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旅游>>樂游四川

金沙遺址博物館“印加——秘魯安第斯文明特展”開幕

尋找“失落的黃金之國”

2024年01月19日08:02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尋找“失落的黃金之國”

1943年,行吟於安第斯群山中的智利詩人聶魯達,曾對著秘魯群山之巔的一座古城嘆息:“在你的身上,閃電和人類的搖籃/宛似兩條平行的直線/在刺骨的寒風中搖曳。”

  這座令聶魯達久久駐足的古城,名叫馬丘比丘,在15世紀印加帝國如日中天的年代裡,工匠以極高的建筑技藝建成了它,作為貴族的休養地與祭祀地。而當16世紀,印加帝國終於在西班牙殖民者的侵略擾攘中走向末路時,甚至沒有人想起馬丘比丘。昔日的帝國“離宮”逐漸衰敗成一座“失落之城”,在山風與鷹唳中沉睡幾百年。時光在馬丘比丘恍惚停駐,讓聶魯達,以及千千萬萬慕名而來的游客得以暢想印加帝國的繁華。

  1月9日晚,伴隨著秘魯民歌《山鷹之歌》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奏響,該館新年大展“印加——秘魯安第斯文明特展”正式拉開帷幕。為了全方位展現印加這座“失落的黃金之國”,本次展覽雲集了來自秘魯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國家博物館、印加博物館等秘魯14家博物館的骨器、陶瓷、金屬、石器、木器、紡織品、繪畫和木乃伊等珍貴文物168件/組,試圖以印加帝國的發展脈絡、社會生活、藝術成就和文化遺產為線索,為中國觀眾觀察印加所在的安第斯地區延綿千年的文明興衰提供一個獨特視角。此次展覽將持續至4月10日。

  來路與基礎

  安第斯山脈八大文明首聚蓉城

  什麼是“印加”?“印加”從何處而來?“印加人自稱太陽之子,印加在當地語言中也有‘太陽之子’的意思,太陽崇拜貫穿了他們的整個歷史時期。”“印加——秘魯安第斯文明特展”執行策展人史霄曜表示,觀眾來到展廳,首先在展廳門頭上看到的,是印加神話中的創世神維拉科查的形象,“印加人認為,是維拉科查創造了世間萬物,其中就包括太陽、月亮還有各種星辰。然后,維拉科查的兒子、太陽神因蒂帶領他的子民,從的的喀喀湖的一個石洞中出來,一步一步去尋找他們可以定居、落腳的地方。”

  史霄曜表示,印加帝國是安第斯文明發展到頂峰的一個產物,但是要理解印加,就不得不先回溯到印加之前的那些文明。所以本次展覽以時間演進為序,共分為序廳、第一單元“安第斯的古老文明”、第二單元“印加帝國的輝煌史詩”和尾廳等四個部分,以此來闡釋印加人的日常生活、藝術成就、精神信仰和文化遺產,回溯安第斯山脈從距今約5000年至3500年的卡拉爾文化到1572年印加帝國被殖民者征服期間的文化。

  早在印加文明發展繁盛之前,安第斯山脈就已孕育了卡拉爾、庫比斯尼克、查文、納斯卡、莫切、迪亞瓦納科、瓦裡和西坎等文化,在城市建設、農業生產、天文歷法等方面,為印加文明的輝煌打下了深厚的基礎。“比如這次展覽中很常見的馬鐙口陶瓶,它最初就出現於庫比斯尼克文化和查文文化時期,之后被莫切文化發揚光大,並被賦予了多種多樣的造型。”

  而出土於查文·德萬塔爾遺址的石雕榫頭,則為人們理解安第斯山脈古老文明中的美洲豹崇拜提供了一個較為早期的實例。“這次展出的查文文化的石雕榫頭,主要來自查文·德萬塔爾遺址中的神廟建筑外牆,根據學者推測,它表現的就是當時的祭司在吃下致幻劑后,從人類變成美洲豹這類貓科動物的過程。在當時人們眼中,美洲豹是力量與速度的象征。”史霄曜表示。

  在查文文化之后,納斯卡文化、莫切文化等逐漸從文明的雛形過渡到區域文化發展階段,它們的陶器、紡織、巨石建筑、金屬工藝等,都對之后的印加帝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是這些早期文明各項成果的融合與發展,塑造了此后印加帝國的方方面面。“本次展覽,也是安第斯山脈八大文明首次在成都集合展出。”史霄曜說。

  燦爛與悲情

  “黃金之國”的命運跌宕

  印加文明,與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一道,並列美洲三大文明。而誕生於印加文明發展鼎盛期的印加帝國,更是留下了大量聞名世界的歷史和文化遺跡。其中,宏偉的馬丘比丘遺址,被譽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神秘的莫瑞梯田,隱藏著印加農業技術的奧秘﹔發達的印加路網,是南美洲前哥倫布時代覆蓋最廣、最先進的運輸系統﹔“無字天書”吉氆記事,至今仍未破解……

  史霄曜告訴記者,展覽第二單元就著眼於講述印加帝國如何從公元12世紀開始,從一個小部落起家,通過武力征服、和平同化、聯姻等方式,最終在15世紀中葉到16世紀初發展成一個統治疆域約100萬平方公裡、治下人口約1000萬的大帝國的歷史。“當年印加帝國的版圖,橫跨今天的秘魯、厄瓜多爾、玻利維亞、智利和阿根廷,並自稱為‘塔萬廷蘇尤’,即‘四方之地’。”

