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用心用情用力 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寫在二0二四年四川省兩會開幕之際(下)

2024年01月19日07:42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用心用情用力 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跨入新年,天府大地暖意融融。川西北首條鐵路川青鐵路青白江東至鎮江關段開通后,坐著動車到阿壩州旅游和探親成為生活新時尚。2023年12月28日,該鐵路開通運營“滿月”,累計發送旅客突破19萬人次。

  成都市金牛區“九裡小鴿”工會驛站內,連跑5單的外賣員小楊一邊給手機充電一邊喝熱水。工會驛站在城市裡越來越多,給戶外勞動者提供溫暖“避風港”。

  自貢市自流井區,八九位老年人在仲權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下棋、跳舞。這個當地最大的農村養老機構,為片區三鎮一街的老人提供集中供養和低償社會代養服務。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過去一年,省委省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從實處著眼、短處著手、細處著力,用心用情用力,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交出一份讓黨和人民滿意的民生答卷。

  從實處著眼,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2023年11月17日,省人大常委會召開 2023年全省30件民生實事推進情況專題會。會上通報,截至10月底,全省30件民生實事已有21件提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9件達到或超過序時進度要求。

  每年都為人民群眾辦成辦好30件民生實事,是四川堅持多年的傳統。年初甄選確定目標,堅持系統思維、聚焦重點群體,一以貫之、量力而行﹔年末交出答卷,務求帶來實實在在的民生福祉,讓大家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

  成果,體現在促進就業上。一年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省委省政府始終抓住“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這個“牛鼻子”,大力實施就業促進行動,取得豐碩成果。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36條”、促進民營經濟發展“1+2”政策體系先后出台落實,從源頭上助企紓困,擴大就業容量﹔64所四川高校首次“組團出擊”,前往浙江訪企拓崗,與240余家企業、11個當地人社部門集中對接,達成7600余個合作意向,為高校畢業生拓展就業崗位1.6萬余個。四川工會就業服務平台全年新入駐企業6300余家,發布各類崗位69萬余個……實招帶來實效,1—11月全省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數95.69萬人,超過年初確定的85萬人的全年目標任務,全省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

  成果,浸潤在綠水青山裡。2023年,全省203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首次達到100%,較2022年上升0.5個百分點。全省生活污水管網長度突破5萬公裡,納入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台的105條黑臭水體整治后全部銷號。全省地級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40%,24個生活垃圾日清運量超過300噸的地區基本實現了“零填埋”。

  成果,蘊藏在公共服務中。“以前照了片,要拿到縣醫院找醫生看過才放心,現在再也不跑路了。”近日,在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中心衛生院,張大爺對衛生院提供的影像診斷等遠程會診服務豎起大拇指。得益於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打造,鄉鎮衛生院如今也能提供二級綜合醫院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一年來,全省成功創建135家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累計建成302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讓全省8300余萬常住城鄉居民免費享受12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目標得以實現。

  一年來,四川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持續升級拓展,3800余項政務事項實現“網上辦”,3408個辦理事項在全省范圍內基本實現“無差別受理、同標准辦理”﹔電子政務外網覆蓋全省所有鄉鎮,村組一級覆蓋率超過80%﹔全省約5000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體育館等文體場館場所免費向公眾開放……越來越多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實惠就在每個人的身邊。

  從短處著手,突出強弱項填空白

  2023年3月,廣元市利州區榮山鎮高坑村和泉壩村之間的南河上,一座嶄新的公路橋竣工通車,當地村民徹底告別30多年來依靠鐵索木板橋渡河的日子。“這座橋至少方便周邊幾千人的出行。”68歲的泉壩村村民王永江說。

  農村鐵索橋的安全監管過去一直是個空白。2021年,省委省政府針對全省170余座存在安全隱患的鐵索橋,啟動實施鐵索橋改公路橋三年行動計劃。2023年是該計劃實施的最后一年,剩余的70座橋全部如期改建完成﹔500余座保留的鐵索橋實現日常管護,徹底填補農村鐵索橋安全監管空白。

  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關鍵在於回應人民群眾關切,解決急難盼愁問題。一年來,省委省政府從民生領域短處著手,突出強弱項填空白,讓一個個民生難點變成亮點。

