記者李霞 陳秋妤)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