  與同時期的亞洲和歐洲文明相比,這一時期的印加人使用的流星錘等武器算不上先進,但是他們已經有了較強的組織性和軍備意識。“我們在介紹他們軍事征服的地方,還放置了凱羅杯。這是因為,當印加王征服新領域時,被征服地的領袖會用它們回敬印加王,象征著永久效忠於他。”

  除了軍事征服以外,印加人在城市建設和道路系統建設方面也都留有令今人驚訝的成就。展廳展板介紹了印加人如何在沒有測量工具和灰漿的情況下,讓巨石建筑的牆面連一張紙也插不進去﹔也展示了他們如何建立起前哥倫布時代美洲覆蓋范圍最廣、最先進的道路系統來實現對邊遠地區的管理和控制。

  而在這些展板的旁邊,就是令許多人心馳神往的馬丘比丘。“馬丘比丘是由第九位印加王帕查庫蒂·印加·尤潘基修建的,整個城市建在海拔2000多米的崇山峻嶺之中,有150多座建筑,分為居住區和農業區。我們這次在場景還原中,選取了馬丘比丘建筑的梯形門窗元素,希望觀眾參觀到此時,能夠更深入體驗印加的城市。”史霄曜說。

  “因為印加人自認為是‘太陽之子’,而與此同時,黃金所散發出的金光很容易讓他們聯想到太陽,因而黃金崇拜與太陽崇拜是一脈相承的。”史霄曜說。事實上,今天能夠看到的“黃金之國”印加的黃金制品少之又少。至於背后原因,則與新航路開辟以后,那片大陸的整體命運息息相關。

  新到此地的西班牙殖民者,為了攫取黃金,粗暴地將印加人的黃金制品投入熔爐中,鑄成金幣或者金錠運回歐洲。在殖民者的步步緊逼與印加人的節節敗退中,曾經富有四方的“黃金之國”最終走向沒落。本次展覽中,黃金制成的男女和羊駝雕像,為人們遙想“黃金之國”的燦爛留下一星半點的線索。

  由於印加人並沒有發明文字,更多是依靠結繩記事來進行信息傳遞,觀眾可以通過展出的吉氆感受這種古老的記事方式。“它由一根主繩和無數根的垂繩組成,主繩的朝向就是它的閱讀方向。但是因為對吉氆信息的破譯在當時也隻有專門管理結繩的人才知道,這使現在的研究者要破解上面的內容相當困難。”

  印加與古蜀

  “太陽”之下的文明對話

  在金沙舉辦安第斯文明特展,古蜀與印加,跨越時空的對話由此展開。

  根據相關傳說與考古發現,古蜀先王蠶叢“始居岷山石室”,帶領族人從高山來到開闊的成都平原,創造了輝煌的古蜀文明,留下了代表權力的金杖等歷史遺物﹔而在印加傳說中,印加人的祖先也來自石穴,利用手中的金杖,尋找到適宜居住的土地,最終在庫斯科用巨型石塊建立起一座恢弘的都城。

  史霄曜表示,和古蜀人一樣,印加人也崇拜太陽。印加人心中最重要的神靈是太陽神因蒂,認為他能主宰宇宙萬物。印加王稱自己是“太陽之子”,伴隨著征服周邊部落的進程,也將太陽崇拜的信仰推廣到周邊地區。為了更接近太陽,印加人選擇在山巔之上修建城市,還建造了眾多太陽神廟。

  在展覽序廳,一件來自秘魯西坎文化的黃金面具,與金沙遺址出土的黃金面具隔空相望,呈現出世界古代文明中共有的面具藝術。“其實這種對黃金的崇拜源於對太陽的崇拜,就像我們古蜀人一樣。”史霄曜表示,但是兩地在太陽崇拜的背后,卻可能有著不同的動因,比如古蜀人可能受到自身所處自然環境的影響,會期望太陽幫助戰勝洪水等極端自然條件﹔而對於印加人而言,對太陽的崇拜與他們民族的起源相伴隨,因為在他們的觀念深處,自己就是太陽神的后裔。“還有一個不同之處在於,這件西坎文化的黃金面具是一件隨葬品,這和通常被認為是祭祀用品的古蜀黃金面具在用途上也有著區別。”

  對太陽的共同信仰,也催生了兩地相似的黃金崇拜。金沙遺址目前出土了300余件金器,其中包括太陽神鳥金飾、金喇叭形器、金面具、金冠帶等,均在祭祀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而在印加文化中,黃金還被用來制造裝飾品、餐具、盤子和禮儀用品等,專供王室使用。

  除去這些象征精神、信仰、等級的物件以外,四川人的餐桌同樣深受以印加文明為代表的安第斯地區影響。“比如原產於墨西哥的玉米,在印加被培育得更加飽滿,與能夠在海拔3000多米高原生長的耐寒型土豆一起,成為印加帝國重要的經濟支柱,經過哥倫布等探險家的遠洋航行,被帶到了中國,成為我們重要的糧食作物。”史霄曜說,隨著玉米和土豆一同到來的還有辣椒,“這些作物徹底改變了四川人的口味,也讓安第斯人與四川人共享自然的饋贈。”

  史霄曜表示,雖然綿延幾千年的安第斯文明因為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的到來而落幕,“但是他們留下的這麼多珍貴的文化遺產,給我們后人了解他們的生活留下了很多的証據。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展覽,讓更多的中國觀眾不出家門,就能感受到異域文明的魅力,欣賞世界文明的和而不同與和諧共存。”(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成博)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