  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人均標准由115元提高至133元,城鄉低保人均標准分別比2022年提高60元、53元,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准低限分別比2022年提高78元、69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准由2022年的每人每年610元提高至不低於640元……四川用好有限財力,全力推動系列兜底保障政策落地見效,補上基本民生短板。

  農村地區補上交通通信基礎設施短板。一年來,四川著眼撤並建制村暢通工程、較大規模人口自然村組通硬化路、鄉村振興產業路旅游路建設,新(改)建成農村公路5364公裡。農村通信基礎設施能力提升工程建成1200個4G基站,農村地區網絡覆蓋進一步加大。

  “一老一小”服務托穩幸福。資陽市雁江區寶蓮街道拱城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裡,住了不少家在附近的老人。“相比於集中養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的優勢在於托養離家不離社區。”中心負責人羅建美說,老人既能隨時見到子女,又能享受到專業的養老服務。在樂至縣,樂至第三幼兒園的建成投用,讓市民劉先生告別穿城送孩子上幼兒園的煩惱。

  補齊民生短板暖民心。2023年,支持建設200所公辦幼兒園首次被納入民生實事推進實施。全省統籌安排各級各類資金17億元,截至年底,已有73所項目幼兒園完工投用,其余127所項目幼兒園都已開工在建。20個基層未成年人保護陣地項目全面建成,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標准化、規范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一年來,全省建成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484個,適老化改造困難老年人家庭7萬戶,城市居家社區“15分鐘養老服務圈”基本成形。四川在全國率先開展失能老人健康“敲門行動”,為超過20萬名65歲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免費上門提供康復護理指導、健康風險指導、心理支持等服務。

  從細處著力,滿足群眾多樣需求

  近日,內江高新區龍珠茗苑小區新打造的公共區域內,居民健身、聊天、晒太陽,很是熱鬧。

  一年前,這個建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老舊小區還是一副破敗模樣。“現在下水道不堵了,車不亂停了,還安裝路燈、監控和健身設備。”居民江敏說起小區的變化,喜上眉梢。這些變化源自內江市開展的以老舊小區改造和整治為核心的中心城區城市更新行動。2023年,內江累計投資43.5億元,對206個老舊小區實施改造。

  四川在全國率先建立老舊小區改造成效評價機制,2023年被納入改造計劃的5293個小區全部開工。一年來,全省新開工籌集保租房10.5萬套,開工改造棚戶區6.83萬套,在全國率先開展公租房購買保險、加裝電梯和信息平台建設,既有住宅電梯增設完工4900部。

  社區變得更安全了。全省率先打造的40個省級安全社區,一年來道路交通事故、刑事治安案件、火災事故等數據均顯著下降。社區變得更“完整”了。全省25個社區納入省級完整社區建設試點,5個社區納入全國完整社區建設試點,便民服務、市政配套、公共空間、適老化設施、智能數字平台……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越是民生細微之處,越需要拿出持之以恆的“繡花”功夫。

  一年來,全省超過8200個工會驛站建成投用,其中2023年新建4684個,主要城市和城市重點區域工會驛站15分鐘服務圈交叉覆蓋基本實現。快遞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環衛工人等戶外勞動者有了更多能休息如廁、喝水熱飯、充電上網的“家”。

  全省超過120萬名農村適齡婦女得到免費“兩癌”篩查服務,2000張現有農村公辦養老機構床位護理能力得到提升﹔建成183個縣級失能老年人照護中心、600余個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縣鄉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逐漸完善﹔3116個鄉(鎮、街道)設立法律援助服務窗口,27710個村(社區)設立法律援助聯絡點,實現法律援助站點全覆蓋。“12348”法律服務熱線與“12345”熱線並軌運行,為農民工、婦女、未成年人等特殊群體開設“綠色通道”。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一件件民生實事,蘊含發展的溫度、治理的精度,彰顯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展望未來,站在保障與改善民生的新起點,需要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件事接著一件事辦,努力在高質量發展中為人民群眾創造高品質生活,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民生答卷。(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付真卿 李丹 底伊樂)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